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專
(廣東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廣東 肇慶 526020)
塔吉克斯坦喬列金礦田位于一級構造單元中亞大地構造分區中的塔里木板塊的西段,中亞山字形構造頂端;二級構造單元屬南天山褶皺系,位于三級構造單元澤拉夫尚—突厥斯坦活動帶中。成礦單元屬中亞成礦域的南天山成礦帶,與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穆龍套金礦,新疆境內的超大型薩瓦亞爾頓金礦屬同一成礦帶。喬列礦田呈近東西向分布,區域范圍長約40 km,寬約8 km,以金礦為主,已發現有庫姆馬諾爾、喬列、東杜奧巴、上庫馬爾克、金斗山、庫河西等金礦床,除庫河西金礦為小型規模外,其他均為大型規模。可見,喬列礦田內金礦化集中,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因此研究該礦田的金成礦地質特征及其成礦規律對指導在該區內尋找金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喬列礦田位于澤拉夫尚—吉斯薩爾復背斜的南翼: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申格巖系(S1sn)、庫普盧克巖系和哈夫扎克巖系(S2rp+D1hv)、舒特巖系(D1st)、阿克巴薩依巖系、下石炭統瓦尚巖系(C1vs)、馬爾古巖佐爾系(C1mr)及第四系等,主要賦礦層位為馬爾古巖佐爾系(C1mr)的類復理石建造;區內褶皺、斷層相當發育,波伊馬扎爾地質構造-巖漿巖體中的強碎裂、柵狀結構和動力變質作用帶是這一區域最古老的斷裂構造,和成礦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與澤拉夫尚—吉斯薩爾復背斜相繼形成的澤拉夫尚推覆體構造;區內巖漿活動強烈,主要分布有下石炭世火山巖侵入體、中上石炭世澤拉夫尚—吉斯薩爾花崗巖雜巖體、晚石炭世馬吉安—申格煌斑巖體、早-中三疊世吉斯薩爾—卡拉杰金的玄武巖體,以及其他規模大小不等的中酸性火山巖(英安巖和流紋巖)和堿性火山巖(粗面巖和玄武巖),其中澤拉夫尚—吉斯薩爾花崗巖雜巖體對礦田內的金成礦有直接影響。
喬列礦田已發現的金礦床均賦存于下石炭統馬爾古佐爾巖系(C1mr)類復理石建造中,南部、東南部被澤拉夫尚推覆體覆蓋。推覆體幾乎完全覆蓋了組成礦床的陸源巖層,起到屏障作用。該巖系的特點是,無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延伸方向上都是非常不穩定的;可分為兩個含礦巖層:云母-石英粉砂巖層、炭質-黏土片巖層,二者彼此無規律地相互交替出現。
云母-石英粉砂巖:約占巖系的一半,巖性以塊狀粉砂巖、砂巖為主,夾黏土質片巖、泥質板巖和少量的凝灰質粉砂巖夾層和扁平礦體。巖石一般呈細至微粒狀,淺綠-灰色、灰色-黑色的巖層,砂狀結構,并向粉砂巖過渡,塊狀構造,少數呈層狀。
炭質-黏土片巖:成分較復雜,巖性變化較大,在馬爾古佐爾巖系中較常見。主要由黑色炭質-黏土、硅質、硅質-黏土片巖和粉砂巖,含碳酸鹽膠結物的復礦砂巖,粗砂巖、角礫巖和交代變質巖,以及少量的扁平礦體夾層、石灰巖組成,為膠狀、鮞粒狀結構,片巖、層狀構造。巖層在馬爾古佐爾巖系中多呈夾層分布于“云母-石英粉砂巖”中,厚度和延伸方向不穩定,夾層厚度一般不大于10 m。
在礦田發現的金礦床中,均發現金礦化與巖性有較大關系:云母-石英粉砂巖中,金礦化普遍較好,并伴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且砂巖發育程度愈高,金礦化也愈好,黃鐵礦化、褐鐵礦化也較強;當粉砂巖、砂巖富含碳質時,金礦化最好,這種情況在東杜奧巴礦床中比較普遍存在。而在炭質-黏土片巖中金礦化程度通常降低,即隨著炭質片巖的增加而金品位變低,巖石也往往具有石墨化現象。金礦化富集往往具有層狀特征,當遇到澤拉夫尚推覆體中的灰巖蓋層界面,金礦化也會突然消失。可見,馬爾古佐爾巖系(C1mr)中的云母-石英粉砂巖層是喬列礦田內主要賦礦層位。
