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3月2日文章,原題:中美兩國合作終結疫情的10個理由如果在今天書寫新冠疫情的歷史,沒有什么比中美兩國政府合作的缺失更能概括這段故事了。中國率先受到病毒暴發的打擊,而美國感染的人數最多,死亡人數也最多。
隨著疫情進入第二個年頭,世界各地已經出現新的變異病毒,不過我們仍有時間改變疫情的敘事。控制疫情的緊迫任務只能通過全球協調來完成,這需要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積極參與。以下是中美必須合作終結疫情的10個理由。
1.恢復公共衛生合作的傳統。中美兩國政府有悠久的合作歷史,應對了半個世紀以來的幾乎每一場全球性健康危機,包括艾滋病、“非典”、H5N1流感、H1N1流感、H7N9流感和埃博拉病毒。這場疫情的嚴重性和不可預測性需要我們回歸歷史上合作的先例。
2.醫學界要保持緊密聯系。盡管政治障礙削弱了政府間合作,但在整個新冠危機期間,太平洋兩岸的醫學專家和科學家保持了廣泛而活躍的溝通與協作。中美兩國專家在新冠病毒研究上的合作比與其他任何國家的合作都多——包括在主流期刊上發表100多篇文章——疫情期間的合作超過了過去5年的總和。頂尖病毒學家和醫學專家還參與了以防治病毒為重點的聯合網絡研討會。
3.提高透明度和數據共享。武漢疫情暴發幾周內,中國科學家成功確定了病原,破解了基因序列,并與國際同行分享了新冠病毒的數據。中國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研究和病毒檢測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得益于中美兩國當年在“非典”時期的醫療合作。
4.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變異病毒監視網。該網絡可改善對最新變異病毒的追蹤、篩查和預警,同時也有助于各國政府更有效地引導公眾注意力,并分配資源遏制變異病毒的傳播。
5.在疫苗開發方面開展互利競爭。世界需要安全、有效、標準統一的疫苗。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新冠疫苗工廠的國家。截至2月初,已有66種候選疫苗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包括中國的16種。中國研究人員和疫苗制造商還正在研制另外約40種候選疫苗。作為多個有效疫苗平臺的東道國,中美兩國應該開展正和競爭,避免零和博弈。
6.提高全球疫苗生產能力。美國和中國是累計和日均接種疫苗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截至2月中旬,只有3.5%的中國人和11.2%的美國人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這要求兩個主要疫苗生產國更好地協調,以提高生產能力。
7.加強疫苗國際分配的公平性。美國和中國必須加大對國際社會努力協調在全球公平分配疫苗的支持,尤其是要通過“獲取新冠工具加速計劃”和“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來進行。在對外援助方面,中美具有互補優勢和能力,雙方的合作可以促成并擴展至多邊倡議。美國擁有一個廣泛的全球衛生項目網絡,而且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醫療和公共衛生支持的傳統。中國則有強大的生產和物流能力,且已向發展中國家運送了大量疫苗。
8.在藥物開發方面進行合作。盡管疫苗開發占據了全球抗擊新冠疫情努力的中心位置,但研究治療藥物的重要性不應被忽視。中美兩國政府都應鼓勵醫學專家和科學家分享經驗。
9.協調跨境旅行和新的國際協議。疫苗、治療藥物和醫療用品需要跨境并迅速通關。更廣泛地說,美國和中國必須為數字疫苗證書、健康指標、檢疫標準和安全機制在全球的開發做貢獻,使接種疫苗的人群能恢復國際旅行和貿易。
10.建立面向未來的信心和能力。就像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合作根除天花一樣,今天華盛頓和北京的共同努力將向兩國和全世界發出鼓舞人心的信號,即合作對于拯救生命的重要性。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后一場全球危機,美國和中國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建立應對其他挑戰的信心和能力。▲
(作者為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助理主任麥瑞安)
環球時報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