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限
在中國歷史上,大國的夢想和朝代的更迭,都是從兩個走廊拉開序幕的。
中國的兩大走廊,一條在西北甘肅,東起武威,西至敦煌,全長1000 多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的必經之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穿過。因其在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
另一條就在我們東北遼寧,西起山海關,東到北鎮(zhèn)。與河西走廊不同,此走廊北有山峙,南有海環(huán),山海之間形成狹長廊道,全長300公里,寬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不等。此走廊自然風貌奇麗雋美,歷史人文宏富悠久,是溝通華北與東北的重要交通孔道,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于此通過。因其位于遼河以西,故稱“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背山面海,以崇巖峭壁的醫(yī)巫閭山山脈為起點,自東北向西南,直至山海關,次第展開。它的西北面靠蒙古高原及松嶺山,東南面臨渤海遼東灣。這狹長的走廊如一幅迤邐展開的長長手卷,如果為這長卷題一引首,則曰“山風海韻”,還有“滄桑盡賦”。這里不僅是中原農耕文化與東北草原文化、漁獵文化的匯聚之所,也是中原地區(qū)與東北邊陲政治、軍事和文化溝通的渠道,更是一條各種形態(tài)融匯的經濟帶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通孔道。
遼西走廊地質地貌的形成大約在7000 萬年到2 億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當時的渤海灣正處在中生代與新生代之間古老地臺活化地區(qū),位于冀中、黃驊、濟陽坳陷邊緣,經歷了各個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和地貌演變后,形成湖盆。同時代,處于海灣西北緣的蒙古高原逐漸隆起,形成以松嶺山為主的山脈,于是在山脈與海岸線之間,留下了這一傍海的走廊。
遼西走廊中間以煙臺河、六股河、連山河等數條河流為界,將高山平疇、碧海長灘分成數個畫面,迤邐西向,至葫蘆島和寧遠古城達到高潮,至鎖月鎮(zhèn)濤的山海關收尾。其間或險山絕壑,或短水急流,或叢丘莽野,或碧海銀沙,或島嶼連綿,或港灣相接,不僅有著獨特的地質地貌,而且還有著決定民族興亡與朝代更迭的鐵血歷史。
與河西走廊相比,現在傍海的遼西走廊形成要晚許多。在傍海的遼西走廊打通之前,中原與東北有三條古道:平岡古道、盧龍塞古道、無終古道。
遼西走廊在遼朝建國之前,一直是沿海丘陵起伏、巖體廣布、人煙稀少的一處狹長谷地,雖有草叢毛道,但大部分地區(qū)仍處于荒漠閉塞狀態(tài)。
傍海的遼西走廊真正開始發(fā)揮作用,要到遼金時代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從此遼西走廊東西兩端開始相通。
契丹建立遼國后,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漢人將中原的手工業(yè)生產、開荒種地等技藝傳授給契丹人,并在這片土地上建起城池。貿易的發(fā)展帶動了道路的開拓,荊棘遍地的遼西走廊終于在此時有了人行之路。據《舊五代史·少帝重貴記》記載,公元947 年,遼滅后晉,押解后晉出帝石重貴流放到東北:“過薊州、平州至榆關沙塞之地,略無供給,每至宿頓,無非路次,一行乏食,宮女、從官但采木實野蔬,以救饑弊。又行七八日至錦州。”由此可見,當時他們所走之地即是“遼西走廊”。而這段文字,也成為出古榆關經今天的山海關直通錦州的最早記載。
1032 年,女真建金,定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后,與宋協議滅遼。這場宋金聯合滅遼的戰(zhàn)爭正是從金軍沿遼西走廊南下開始的。據當年參加金太宗完顏晟登基大典的北宋使臣許亢宗在《奉使行程錄》中所述:“由榆關東北傍海行,經遷州(山海關附近)八十里至萊州(綏中前衛(wèi)),八十里至隰州(興城東關驛),八十里至桃花島(興城菊花島),一百里至紅花務(連山高橋附近),九十里至錦州,八十里至劉家莊(石山站附近),經由十三山下,一百里至顯州(北鎮(zhèn))。”1124年,金太宗下令,京師(上京會寧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驛,至此,遼西走廊才正式納入國家管理,并形成六百里的大通道。
不過那時候的海岸還不算穩(wěn)定,能夠全天候通行則要到明朝了。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在今山海關置山海衛(wèi),并將古榆關之“關”移于山海關,遼西走廊才開始全天候暢通。
由于遼西走廊位置特殊,古往今來,無論是關里的英雄還是關外的好漢,都明白山海關這個關門的險要和遼西走廊這個廊道的重要。所以,自然就會導致歷朝歷代對其的控制與爭奪,殺出來折騰,縮回去涵養(yǎng),這樣的戰(zhàn)略傳了一代又一代。其中最典型和慘烈的,莫過于明末清初的22 年間。
從天啟二年后金輕取廣寧(今北鎮(zhèn)市)開始,到1644 年清軍入關,明清在遼西走廊里反復爭奪。22 年間,明廷議守不定,進退失據,最重要的戰(zhàn)略之地遼西走廊終于被后金人奪取,后者從山海關長驅直入,進而攻占全國。回過頭去看,明朝亡就亡在失去了遼西走廊,一部晚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遼西走廊史”。
22 年間,明朝為了保住遼西走廊,幾乎舉全國之力,并12 次易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疇、張春、吳三桂,這些督師遼東重鎮(zhèn)的赫赫名將,幾乎都栽倒在遼西走廊上。
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關被稱為“兩京鎖鑰”,盛京、北京,儼然并列,拉平了。清王朝覆滅后,中國進入軍閥混戰(zhàn)時期,遼西走廊再次成為爭奪的焦點。兩次直奉大戰(zhàn),打得最慘烈的戰(zhàn)役都是在遼西走廊西端。
1922 年的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以張作霖的奉軍失敗而告終。奉軍雖退出山海關,但保住了遼西走廊,從而保全了全東北。從此之后,奉系重視對遼西走廊的經營,修路筑港。1924 年的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雙方經過九門口激戰(zhàn),最終奉軍攻破山海關,長驅直入進逼天津,戰(zhàn)爭以直系失敗宣告結束。
因為在遼西走廊西端取得勝利,奉系軍閥統治大半個中國,張作霖一度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1948 年,中國歷史的焦點再次聚集遼西走廊。遼沈戰(zhàn)役中,國共雙方在這里投入了百萬大軍,從遼西走廊的東端黑山到錦州,從錦州西側的塔山,再到葫蘆島,整個遼西走廊都在激戰(zhàn)。大戰(zhàn)的結果是國民黨軍全面敗退出東北,林彪所統率的四野百萬大軍騰出手來,從遼西走廊浩蕩入關。
正是在遼西走廊的勝利,使國民黨軍隊總兵力下降到290 萬人,解放軍總兵力則上升至300 萬人。國共雙方的強弱位置,以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為標志,顛倒過來了。
當年的遼沈戰(zhàn)役,致使蔣介石不得不數次飛臨遼西走廊,然而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倒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數次坐著火車,從遼西走廊穿行,到蘇聯訪問,到東北視察。他手里夾著卷煙,從車窗里悠然地看出去,山海關、葫蘆島、塔山、錦州……追憶當年,他似乎對遼西走廊的記憶尤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