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李安
摘 要: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將地域文化應用于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不僅是時代發展的一大趨勢,還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需求。闡述地域文化的內涵及其在城市公共環境中的作用,分析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原則,探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地域文化;城市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本土文創產業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整合式”教學體系構建研究”(TSZY-202101)研究成果。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大量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在初期缺乏對地域文化的有效關注,從而在形式、內容上趨于單一。無顯著差異城市公共環境不僅會讓城市居民產生審美疲勞,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城市公共環境在城市整體空間中占據的比重極大,在承載城市文化、彰顯城市內涵等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地域文化作為某區域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生產生活所積累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與公共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性。憑借著地域文化的藝術欣賞性、精神象征性及公共文化心理,將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進行合理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整體效果,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1]。基于此,如何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是當前廣大設計人員需要研究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
一、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人類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一般來說,可將地域文化劃分為自然要素類文化、歷史要素類文化、人文要素類文化等類型,不同類型地域文化之間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動地域文化的發展演變。其中,自然要素類文化是與該區域的地質地貌、氣候環境、水文環境、動植物資源等要素相關,并對當地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所形成的文化;歷史要素類文化是與該區域的歷史發展進程、歷史事跡、歷史遺留、歷史人物等相關,并得以不斷發展傳承所形成的文化;人文要素類文化是與該區域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相關的,并側重于思想、精神層面的文化[2]。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中的作用
(一)提升城市認知度
新時期,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環境的視覺表現力,還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環境空間的情感表現力。如果現代城市公共環境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趨于單一,就會難以體現當地特色,使得城市的認知度十分有限。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許多城市都會將公共環境作為記憶加深點,比如通過形象鮮明、獨特的標志物,提升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水平。而將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相融合,即可達到提升城市認知度的效果。
(二)傳遞城市精神內涵
一座有溫度、有歸屬感的城市不應局限于擴大自身的發展規模及提高自身的發展速度,還應當追求自身的發展質量、內涵。為此,如今城市發展的側重點逐漸由過去的建設高樓大廈,轉變為打造可實現文化傳承功能及傳遞城市精神內涵功能的空間環境。在此過程中,將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緊扣城市文脈,借助個性鮮明的形式來彰顯城市主題,能夠進一步贏得城市居民及外來游客的情感共鳴,實現對城市精神內涵的有效傳遞[3]。比如,江西景德鎮是我國的瓷都,擁有著豐富的陶瓷藝術,如精美的青花瓷、琺瑯瓷等,將這些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環境,并且將陶瓷工藝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相結合,能夠充分彰顯景德鎮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提升公眾參與度
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應注重實現自身的公共性。人們在第一次進入城市公共環境時,首先會形成對城市空間形象的感知,接著會在內心形成相關的行為體驗。該種感知、行為體驗可實現城市空間與公眾的有效交互,一方面讓人們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還可讓更多公眾參與到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同時,相較于內容單一的城市公共環境,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環境可切實提高人們對城市的“回頭率”,讓人們更愿意在城市環境中停留。除此之外,通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組織各式各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動,諸如廟會、戲曲演出等,也有助于提升公眾參與度,建立起居民或游客與城市公共環境的緊密聯系。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應注重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關系。基于此,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盡量保留或者較小程度地改造自然,比如對本土物種進行保護、發揚,對原有地勢地貌、山水景觀進行有效利用等,使得地域文化與自然生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功能性原則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應立足于更大區域范圍的整體環境來開展開析,確保設計、文化與整個城市環境之間的協調。因而,引入的地域文化一方面要與城市公共環境相融合,另一方面還要與各大區域范圍的功能相融合,切實考慮地域文化應用中城市空間功能的實現及城市精神內涵的彰顯。
(三)經濟技術可行性原則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還應對城市的用地情況、交通發展情況、周邊環境特征、經濟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因素開展全面分析,將地域文化的應用建立在滿足城市公共空間安全、環保、經濟、美觀、實用等一系列經濟技術要求基礎之上[4]。
四、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一)地域傳統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地域傳統文化往往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并蘊含著一個地區不斷探索實踐的文化精神。將區域人文風俗、傳統民族節日、傳統生活習慣等地域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可以實現對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有效優化完善,從而有效傳達城市的精神內涵[5]。比如,江西吉安作為我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擁有著豐富的革命遺址、革命人物事跡等,這些紅色文化元素不僅有著極大的教育價值,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吉安廬陵文化生態園在建設的過程中就充分融入紅色革命元素,從而充分彰顯了吉安的革命精神。又如,北京的一些城市公共環境就融入了胡同文化這一元素,這樣不僅豐富了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內涵,還實現了對北京地域文化的發揚與傳承。
(二)地域性自然景觀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地域性自然景觀文化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創作素材。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地域性自然景觀的融合,可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人文性[6]。為此,設計師可基于地方自然景觀,結合實際設計作品的空間功能,推進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地域自然景觀文化的有機融合。比如,因為竹子是成都的一大自然景觀特色,相關設計人員會將竹子景觀設計元素融入成都的公共環境設計。如成都的望江樓公園中種植有兩百余種竹子,這使得其成為我國竹子品種最多的專類公園。同時,設計者依據各種竹子的不同特征和屬性,設計出或開闊,或隱蔽,或動,或靜的各種區域空間,為當地市民及旅游者提供了豐富的休閑娛樂場所[7]。
(三)地域歷史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地域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資源,將其涉及的傳統文化內涵、時代精神等應用于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作用,可顯著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內容的豐富性,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審美價值[8]。比如,成都的茶館在過去是連接當地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樞紐,不僅融合了平民市井文化,還融合了其他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為此,在設計成都城市公共環境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融入了大量的茶館文化元素,并且在空間中對其進行了創新應用,從而滿足了現代人在情感層面追求老成都茶館文化的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設計者應注重將地域歷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環境設計,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親和力,還可在情感上贏得人們的共鳴[9]。
總而言之,城市公共環境是展現城市形象,為人們提供良好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城市公共環境設計應當在保證與技術要求相符的同時,依托形式、內容來體現出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為此,相關人員應圍繞如何推進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探索研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地域文化的創新應用,進而實現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的有機融合,為公眾帶來良好的身心體驗。
參考文獻:
[1]褚海峰.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應用:以桂林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為例[J].藝術百家,2010(增刊1):85-88.
[2][6]張云飛.地域文化在城鎮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1):41-42.
[3]張小開,孫媛媛.地域文化的符號化法則及其在公共設施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8 (22):171-175.
[4]韋學飛.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運用[J].藝術大觀,2019(17):1-2.
[5]曹陽.關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座椅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鄭州二七廣場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9(10):30-32.
[6]陳明坤,張清彥,朱梅安.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目標下的風景園林實踐策略探索[J].中國園林,2018(10):34-38.
[7]賈愛君.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傳承[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90-92.
[8]徐鑫.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探討[J].藝術科技,2019(8):178.
作者單位: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創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