馬兆男 白迪 張楊 王猛 周豐

摘 要:我公司柱釘輥套產品開發至今硬度合格率一直很低,其中內壁硬度均勻性差是導致整體合格率低的關鍵因素,由于受到工裝設備的限制,目前工藝方式控制能力較差,需要通過工藝優化來提高內壁硬度均勻性及可控性。
關鍵詞:柱釘輥套[1];工藝優化;內壁硬度均勻性
一、工藝優化背景及重要性
柱釘輥套是水泥輥壓機設備的核心部件(以下簡稱輥套),但產品開發至今硬度合格率一直很低,內壁硬度差是導致合格率低的關鍵因素。
二、工藝優化難點
我公司生產輥套材質為SRTS2,規格Dφ1800/dφ1200/H1600mm,重量18噸,硬度要求外壁50±2HRC,內壁300±20HB。我公司生產流程為:煉鋼→鍛造→預備熱處理→探傷→粗加工→最終熱處理→檢測→精加工→檢測→上交?,F有最終熱處理工藝為:將工件在510-560℃爐內透燒預熱,再轉入≥980℃爐內快速升溫,使外壁和內壁形成溫差,保溫一段時間后出爐噴淬,外壁噴淬得到馬氏體淬硬組織;內壁短時噴淬,得到馬氏體組織,再利用心部余熱返溫,使內壁進行自回火,最終再進爐整體回火,一次熱處理達到外壁和內壁不同的硬度要求。我公司最終熱處理工藝較為特別,與國內普遍采用的工藝有所不同[2],普遍采用的工藝是先整體調質,油淬將內壁硬度調整至合格范圍,再將外壁表面經感應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以上進行噴淬,使外壁硬度達合格范圍。本公司之所以采用較為特別的工藝,原因是油槽淬火能力不足,無法進行油淬且無如此大規格的感應加熱設備,無法外壁表面淬火。這種工藝方式有利有弊,利是生產成本低、設備投入少、生產周期短;弊是操作難度大、內壁硬度不均及可控性差(內壁硬度平均水平260-350HB)。
三、工藝優化過程
本次工藝優化的方向是降低操作難度,提高內壁硬度均勻性及可控性。工藝優化采取“實驗室+現場”的方式進行。
1、實驗室試驗:取相同材質試樣,加工至尺寸100mm*100mm*100mm標識1#試樣。
1.1、1#試樣熱處理制度:采用隨爐升溫至920℃保溫4小時,出爐空冷至室溫,對920℃空冷至100℃過程中每30秒記錄溫度變化情況??绽浜笤嚇訖z測硬度和觀察組織,再分別進行530℃、540℃和640℃保溫4小時回火,回火后再次進行硬度測試和組織觀察(硬度結果見表1)。
1.2、試驗結論:1)920℃保溫4小時空冷后,組織以馬氏體為主,硬度均在460HBW以上,該硬度不符合產品硬度要求,即現場生產無法采用內壁空冷方式進行冷卻;2)對空冷后試樣采用不同溫度回火,其中530℃和540℃組織觀察殘余奧氏體發生分解并析出彌散分布碳化物質點,使其硬度值較空冷后硬度提高,同時也說明其回火穩定性較好,該回火溫度適用于現場生產外壁回火溫度,但不適用于內壁自回火溫度;3)空冷后采用640℃回火,硬度明顯降低,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硬度283-293HBW符合內壁硬度要求,即現場生產內壁自回火溫度應控制在該區間。
2、現場試驗:試驗件輥套規格Dφ1826/dφ1170/H1660mm,重量20噸,熱處理制度:低溫保持后升溫至650±10℃保溫5小時,限速升溫至920±10℃均溫后保溫4-6小時出爐噴淬,外壁噴淬按照原有工藝方式進行,內壁由噴水改為噴霧冷卻,噴淬后進爐530±10℃回火,出爐進行硬度測試內壁279-321HB,外壁48.0-51.5HRC,基本符合技術要求。
四、結論
結合實驗室數據,現場工藝優化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改變淬火加熱方式,由原工藝的差溫加熱改為透燒加熱,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爐溫對工件的影響,有效提高工件溫度均勻性;二是改變內壁冷卻方式,由噴水冷卻改為噴霧冷卻,目的是降低瞬時冷卻強度,由此帶來三個方面的好處,一是由原來的控制工件自回火溫來控制硬度,變為控制內壁組織來控制硬度,提高硬度可控性,二是噴霧冷比噴水冷卻更均勻,冷卻后硬度更均勻,三是內壁在噴淬過程中無水流溢出進一步冷卻側壁,防止側壁硬度偏高。工藝優化取得成功,按照優化后的工藝參數執行,輥套硬度合格率有了極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楊萬彪 一種高壓輥壓機用柱釘和高壓輥壓機 [P]. 中國專利: CN211412162U . 2020-09-04
[2]蘇春霞,徐相斌 輥壓機冷鑲柱釘輥套的失效分析《新世紀水泥導報》,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