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真
(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人民醫院,甘肅 廣河 731300)
老年多發性腦梗死占臨床腦梗死患者的10%左右[1],這種病癥在臨床上表現為嚴重的腦部缺血、缺氧性腦血管意外疾病,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腦動脈主干發生閉塞或嚴重狹窄所導致。其可引發患者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目前,老年多發性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者一旦確診,應當立即接受搶救治療,避免患者的病情進一步發展。在對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通常會選擇腦血管造影診斷方式,但這種診斷方式不僅速度較慢,且會對患者造成額外的創傷,不建議在患者出現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時應用[2]。而直接采用手術診斷,又很容易導致錯誤診斷,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在臨床研究中,選擇一種有效且安全的影像學診斷方案,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在接受手術前獲得足夠的影像學資料,保證手術質量[3]。選取46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將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應用于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效果,現將診斷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11月在廣河縣人民醫院住院的46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1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4.9±5.4)歲。所有患者手術前均接受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檢查。將患者資料錄入Excel表格后進行資料分析,確認患者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選擇佳能鐠黃金640 CT,探頭頻率設置為5~14 MHz。
患者診斷時保持仰臥位,使受檢部位與探頭充分接觸,對患者進行橫向掃查和縱向掃查。患者在接受CT檢查時,要將診斷探頭聚焦于頭顱并分析缺血部位以及阻塞、狹窄類型,記錄患者的阻塞長度、狹窄類型以及邊界等特點。
選擇萬東0.5T MRI機對患者進行掃查,選擇T1WI和T2WI成像,根據患者的掃描情況選擇是否需要進行增強掃查。
本次研究中,所有圖像均由我院影像科5名工作經驗在3年以上的CT醫師進行圖像分析,采用MIP、MPR、VR等技術進行圖像分析,詳細記錄實驗診斷結果。
實驗數據由SPSS 21.00、for windows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檢查結果顯示,6例患者為大腦前動脈狹窄,6例患者為大腦前動脈閉塞,8例患者為頸內動脈末端閉塞,8例患者為大腦中動脈閉塞,7例患者為大腦中動脈狹窄,確診率為76.09%。MRI診斷檢驗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完全一致,患者的檢出準確率為100%,兩種檢查方式、檢查結果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 例(%)
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是一種急性腦血管意外疾病,這種病癥的發病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腦部動脈主干出現栓塞導致腦梗塞,這種大面積梗塞往往遍布于整個腦葉或跨腦葉,發病后會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極大的損傷,尤其是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會對患者造成極為嚴重的集體功能影響,具有極高的致殘率[4]。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會導致患者發生病變,出現明顯的供血不足狀況,引發患者腦細胞間質呈現水腫狀態,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極大的損傷[5]。
血管造影在臨床上雖然能夠對血管阻塞起到良好的診斷效果[6],但這種檢查方式屬于一種有創檢查,雖然能夠有效明確患者的病情,但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病迅速,患者的病情進展極快,此時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良好的檢查結果,尤其是這種有創檢查方案,對患者的機體會造成二次損傷,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7]。
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是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影像學技術,這種影像學技術具有極高的分辨率,能夠通過影像檢查,清晰準確地診斷患者的病情,還可通過立體重建的方式建立3d圖像,確保醫務人員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明確患者腦梗塞的間接象征。對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掃描成像觀察,患者的腦組織不再表現為高密度大片狀,并且圖像邊界較為模糊,有明顯的腦溝狹窄和腦回稍較平等情況。
MRI掃描儀主要是通過對患者腦細胞核氫元素和共振成像對患者的腦細胞活動狀況進行檢查,而將MRI診斷方式應用于腦梗死患者的檢查中,通常在患者發生梗死后1~2 h內就能清晰地顯示出患者的病變狀態。這種診斷方式準確度較高,在影像診斷過程中不受骨質構造的限制,對于小腦、腦干等較難識別的位置也能獲得良好的診斷效果。
在診斷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時,應用MRI診斷方案能夠獲得良好的診斷價值,明確患者的具體梗塞部位和梗死狀況,能夠對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有效的影像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