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睿

摘 要:泉州地區的華僑建筑是僑鄉文化的精華體現。清末,隨著西風東漸和閩南華僑的不斷影響,泉州地區的傳統閩南建筑開始產生變化,增添了許多具有異國風味的裝飾色彩,進而出現了泉州華僑建筑。泉州現存的華僑建筑尚有三千余座,包括番仔樓、學校、教堂等建筑。華僑建筑保留下來的紋飾圖案,如同一部立體多元的史書,敘述著閩南華僑千年來遠渡重洋、苦心經營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泉州;華僑建筑;僑鄉文化
在華僑財力的支持下,近現代泉州建筑開始出現西方紋飾和形象,接著又出現東南亞各地運來的花磚、水泥等歐洲建材,最后出現騎樓、番仔樓等華僑洋樓。華僑洋樓雖然具有歐洲和東南亞的建筑風格,但因華僑建筑設計者刻意保留了傳統閩南建筑的文化元素,由此產生中西融合的建筑工藝技巧,其建筑風格表現出在特定時代、特定區域當地的審美觀點和社會環境。
一、泉州華僑建筑的主要分類
(一)騎樓式建筑
泉州華僑建筑中最常見的建筑樣式就是騎樓式建筑。它的外廊是柱列半開放空間,建筑形式為梁柱式。騎樓式建筑常見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香港、臺灣等地。因為華南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多變且濕潤,為了給行人、顧客提供“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的商業便利,泉州自民國以來多建騎樓式建筑,騎樓上層多為居住場所和倉庫。泉州大規模建設騎樓式建筑始于1922年泉州工務局改為市政局,菲律賓華僑葉青眼主持城市建設。1924年,泉州市開始改造市區的中山路商業街道,商業街兩旁形成融合東南亞和閩南傳統建筑風格的柱廊式騎樓,同時采用閩南的建材和工藝,形成獨特的華僑建筑文化經典。今天的泉州中山路全長3.2公里,路面寬15米。2001年,泉州市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二)洋樓式建筑
洋樓式建筑外廊中部突出,一般為三開間,偶見增加護厝后形成的五開間。洋樓式建筑平面一般方形抹角,也有純方形的。洋樓式建筑裝飾華麗,側重于布置突出部分,主體面積寬闊,兩側為其襯托圖案的延伸,造型較為立體與考究。
(三)塌壽式建筑
塌壽式建筑外廊的中央部分內凹,兩側則為凸出形狀(圖1)。內凹的外廊空間,民間以“塌壽”稱之。塌壽式建筑兩側凸出的空間,在二樓以上往往就是獨立的居室或者防盜用的槍房,依附窗戶的兩側設有覘孔,防衛功能顯著增強,其外觀形式類似八角樓或開平碉樓。
二、泉州華僑建筑的文化內涵
華僑建筑是見證泉州民國時期生活的特別歷史建筑,是僑鄉文化的縮影,完整地記錄了近代僑鄉社會變遷過程,見證了華僑的興衰成敗歷史。具體剖析華僑在中國近代史上與閩南家鄉之間的脈絡,可以發現其是一部隱性的穿越空間、時間的立體史書,能夠幫助我們還原僑鄉的社會人文環境,明白華僑建筑的歷史與意義。泉州華僑建筑的建筑風格,深受其他建筑風格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異國人文風情。但是,泉州華僑在自己的家鄉所建的房舍本質上還是反映社會時代背景的混合形獨立建筑。中西文化合璧的新穎建筑造型,有別于傳統閩南民居,以平面布局靈活、門窗和外廊的裝飾西洋風味十足為特征的華僑建筑通過利用中西建材和花紋圖案的類型樣式變化,成為一種華僑身份地位的特殊象征,或者可以說其是辨識僑胞及其眷屬產權所有物的代表建筑。
僑在古文中常被釋義為“客”也,泉州華僑建筑的建筑形態風格,深受時代地域、房主喜好和工匠技藝的影響。泉州華僑建筑所要展示的裝飾題材是華僑生平見聞的真實記錄、生活環境的人文變遷等。華僑在異域他國奮斗后回家鄉建設洋樓、別墅,盼望獲得人們認同的態度展露無遺,符合心理學的自我滿足現象,體現出社會追求、文化水平、藝術美感、經濟活動等多向性的意義。泉州地區民國時期就流傳《到番銀》歌謠:“舊年番銀一寄來,今年大厝起連排。海口番船十多艘,我家洋樓紅磚壁。”經過調查,泉州華僑建筑大部分的房主都是罐頭食品廠經營者、進出口商、橡膠商、錫礦主等。這些經商經歷和職業差別,都在華僑建筑的內部構件和外部裝飾上表現出來。
泉州華僑建筑擷取中外多種建筑形式的精華特色,環繞全屋的西方藝術氣息也脫離不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范疇。泉州華僑建筑外觀上大量參考西式建筑樣式,如柱頭、拱券、山花、窗形等都具有豐富的建筑文化元素。基于閩南人民勇于追求新潮事物,求新求變的個性,閩南建筑設計者對國外的建筑技術和裝飾藝術加以改良,并嘗試使用各種新式建材,如油漆、洋灰、花磚等,再結合本地傳統形成華僑建筑的閩南地域性特殊風格。在處理建筑整體與細節時,長廊天花、立面墻體等處大量運用西方建筑裝飾圖案,華僑建筑洋溢著西方洛可可、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氣息,甚至設置有西洋假山、花圃、曲徑、魚池、噴水池等新奇設施。泉州華僑建筑的窗戶很多采用西方百葉窗造型,這樣可以增強空氣的流通性,使建筑獲得良好的采光及賞景視野。西式窗楣、窗框、窗形廣受歡迎,檐口和窗楣都裝飾有一定的淺浮雕,窗間的墻面以幾何圖形襯托窗口,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泉州華僑建筑總體呈現出“漢式其內,洋裝其外”的景觀,巧妙搭配包容著中國傳統文化和異國文化,又大量借鑒西方建筑樣式混合裝飾,塑造出特色鮮明的建筑風格。以鼓浪嶼中的華僑建筑為例,國家一級建筑師白家欣認為,其雖然披著“萬國建筑”的外衣,內部結構卻一直延續著頗具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漢式大厝格局。
