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 李強
德國聯邦政府近日宣布,聯邦各級衛生部門將全部安裝名為SORMAS的疫情監測系統,以便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更全面追蹤。SORMAS系統由德國亥姆霍茲傳染病研究中心研發,可監測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37種傳染病,此前曾被有效用于監測非洲埃博拉疫情。根據計劃,德國本應在2020年底完成90%的系統安裝工作,但截至今年1月下旬,近400個聯邦各級衛生部門中只有132個安裝了該系統。德國媒體還擔心,即便系統全部安裝到位,也不意味著能立刻啟用。德國的疫情監測系統,為何姍姍來遲?
很多人批評這是德國嚴苛的隱私保護法規所致——“達到數據保護最高要求的結果,是其變成毫無用處的雞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稱,嚴格的數據保護法規成為德國數字化管理的一大挑戰。以德國聯邦政府推出的疫情預警手機應用為例,在相關法律約束下,該應用不支持任何個人信息共享,包括時間、地點和人員身份等,連衛生部門也無從獲取,因此手機應用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德國消費者事務咨詢委員會去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未使用該應用。“德國之聲”記者普蘭格撰文質疑說:“在疫情期間,數字技術的落后和機械的數據保護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為什么每天都有數百萬德國人將自己的數據免費提供給臉書、亞馬遜、推特等網絡巨頭,卻對德國的新冠預警App不屑一顧?”《環球時報》記者的手機里也有這款App,但已許久未曾打開,App不保存任何個人信息,甚至連何時何地“密切接觸”都諱莫如深。
其實早在去年3月,民調就表明7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出于防控疫情需要,他們愿意向公共防疫機構提供“體溫等個人健康數據、個人行動數據以及社會關系等信息”。甚至還有40%的受訪者同意在特定情況下,公開自己的社交媒體賬戶,以便當局查找并通知其朋友圈。
這場新冠疫情,也將德國長期以來的數字化短板徹底暴露。“不好意思,申請文件還必須通過郵寄信件。”這句話無數次出現在記者的電子郵件中。目前,德國很多衛生部門仍通過傳真紙質表格的方式上報疫情信息,匯總后再手動輸入電腦。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相關信息報送還會延遲。為減輕衛生部門的工作壓力,德國政府今年1月已推出數字化入境登記系統。
然而,在聯邦體制下,擁有高度自治權的各州推進數字化的訴求不一,中央政府的要求常常無法如愿。以SOR?MAS為例,漢堡和萊法州就明確表示將繼續使用自己原有系統,認為“此刻做出改變是不合時宜的”。▲
環球時報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