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杭秋菊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逸夫醫院,南京 210000)
目前,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通常采用鎖骨下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方法[1],該方法可產生明顯的效果,但可能引起血胸和氣胸等并發癥。中心靜脈導管用作血液動力學監測通道,將液體和血管活性藥物加載到通道中,在麻醉手術和重癥患者中必須進行腎臟替代、體外膜氧合和其他治療[2],并發癥發生后會影響正常移植工作的繼續進行,導致病程延長,影響患者的預后。臨床上,靜脈留置針簡單便捷,能夠長時間使靜脈管維持暢通,適用于臨床搶救,能夠降低傳統的淺靜脈穿刺帶來的痛苦。然而,穿刺點出血是最常見的問題,是外周靜脈留置針在留置過程中通常發生的并發癥之一。
很多學者進行了關于預防和治療穿刺部位出血的研究。例如,CVC導管意外移走或移位,使用特殊材料壓迫穿刺部位以止血,局部加壓敷料等,放置止血紗,以防止CVC放置局部出血以及一種固定材料的改進方法,以防止CVC移動和掉落。預防穿刺及插管后并發癥的方法,主要是預防和控制治療。防止出血,防止導管意外穿刺部位的穿刺已被證明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如果從穿刺后開始進行術后護理,可使穿刺部位出血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降至最低,并防止意外拔除或導管移位。
選取2019年 1 月---2020年2月收入我院的中重度血小板低下的患者,110例,其中男70例、女40 例。患者年齡13~56歲,平均(35.9±4.7)歲。患者身高均為1.50 m以上,特別肥胖患者除外。按照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組,各組5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透明敷料固定,記錄穿刺點出血情況及周圍靜脈留置時間。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用切好的傳統橡皮膏和寬膠帶固定穿刺點紗布,沿著外部引流管走動使用,寬膠帶將引流管固定在皮膚上。
實驗組使用外周靜脈導管將明膠海綿穿刺1×1 cm,再用透明敷料固定。明膠海綿打開腹腔穿刺引流,壓迫和修整敷料的邊緣,同時緩慢地取出盒式紙,用力壓,從中心壓至光滑的敷料邊緣,壓入透明敷料,以增加黏度。使用無菌導管膠粘帶運輸,可將導管附著在敷料下方以縮小縫隙,將膠粘帶無菌固定翼交叉引流管和透明膜上。
將兩組留置時間及穿刺點的滲血情況進行對比。
應用 SPP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數據使用計數資料表示,并進行χ2檢驗,研究結果差異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導管留置時間比對照組的留置時間久(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導管留置時間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conduit indwelling time of two groups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穿刺點滲血情況優于對照組穿刺點滲血情況(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穿刺點滲血(并發癥發生率)情況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puncture point blood exudation(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穿刺點滲血和CVC插入后意外導管脫落或移位是常見的情況,由于穿刺部位的出血,導管意外掉落或移位而引起頻繁換藥,潛在的感染甚至再穿刺,不僅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并對患者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周圍靜脈留置針是一種重要的輸注方法,但是穿刺點出血是常見的問題,尤其是血小板低的患者更容易滲血。留置針在留置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因此預防和處理滲出很重要,不可忽視。
明膠海綿是由家禽的下腳皮膚和骨折的骨頭制成[3],是一種海綿,顏色為白色或淡黃色,不會引起皮膚刺激或過敏。將其放在出血部位可以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吸收功能。明膠海綿可預防CVC插管后的出血問題,不僅可以緩解CVC插管患者局部出血的痛苦,還可以減少護士更換涂藥器的時間,見效快且操作簡便,可減少患者感染風險,無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可吸收的明膠海綿的主要成分是藥用明膠,穿刺孔帶有填料,促進血凝快,吸收藻酸鹽敷料滲出液,加速血管再生和傷口愈合,因此有助于在CVC置管術后穿刺點止血。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周圍靜脈留置針穿刺點的出血明顯少于對照組,且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有效改善了麻醉藥的質量。
置管前,應仔細評估患者的一般情況,了解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疾病、用藥史、心肝功能和凝血狀態。應盡量避免肘窩穿刺點,最好在2 cm以上或低于肘窩正中。穿刺應先建立約0.5 cm的皮膚隧道,避免重復穿刺。適當限制手臂穿刺24 h內的活動,穿刺當天要抬高肢體手術,避免在睡眠中產生壓力,充分發揮CVC置管優勢。
明膠海綿膜固定了CVC穿刺引流管,使用方便安全,有助于預防穿刺部位的細菌感染,減少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延長留置時間,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