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光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00)
王剛村隧道位于九景衢鐵路DK142+378~DK144+871,全長2 439 m。隧道進口端洞口上覆第四系砂黏土,厚約15 m,褐黃色,有黏性及裂隙,夾雜碎石顆粒,呈硬塑、中密狀。洞身穿越地層巖性主要為灰巖夾千枚巖及泥盆系中統千枚巖夾灰巖。巖層風化較嚴重,產狀近乎直立,裂隙發育,片理明顯,部分段有少量基巖裂隙水。隧道除喇叭口段設計為錨噴臨時支護,模注混凝土襯砌外,其余按普通單線鐵路隧道復合式襯砌設計。喇叭口段設計長212 m,其中大跨襯砌段長85 m,雙拱襯砌段長37 m,加強襯砌段長90 m。洞口段32 m為V類圍巖,其余180 m為III類圍巖。III類圍巖大跨段最大開挖寬度為14.76 m,設計最大加寬為320 cm,墻底以上開挖高度為10.54 m,開挖面積為143.27 m2。臨時支護設計噴10 cm厚混凝土,系統錨桿Φ22 mm,長度為2.5 m,拱部襯砌混凝土厚50 cm。V類圍巖大跨段最大開挖寬度為13.2 m,設計隧道加寬為140 cm,墻底以上開挖高度為10.78 m,開挖面積為129.18 m2。臨時支護設計噴15 cm厚混凝土,拱墻設I16工字鋼鋼架,超前錨桿Φ22 mm,長度為3.5 m,系統錨桿Φ22 mm,長度為3.0 m,襯砌為75 cm厚鋼筋混凝土。雙連拱段中隔墻厚度由1.34 m逐漸增加到3.8 m,分離成兩座單線隧道。喇叭口段平面如圖1所示。
2.1.1 施工方案
大跨段由于開挖寬度大,凈空高,洞口段32 m范圍內覆蓋層薄,風化嚴重,巖石破碎,給施工帶來一定困難。決定采用半斷面開挖,留核心土,下部斷面跳槽挖馬口,先墻后拱法施工。施工方案如下:(1)先對洞口地表進行加固,作好臨時排水,保證洞口穩定;(2)V類圍巖地段拱部采用小導管注漿,上半斷面弧形開挖,留核心土,挖1 m安裝1榀I16工字鋼架,初噴、掛網、復噴,及時作好臨時支護,然后挖核心土;(3)III類圍巖地段由于巖石產狀近乎直立,垂直線路中線,開挖后洞室較為穩定,采取局部打設錨桿(加設墊板)加固拱部圍巖,半斷面開挖,噴混凝土防止掉塊;(4)上半斷面開挖支護到大跨段終點(85 m)后,繼續施工Ⅰ線,同時回頭開挖大跨下部。下部開挖先拉中槽,邊墻頂部預留2 m寬的巖體,以保證拱部穩定。然后跳槽挖馬口,迅速施作邊墻支護和襯砌;(5)按先墻后拱法施工二次襯砌,及時施作仰拱和填充,封閉成環[1]。施工順序如圖2所示。

圖1 喇叭口段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2 雙線段各工序施工順序
2.1.2 施工方法
(1)進洞。進洞前,對地表進行加固,對洞口進行超前支護。先按設計清刷邊仰坡,再按間距1.5 m梅花形打設邊仰坡地表錨桿,錨桿長度2.5 m,然后用Φ6 mm鋼筋布設20 cm×20 cm鋼筋網,噴8 cm混凝土加固地表,加固范圍在大跨拱部上方10 m左右。加固好后,沿外拱線環向交錯打設兩環超前小鋼管,管徑為42 mm,管長為4 m,環向間距為30 cm,排距為40 cm,并壓注水泥漿加固洞口。
