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鑫,張莉弘,傅晶依,丁修慶,王思琪,趙珺*
長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 130022)
豆腐是我國常見的傳統食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1],但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其中蛋白被凝固劑凝結成固體豆腐時,過濾出來的廢水便是我們熟知的黃漿水[2]。通常人們將黃漿水直接排放到下水道里,由于黃漿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長期排放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水質,對水生動植物危害極大[3-4]。目前,去除廢水中蛋白質的方法有泡沫分離法[5]、等電點沉淀法[6]和超濾法[7]等,但這些方法存在操作復雜、設備價格昂貴、能耗較高和易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吸附法因其操作簡單、成本低、可重復利用,近年來常被應用在處理食品工業廢水中[8]。
CTS是唯一一種天然的堿性多糖[9],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且具有無毒、可生物降解、成膜性等特點[10],并對蛋白質有一定的絮凝作用[11]。但CTS在酸溶液中不穩定,易溶解[9],對CTS進行改性處理能較好地提高CTS吸附材料的穩定性。β-CD具有特殊的內疏水外親水空腔結構,能包絡大小合適的有機物[12],將蛋白質從水溶液體系中提取出來,從而降低廢水中蛋白質的含量,但β-CD具有高水溶性且無成膜性的特點[13],因此將β-CD交聯至CTS分子鏈上,可制備出性能穩定、機械強度高、操作簡單、安全無毒、吸附后易分離的CTS/β-CD復合膜,用于處理黃漿水中蛋白質,以提高吸附效率、降低蛋白質的含量。
此次試驗采用流延法,通過交聯劑戊二醛,將CTS與β-CD進行交聯,制備出CTS/β-CD復合膜;對CTS/β-CD復合膜進行FT-IR、SEM表征,對溶脹度、透射率等基本性能的測定,并以黃漿水中蛋白質吸附量為考察指標,優化不同制備條件和吸附條件下CTS/β-CD復合膜對蛋白質的吸附量,根據最優吸附量篩選出最佳制備條件和吸附條件。
黃漿水(豆腐坊);β-CD(上海惠世生化試劑有限公司);CTS(脫乙酰度80.0%~95.0%,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戊二醛、蒸餾水、冰乙酸、甘油、NaOH、乙醇、檸檬酸、考馬斯亮藍(北京化工廠)。
AM-3250A型磁力攪拌恒溫器(上海碩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HH-ZK1型恒溫水浴鍋(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GZX-9070MBE型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博迅實業有限公司醫療設備廠);AUW120型電子天平(日本島津儀器有限責任公司);PHS-3C型pH劑(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TDL-50B型低速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NTS-4000B型恒溫振蕩水槽(日本東京理化械株式會社);Nicolet iS5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日本島津儀器有限責任公司);JSM-6510LA掃描電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JJ-1BA型攪拌器(常州潤華電器有限公司);UV-27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島津儀器有限公司)。
1.2.1 CTS/β-CD復合膜的制備
稱取CTS溶于乙酸溶液中,緩慢滴加0.1 g甘油,恒溫攪拌10 min后,滴加0.25%戊二醛溶液,稱取β-CD溶于蒸餾水中,將兩種溶液倒入燒杯中混勻,恒溫攪拌,制得CTS/β-CD鑄膜液。待反應結束后離心,采用流延法將CTS/β-CD鑄膜液平鋪在平板上,于50 ℃烘干,揭膜后放入NaOH溶液中浸泡1 h,烘干,揭膜,制得CTS/β-CD復合膜[14]。
1.2.2 FT-IR表征
將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經溴化鉀壓片,用FT-IR儀進行測定[15]。掃描范圍為4 000~500 cm-1,分析各物質紅外光譜,以判斷樣品表面基團的變化。
1.2.3 SEM表征
將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放在銅臺上噴金,在加速電壓5.0 kV、電流10 mA的條件下進行形貌觀察[16]。
1.2.4 樣品基本性能的測定
1) 溶脹度的測定[17]:裁取1 cm×1 cm CTS/β-CD復合膜,稱定此膜的質量,然后浸入去離子水中24 h使其充分溶脹,用濾紙快速地吸去膜樣品表面水分,稱定膜的質量。試驗平行測3次,取平均值。溶脹度按式(1)計算。
式中:Sd為溶脹度;Mw為膜樣品濕質量,g;Md為膜樣品干質量,g。
2) 透射率的測定[17]: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進行掃描,測定膜樣品透射率。
1.2.5 吸附試驗
