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看戲曾是我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戲曲的發展也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融媒體發展的今天,地方戲曲怎樣傳承和發展是戲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本文以戲緣APP為例,對地方戲曲如何搭上網絡快車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互聯網+”時代地方戲曲發展的機遇
(一)“互聯網+”概念
“互聯網+”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2012年11月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一系列產業抓住機會,快速搭上網絡順風車進行轉型。
(二)“互聯網+”時代戲緣APP的誕生
為了順應網絡文化互聯時代,為了更好地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河南恒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更好地發展和傳承傳統戲曲文化為目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戲曲與網絡有機結合,在2015年11月開發了網絡移動軟件戲緣APP。2015年11月30日,戲緣APP正式上線,這也是中國首家互聯網戲曲平臺。這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文化瑰寶戲曲也在不斷尋求發展,與時俱進。這也為其他省域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開辟了新的路徑。
(三)帶給戲迷團體的福利
1.戲緣APP的功能
2015年11月30日,戲緣APP正式上線。它以線上教唱為基礎,以名家互動、網絡擂臺為亮點,以戲曲直播、資訊與演出票務為服務,為戲迷提供看戲、學戲、聽戲、唱戲及與藝術家互動的平臺。
2.涵蓋的劇種
戲緣APP的誕生不僅是把河南戲曲推向全國,更是輻射周邊乃至將全國各大劇種囊括其中,以全新的形式、便捷的方式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上線最初僅限于河南本土戲曲劇種,現已發展至河南周邊省份的劇種,如河北省(河北梆子、京劇、評劇、保定老調等)、山西省(晉劇、蒲劇、上黨梆子、上黨落子)、山東省(呂劇、山東梆子、棗莊棒子)、安徽省(徽劇、淮劇、黃梅戲)。
3.享受戲緣APP帶來的便利
科技改變生活,生活節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接觸各行各業,擁有更便捷的形式,足不出戶,便可放眼天下。
一是看戲。生活在現代科技社會,今天人們擁有最新穎便捷的方式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戲緣APP中,人們可以隨時找到想看并能多次觀看的劇種和劇目。這樣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成本,也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精神享受的平臺。
二是學戲。戲曲學習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作為專業的戲曲演員,“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是必要的基本功,更需要系統學習每一門專業課程。名人堂的功能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習者通過網絡視頻的直播可以直接與名師對話、互動、交流和學習,這一功能無疑是給無數戲曲愛好者的福利。
三是唱戲。作為戲曲演員,唱功是至關重要的,由于流派的不同,學習起來也是困難重重。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其在戲緣APP能得到更多的時間唱戲。百唱不如一評。戲曲愛好者可以唱戲曲,由專家點評,其在網絡平臺上擁有時間學習戲曲,容易獲得提高演唱能力的機會。
二、“互聯網+”時代地方戲曲發展的挑戰
近年來,戲曲傳承與發展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政策扶持,但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依舊存在。
(一)戲曲創作與傳承的不平衡
戲曲藝術形式是具有累積性的,最終是通過優秀劇目的累積和優秀傳承者的培養來展示給觀眾的,創作是戲曲藝術發展的根本,傳承是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所以,傳統經典的傳承失序和現代劇目的創作不力,都無助于戲曲藝術的良性發展。
(二)戲曲發展與理論總結的不平衡
千百年來,中國戲曲形成了囊括不同劇種、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藝術體系,但是對于總結戲曲理論、構建戲曲創作體系、傳承優秀戲曲典范來說還遠遠不夠,觀眾并不能從現代戲曲發展去認知戲曲藝術的本體。戲曲的理論創新既要關注戲曲現代化的成就,又要引領戲曲現代化的發展。
(三)戲曲人才培養周期和人才需求的不平衡
如何培養下一代戲曲人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則是一個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一名優秀戲曲演員培養周期至少要五年時間,而成為一名真正的戲曲工作者,則需要更久的學習和舞臺實踐。不少戲曲人才在學習途中就選擇放棄,這是培養周期和個人堅持形成的一個窘迫問題。因此,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要有規劃與政策扶持。
(四)戲曲演員的收支不平衡
戲曲演員的待遇是影響戲曲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戲曲演員嚴重的收支不平衡以及與流行音樂演員收支的巨大落差,挫傷了他們藝術創作的激情與動力。
三、“互聯網+”時代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幾點建議
“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人們要趕上時代潮流,抓住機會,使傳統文化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并駕齊驅,在新時代唱響中國戲曲的盛世華章。
(一)政府文化部門應對戲曲傳播給予支持
首先,政府文化部門要對傳統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進行頂層設計,有計劃地采取有效措施來支持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戲曲發展和傳播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和經濟扶持,近年來,國家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極為重視,在藝術文化領域更是投入不少人力財力,如國家藝術基金對文藝創作的扶持,但國家和地方有義務和責任面對戲曲發展的需求,做到“專款專項”,針對戲曲藝術人才進行分門別類培養和支持,同時充分考慮戲曲工作者的辛勞與奉獻,真正改善戲曲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以便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發揮最大優勢,創作出更多戲曲精品。
(二)戲曲藝術學術界應大力開展理論研究和收集整理工作
戲曲傳播靠的不是個人力量,而是整個戲曲文藝工作者及各級政府的宣傳與支持。戲曲發展需要有好的作品,當前急需創作與時俱進、跟進潮流的劇目,弘揚正義、謳歌時代、贊美英雄。這些劇目的創作就需要理論編創人員構思并實施,傳統戲曲應該挖掘更多符合大眾審美要求不失傳統而又與時俱進的作品來為老百姓服務,而怎么樣做到這些工作就是戲曲藝術理論與學術界的專家與學者研究與思考的課題。
(三)戲曲人才培養應該有新的舉措
戲曲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藝術,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很多功夫去研究、去學習,才能掌握其中的藝術規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對這個行業最形象的描述,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戲曲演員一般是從十歲左右開始培養,初學時光是各種基本功就會讓人望而卻步,面對這樣的問題,人們不得不去思索戲曲藝術人才培養的問題。
(四)戲曲工作者推廣傳統文化的職責擔當
戲曲工作者是推廣傳統文化的使者,隨著戲曲走進社區、走進高校、走進鄉村、走進群眾。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藝術進基層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活動都是為了宣傳戲曲。推廣戲曲是廣大藝術從業者的使命和職責所在,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該堅守的使命。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傳統文化誕生于歷史,也要順應當下。互聯網時代使戲緣APP開拓了戲曲傳播新的里程碑,讓戲曲藝術順應潮流不斷創新。這種“互聯網+”戲曲的模式在全國具有典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用科技詮釋了古老戲曲的新形態,讓戲曲真正活在當下和煥發青春。
(廣西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郭鵬陽(1991-),女,河南浚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