(2)開挖。因該隧道采用無軌運輸方案,為了滿足裝載機作業條件,拱部開挖高度取5.6 m,加大到起拱線以下1.2 m,開挖斷面約50 m2。V類圍巖地段采用人工十字鎬環形開挖,留核心土,挖夠輪廓斷面后立即安設工字鋼架,挖1 m安設1榀,并作好鋼架縱向連接,及時噴混凝土支護。每前進3 m,再打設一環超前小導管注漿,保持鋼管搭接長度1 m左右,防止搭接過短引起拱頂坍塌。核心土部分開挖,可以放小炮松動后裝載機直接出碴。為了防止開挖下部時拱頂下沉,在拱腳每榀鋼架兩側各打設一根鎖腳錨桿,錨桿長2.5 m,并與鋼架焊接牢固。III類圍巖地段采用半斷面光面爆破,嚴格控制藥量和起爆順序,減少對圍巖的振動。經過幾次調整,爆破參數確定如下:周邊眼間距為55 cm,周邊眼裝藥集中度為0.25 kg/m,最小抵抗線為70 cm,鉆眼深度為2.5 m,循環進尺約2.2 m。上半斷面共打炮眼109個,總裝藥量為140 kg,單位體積耗藥量為1.27 kg/m3。采用直眼掏槽,掏槽眼比掘進眼加深20 cm,由里向外層層起爆。掏槽眼和擴槽眼用1~9段非電毫秒雷管分段起爆,掘進眼和底板眼用10~19段非電毫秒雷管連續起爆,輔助周邊眼和周邊眼用5、6、7三個段的秒差雷管,分3次起爆。下部開挖先拉中槽,兩側預留邊墻部位。V類圍巖采用交替開挖馬口方式,挖寬3m。開挖過程中若有巖土滑坍跡象,應立即噴護巖面,防止拱部下沉。III類圍巖地段由于圍巖穩定性較好,下部開挖按常規光爆方法,周邊眼間距加大到65 cm。
(3)支護。隧道喇叭口段施工中,V類圍巖砂黏土地段由于夾雜塊石使錨桿成孔困難,施工中少打了一些系統錨桿,局部的支護靠鋼架和網噴混凝土。為便于型鋼支架安設,將上半斷面拱部的鋼架分成4節,左右邊墻各設1節,共計6節。為了保證鋼架的受力性能,對鋼架進行了冷彎,并采用墊板螺栓連接,可保證鋼架安設的準確性,縮短安設時間,盡快形成支護能力。噴射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是保證支護質量的重要環節,其技術參數為:①采用Tk-961型混凝土濕噴機,配合比為水泥∶砂∶石=1∶2.11∶1.87,灰骨比為1∶3.9,水灰比為0.55,噴混凝土水泥用量為427 kg/m3;② 坍落度8~10 cm;③ 摻用河南鞏肥生產的液態速凝劑,摻量為水泥用量的4%,經現場試驗,水泥凈漿(W/C=0.5時)凝結時間為:初凝1.5~2 min,終凝4.5 min,速凝效果較好;④一次噴層厚度為5~6 cm,一般噴射2~3次可達到設計噴層厚度,實際噴射進度約2.5 m3/h。⑤ V類圍巖大跨段,每挖1 m噴1次;III類圍巖大跨段,每兩槽炮約4.4 m噴1次;⑥噴射風壓控制在0.25~0.3 MPa;⑦ 根據現場測定,空氣中粉塵含量大大降低,作業環境大為改善,混凝土回彈量一般拱部為3%,邊墻約為10%。由于III類圍巖地段巖石產狀呈直立狀,我們將設計的徑向系統錨桿大多改為環向超前錨桿,增強了加固圍巖的作用。然后噴射混凝土約10 cm,防止巖層松動掉塊,保證圍巖穩定和施工安全。
(4)襯砌。針對大跨段隧道襯砌具有跨度大、襯砌斷面厚、混凝土數量多等特點,采取以下措施:① 隧道統一選用2015型鋼模板,采用2.5 mm厚的鋼板作為模板的面板,由廠家對拱部模板進行專門加工。為滿足模板強度和剛度的要求,用I16工字鋼加工成大跨拱架。② 在邊墻巖面上提前打設3~4排水平藥包錨桿,然后將錨桿焊接鋼筋接頭穿過水平的縱向背梁,用螺栓加固排架,使工作平臺與邊墻架完全脫離,這樣既可避免因卷揚機提升材料時產生的晃動影響邊墻架的穩定性,又能保證施工通道的暢通無阻。拱架縱向需用拉筋加強,豎向加設頂撐,防止拱架變形移動。③ 雙線段襯砌施工采用先墻后拱方法,搭設腳手架作為施工平臺,利用卷揚機提升混凝土,人工打鏟入模。襯砌施工如圖3所示。

圖3 大跨段襯砌施工示意圖
雙拱段開挖次序是整個喇叭口隧道施工的關鍵,其困難之處就在于當開挖施工中隔墻過程中,如何保證兩單線拱之間的三角區圍巖的穩定,不出現較大坍塌。為此,提出了兩種施工方案。