泉州華僑建筑運用西方藝術形象,追求奇異新穎,博取關注,又僅取其形體相似,手法夸大張揚。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部分又內斂保守,彰顯中華傳統的家族倫理觀念,表示不忘根本的深切心結。泉州華僑選擇以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裝飾建筑主體,表現自己亦儒亦商的追求,傳達自身富而好禮的操守,尤其喜歡梅蘭竹菊等寓意圣人的文化題材。中國書畫元素的融入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特點,也是泉州華僑建筑的靈魂所在。泉州華僑建筑中留下墨寶的名人,都是一時之選的俊杰,泉州市晉江古檗山莊就嵌有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梅蘭芳等各界名家的書法作品,完美體現了建造者的生活藝術哲理,深遠含意盡在其中。泉州華僑建筑大量使用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彩繪等傳統閩南建筑的建筑裝飾技法,題材樣式有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吉祥紋樣、民間故事等,圍繞著大富大貴、延年益壽、多子多孫、萬事如意等吉祥祝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脫離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點,處處表現家族和諧綿延的美好祝愿。
三、泉州華僑建筑保存難題
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可以發現,泉州華僑建筑保存難題有三方面。第一, 泉州現存的華僑建筑尚有三千余座,經過一個世紀的社會變遷,經過人為與自然的損毀,現在近一半的華僑建筑保存狀態不好。即使陸續將華僑建筑登記在冊,但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華僑建筑仍需拆除改建。第二,近年來,文物古跡的修護工程對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華僑建筑的文化內涵日益受到重視,文物數據信息的搜集、保護維修監督機制、歷史附屬文物的征集、僑批匯票等關于華僑文化的研究都影響著華僑建筑修護工程的效率。第三,產權情況復雜。因為戰爭、傳承、遷移、契約遺失等多種歷史因素影響,華僑建筑的產權情況十分復雜,既有個人獨有,也有集體所有,或無主移交,對文物保護和資源開發造成不利影響。目前,泉州地區應區分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分類保護,優先保護保存重點建筑。
四、結語
泉州華僑建筑的區域性整體造型美學主要體現在建筑的區域空間圍合和整體布局的造型和特征上。利用泉州華僑建筑的空間結構和環境、建筑類型、建筑風格形態等方面,既可以打造單體建筑文化點,又可以整合成具有一定面積規模、具有歷史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留外觀的形式色彩,還原生活文化形態。在“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泉州華僑建筑更應該受到重視與保護,因為它把泉州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海絲文化都包含其中。文化保存不能只空喊口號,而應落實文化傳承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張慧澤.泉州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中西合璧研究:外廊建筑及裝飾[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8):50-52.
[2]王青.淺析閩南近代華僑工業建筑的產生與發展[J].中外建筑,2019(8):31-34.
[3]古占鈞.華僑參與的泉州近代舊城區建設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9.
[4]梁春光.試論泉州老城區華僑民居的保護與利用[J].中國文化遺產,2017(5):75-79.
[5]謝小舜.傳統歷史街區“資源化”保護與再利用研究:以泉州華僑新村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1-6.
[6]李岳川.近代閩南與潮汕僑鄉建筑文化比較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
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