根據收集到的之前的勘查報告,礦田區早期沉積物中的富含碳對金起到了富集作用;砂巖、粉砂巖的孔隙發育優于黏土巖,利于含礦熱液的運移和就位成礦;而黏土巖的石墨化體現了高溫熱液作用,金成礦往往需要在中低溫環境下完成,這也就解釋了本區云母-石英粉砂巖利于成礦,且砂巖、粉砂巖含碳質時金礦化較好的現象。
喬列礦田的構造演化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華力西期構造運動的澤拉夫尚—吉斯薩爾復背斜與澤拉夫尚推覆體構造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復背斜形成階段,大致開始于中石炭世末期,海槽期形成的類復理石建造(C1mr馬爾古佐爾巖系)在區域構造作用下開始緩慢隆起抬升,同時受到澤拉夫尚—吉斯薩爾花崗巖雜巖體隆升影響,上覆巖層受到擠壓作用形成褶皺和斷裂;隨著構造擠壓加劇,褶皺基底進一步抬升形成澤拉夫尚—吉斯薩爾復背斜,同時產生大型推覆逆掩斷層。在本階段,金元素在巖漿熱液的作用下開始活化、運移,并在構造有利部位初步富集。
第二階段——推覆構造形成階段,構造擠壓持續,早期形成的庫普盧克巖系和哈夫扎克巖系(S2rp+D1hv)沿著大型推覆逆掩斷層被推覆至礦田的馬爾古佐爾巖系(C1mr)之上,形成澤拉夫尚推覆體構造,如礦田區內普遍存在的“飛來峰”就是最直觀的表現。推覆體移動距離往往可達數公里,同時伴有深部基性、超基性巖漿巖的侵入。在巖漿活動作用下,本階段金元素得到進一步富集,并最終成礦。
第三階段——華力西期造山運動的最終階段,早期形成的斷裂派生出次級斷裂,同時形成區內近南北向的斷裂(如方達利亞河斷裂)。該階段形成的斷裂構造基本上為成礦后構造,對礦田內礦床的分布有一定的錯動作用。
在礦田范圍內,推覆構造是最重要的一種構造形式,也是喬列礦田最重要的控礦構造,目前發現金礦床基本上沿著推覆構造分布于方達利亞河兩側的高山地帶(見圖1),其中喬列、庫姆馬諾爾礦床位于河流的西岸,東杜奧巴、庫河西、上庫馬爾克、金斗山等礦床位于河流東岸。

圖1 喬列礦田金礦床分布示意圖
澤拉夫尚推覆構造上盤推覆體為庫普盧克巖系和哈夫扎克巖系(S2rp+D1hv),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下盤為馬爾古佐爾巖系(C1mr),主要由陸源碎屑物組成,呈楔形分布,在橫向剖面上構成了接觸面的階梯狀特點。陸源楔形物為平緩埋藏的邊緣(陡坎)與近于垂直邊緣的交替提供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近水平邊緣(陡坎底部)為獨特的動力障礙(礦體屏障)作用,覆蓋了礦床中所有的礦體和巖漿構造;在陡坎水平延伸的方向上有突起、沉陷現象,對成礦現象的聚集起到了不同的影響,在澤拉夫尚推覆體陡坎底部的穹狀突起或者相反部位為成礦富集地段。同時,推覆構造的上盤推覆體的碳酸鹽巖由于質地堅密,孔隙不發育,成為了很好的蓋層,阻隔了含礦熱液的運移,因此,區內灰巖與砂巖接觸界面以下的砂巖往往成為金礦的主要賦存層位。
喬列礦田內巖漿巖分布種類較多,規模大小不一,巖脈、巖床、巖株等形態均見有產出。但在區內廣泛分布并與金成礦有直接關系的主要為中上石炭世澤拉夫尚—吉斯薩爾花崗巖雜巖體。該巖體根據巖石成分,在雜巖群的巖脈中劃分出了以下變種:微閃長玢巖、花崗巖-斑巖、微斑巖、花崗閃長巖,而最有利于金礦形成的是花崗閃長巖,如在喬列礦床中就存在大量的花崗閃長巖脈、巖株直接就是金礦體,在其他礦床也都發現花崗閃長巖的金礦化存在。
喬列金礦田內金礦化集中,成礦地質條件十分有利,區內馬爾古佐爾巖系(C1mr)的碎屑巖富含碳質利于地層早期金元素的富集而成為區內的礦源層;在海西期造山運動中,伴隨中酸性巖漿侵入,至巖漿演化后期,大量汽水溶液沿斷裂上升,并在圍巖中擴散,與圍巖發生接觸交代變質作用的同時活化、萃取了地層中的金,運移至推覆構造的有利地段就位成礦,推覆體中的碳酸鹽巖與下盤的碎屑巖的接觸界面往往也是金礦化的頂部邊界。所以,從礦床成因的角度看,區內金礦床類型屬巖漿熱液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