(1)方案一:① 開挖前先對三角區進行噴錨網加固;② 矩形開挖中隔墻位置,兩側各加寬約2 m,為中隔墻混凝土施工提供必要的空間;③ 對中隔墻基底和墻頂圍巖作必要的處理后,盡快立模灌注中隔墻混凝土,可對墻頂巖石起到支頂作用;④ 中隔墻施工完成后再按臺階法先墻后拱分別施工Ⅰ線或V線隧道。
(2)方案二:① 先噴錨網加固三角區;② 對影響工期的Ⅰ線隧道按單線隧道半斷面臺階法開挖,并作好支護;③ 當開挖超前20 m后,放炮擴中隔墻位置,盡快施作中隔墻襯砌;④ 按先墻后拱法施作Ⅰ線襯砌;⑤ 用光面爆破,嚴格控制藥量,臺階法開挖V線,并盡快作好襯砌,封閉成環。
比較兩個施工方案后認為,中隔墻施工條件困難,進度緩慢,混凝土外觀質量難以保證。本段為III類圍巖,且產狀有利,最后決定采用第二個方案施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特別注意加強對三角區側面單線拱部的噴錨網加固,錨桿長3.5~4 m,加設墊板,并與鋼筋網焊接,噴混凝土不少于8 cm。當雙線段開挖至三角區并轉入正線施工時,先對三角區正面進行加固。加固方法如下:① 首先確定三角區加固范圍,由于圍巖受爆破影響,有一定范圍的破碎帶,故三角區可擴大;② 在三角區域內布設注漿錨桿,并安設鋼筋網,錨桿采用Φ22 mm鋼筋,鋼筋網采用Φ8 mm鋼筋,噴10 cm厚混凝土予以加強;③ 進入正線后,嚴格按設計施作徑向錨桿,并適當加密加長,使之和正面加固形成有機整體,確保三角區的圍巖穩定。開挖V線時,為了不影響已施工的中隔墻和拱圈,選用短臺階法開挖,短進尺,弱爆破,嚴格控制用藥量,預留光爆層,提高光爆效果,減少對圍巖和拱的擾動。開挖到一定距離后,及時施作V線的邊墻和拱圈,保證施工安全[2]。
加強襯砌段兩線邊墻間距由3.8 m逐漸增大到15 m,拱圈設計成鋼筋混凝土,邊墻襯砌加厚。前段開挖仍采用短臺階,弱爆破,多打眼,少裝藥,周邊眼間距調整為50 cm,最小抵抗線為60 cm,單位耗藥量控制在1.1 kg/m3左右,以減少振動,支護、襯砌緊跟[3-4]。為了方便鋼筋的安裝和混凝土施工,將鋼筋分解成幾部分分別預制成型。施工時,邊灌注混凝土邊安裝鋼筋,這樣既方便鋼筋的安裝,又可保證混凝土質量。
洞口段32 m為V類圍巖,當下部開挖完畢后及時施作仰拱,使之封閉成環,約束兩側邊墻的位移變形。該段為鋼筋混凝土,施工仰拱,填充一次成型。由于施作及時,該段圍巖無大的變形量,確保了安全。其余地段由于斷面大,混凝土數量大,全斷面施工對正線施工出碴運料有較大影響,在此前提下,該段仰拱填充施工改為單邊施工。
(1)喇叭口隧道段由于是III類圍巖,且巖層產狀接近直立,地下水少,大跨斷面采用半斷面開挖是可行的。
(2)與大管棚相比,小導管預注漿由于其靈活、方便,也是一種有效的超前支護措施。
(3)大跨段下部開挖為防止邊土墻滑坍和拱部下沉,可加設托梁或打鎖腳錨桿;挖馬口時宜邊挖邊噴。
(4)濕噴混凝土可提供圍巖早期支護,提高支護質量,增強隧道通過軟弱圍巖的能力,減小回彈量和粉塵危害,一次噴射混凝土厚度加大,施工環境條件得到改善,噴射進度加快。
(5)中隔墻段的施工是雙線喇叭口施工的難點,施工前,應對該段圍巖的地質情況有較詳細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施工方案的比選,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優化施工方案。
(6)三角區的加固是施工中最棘手的問題,施工該段時應盡量減輕爆破引起對巖體的破壞,工序安排上力求緊湊;中隔墻混凝土數量大,立模加固困難,施工時應集中人力物力,盡量減少圍巖的暴露時間,確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