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宏
(安徽省第一測繪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來,隨著數字城市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數字縣域建設也在各地廣泛 啟動。數字縣域建設主要由縣級政府主導,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聯合縣級相關數據應用單位及數據建設單位共同建設完成,涉及面較廣。由于縣級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日常事務繁多,專業技術人員相對匱乏,對數字縣域項目建設的理解上參差不齊,因此本文意在進一步梳理數字縣域工作脈絡,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厘清概念,提出相應的建議,推動數字縣域工作更好地開展。
數字縣域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是針對各縣域實際情況,立足已有基礎,開展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更新和完善工作,通過數據整合和系統開發,建立縣域多類型、多尺度一體化管理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并開發應用示范系統[1]。圍繞建設總體目標,按照建設任務之間的關聯,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可以分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應用示范、支撐環境、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及標準規范與政策機制等方面的內容。
數字縣域項目基本圍繞上述六個方面開展工作,下面對這六部分內容分別展開。
基于各縣域實際已有數據情況及使用需求,進行基礎地理數據的生產、更新。一般包括中心城區及主要鄉鎮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全縣域優于0.2 m分辨率數字影像圖、全縣域數字高程模型、全縣域小比例尺框架數字線劃圖、以及全縣域地名地址數據,并根據相應規范整合生成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主要由數據建設單位實施,縣級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是通過程序確定具有相關資質、信譽良好、有一定的數據生產經驗且符合保密相關規定的項目承擔單位[2]。同時,結合縣域自身情況,例如縣域已有數據情況、縣域近期規劃及建設情況、財政經費情況以及后期數據使用需求等,確定項目具體實施的內容、范圍、經費及后期驗收等具體事項。數據建設內容已具備較成熟的生產體系,正規測繪單位依據規范作業即可,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由省一級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對數據成果進行驗收。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數字縣域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包括公共平臺數據集的建設以及開發地理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形成各縣權威、唯一、通用的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進一步重組整合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數據,根據社會公眾及政務相關的需求組織數據,形成公共平臺數據集,以切片的形式發布電子地圖。
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主要由數據建設承擔單位進行數據處理及平臺開發工作,縣級部門需要配合完成的是根據縣域相關單位的數據使用需求及網絡安全情況確定縣域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的使用方式及數據展示的形式,具體界定涉密數據/非涉密數據、有位置要求/無位置要求、全要素數據/專題數據、涉密網絡環境/非涉密網絡環境等,為后期數據的共享使用及數據安全規劃出具體方向[3]。
天地圖縣級節點是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公眾版,主要呈現經過保密處理的縣域框架數據,是運行在互聯網上的縣域地形數據,目前各項建設內容都必須滿足國家對天地圖市級節點的要求,應當接入國家主節點及省級節點。這一部分內容需要縣級部門配合做好域名申請、審圖及申報天地圖節點測試等工作,其中審圖工作目前一般是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管,天地圖節點測試由省廳主管。
選擇需求迫切且具備一定應用基礎的部門,將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作為基礎,結合應用部門的特點和專業需求,建立并擴展典型應用示范系統,探索應用服務機制,發揮應用服務效益,以點帶面,逐步將各部門的應用統一到地理信息公共平臺上,在全縣各部門推廣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應用示范系統的建設旨在實現數字縣域項目的共建共享,范圍可以涉及與民生相關的城市管理、交通、醫療、文化、旅游等各個方面。建議建設初期應選擇相對成熟的、對位置服務有需求且已經使用的系統參與建設,根據示范系統對數據的需求,對已有基礎數據做進一步的處理,也可以相應地開發部分提供位置服務的功能模塊,完善系統功能。各地均在使用的一些相對完善的示范應用,主要有不動產統一登記平臺系統、數字化城市管理應用系統、城區地下管網信息化管理系統、公安局PGIS平臺、金土工程、縣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項目信息平臺等等,較有地方特色的有礦產生態環境信息平臺、城市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等。后期可以在已有數據基礎上,針對各地方特點及需求,開發相應的應用系統,更好地利用數字縣域基礎數據,為縣域建設提供統一的地理信息數據服務。
支撐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中心數據機房建設、網絡環境建設,并配置整個系統環境必需的軟硬件及安全設備,其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縣級部門需要根據自身已有軟硬件條件及今后數據使用情況配置相應的軟硬件設備,以保證后期數據的順利使用。支撐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建設任務,是數字縣域建設的必要保障,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及經費保障機制。

圖1 支撐環境框架
安全保障體系是指在地理信息數據的網上共享過程中,防范來自于網絡、平臺、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風險。需要結合縣域自身情況,建立涵蓋安全策略、硬件安全、網絡安全、軟件安全、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安全等完整無縫的安全技術支撐體系,以保障系統具有安全防護、隱患發現、應急反應和災難恢復等相關能力,確保各項數據的安全及平臺運行的穩定。這一工作在項目建設初期,由平臺建設單位協助縣局完成,但后期的維護與管理需要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安全技術支撐體系框架如圖2。

圖2 安全技術支撐體系框架
針對數字縣域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內容、管理機制、應用拓展以及后期維護等,建立科學、實用并具有前瞻性的長效政策機制,保障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和建設成果的長期使用。在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相關技術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特點進行必要的補充,形成指導項目實施的規范性技術文件。目前在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方面,已經擁有了相對較為完整的標準規范體系。
在政策機制方面,目前各縣域均基本按要求制定了《數字縣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使用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作為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臺規范運行的政策文件,確定數字縣域地理空間框架的權威性與唯一性,并對職責分工、框架建設、數據更新、成果共享等方面作出相應規定。
數字縣域項目建設完成后,為充分發揮作用,需要加強其后期的維護工作。首先是要重視基礎數據的及時更新。數字縣域建設的周期一般為兩年左右,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中心城區變化較大,應考慮按照一定周期修補測或者重測,一個時效性強的基礎數據是數字縣域能夠廣泛推廣應用的基礎;其次,數字縣域的后期維護涉及到數據的應用、平臺的維護以及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必須由專業人員承擔;第三,數字縣域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應逐步覆蓋政府各職能部門,真正建成縣域權威、唯一的地理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充分發揮出數字縣域建設的價值。
數字縣域成果在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生活便利方面逐步展現出重要作用,繼續大力做好數字縣域建設工作,有助于推動縣域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縣域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