1) 蛋白質質量濃度的計算: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廢水中蛋白質含量,首先配置500 μg/mL牛血清白蛋白標準溶液,分別稀釋至0,50,100,150,200和250 μg/mL蛋白質標準溶液,再放入到6支試管中,分別向每支試管中加入5 mL考馬斯亮藍,測其吸光度,繪制蛋白質標準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蛋白質標準曲線
2) 吸附試驗:稱取0.2 g CTS/β-CD復合膜,分別加入到20 mL黃漿水溶液中,置于恒溫振蕩箱中,在溫度25 ℃、時間2 h、轉速100 r/min的條件下進行吸附試驗,離心后取上層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質量濃度,按式(2)計算其吸附量。
式中:R為蛋白質吸附量,mg/g;C0為蛋白質初始質量濃度,μg/mL;Ct為吸附后蛋白質質量濃度,μg/mL;V為蛋白質溶液的體積mL;m為吸附時所用CTS/β-CD復合膜的質量,g。
1.2.6 CTS/β-CD復合膜制備條件優化
CTS/β-CD復合膜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多少取決于復合膜制備時的質量比、反應溫度、NaOH質量分數等因素。此次試驗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討論,以篩選出對蛋白質吸附量最高的CTS/β-CD復合膜制備條件,制備條件如表1所示。
表1 CTS/β-CD復合膜制備條件優化單因素試驗設計表
1.2.7 CTS/β-CD復合膜吸附條件優化
CTS/β-CD復合膜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多少還取決于吸附時黃漿水的pH和對黃漿水的稀釋倍數等因素,因此對吸附條件中這兩種因素進行試驗討論,以篩選出對蛋白質吸附量最高的吸附條件,其吸附條件如表2所示。
表2 CTS/β-CD復合膜吸附條件優化單因素試驗設計表
如圖2所示,3 448 cm-1是CTS膜的—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2 918和2 862 cm-1處是CTS膜的—CH3和—CH的伸縮振動峰,1 634和1 580 cm-1是—H變形和N—H彎曲振動峰;同樣在CTS/β-CD復合膜中,3 420 cm-1是—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2 918和2 853 cm-1處是—CH3和—CH的伸縮振動峰,1 641和1 583 cm-1是N—H變形和N—H彎曲振動峰,而CTS/β-CD膜在1 741 cm-1處形成了席夫堿峰,此峰的形成可以說明殼聚糖的氨基和戊二醛發生了席夫堿反應,CTS/β-CD復合膜在合成過程中發生了交聯反應。
圖2 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FT-IR圖
由圖3可知,CTS膜表面較光滑、平整,無孔狀結構,CTS/β-CD膜表面結構與CTS膜相比,膜表面的光滑度稍有下降,表面有β-CD微粒,因此說明CTS膜表面附有β-CD。
圖3 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SEM圖
由表3可知,CTS/β-CD復合膜的溶脹度為54.97%,CTS膜的溶脹度為71.20%,CTS/β-CD復合膜的溶脹度低于CTS膜的溶脹度,這是由于交聯劑戊二醛、β-CD的引入,使復合膜交聯度增大、溶脹平衡作用提高,故復合膜的溶脹度降低,穩定性增強,在廢水處理過程中膜性能更加穩定。
表3 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溶脹度
由圖4可知,CTS/β-CD復合膜的透射率低于CTS膜的透射率,這是由于CTS/β-CD復合膜表面粗糙,帶有β-CD微粒,對光有一定的散射、反射、吸收等作用。這與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SEM分析一致,進一步證明CTS/β-CD復合膜表面帶有β-CD微粒。
圖4 CTS膜和CTS/β-CD復合膜透射率
2.5.1 質量比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由圖5可知,蛋白質吸附量隨著β-CD與CTS質量比的增加而不斷上升,當質量比達到1∶1時,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高(1.139 mg/g);之后隨著β-CD與CTS質量比的增大,吸附量逐漸減小。這是因為隨著質量比的不斷增加,CTS/β-CD復合膜中不斷增多的CTS會結合更多的蛋白質,但達到一定質量比后,過量的CTS會與交聯劑反應,占據氨基活性位點,導致吸附量下降。由此確定,β-CD與CTS質量比1∶1時制得的復合膜對蛋白質吸附量最高。
2.5.2 反應溫度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由圖6可知,蛋白質吸附量隨著反應溫度升高而增加,當反應溫度達到45 ℃時,吸附量達到最高(4.046 mg/g),這是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CTS和β-CD在戊二醛交聯下反應會更加完全,吸附量逐漸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CTS分子鏈發生斷裂,CTS/β-CD復合膜易脆,導致其對蛋白質的吸附量下降。由此確定,復合膜最佳制備反應溫度為50 ℃。
圖5 質量比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圖6 反應溫度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2.5.3 NaOH質量分數對蛋白質吸附率的影響
由圖7可知,蛋白質吸附量隨著NaOH質量分數的不斷增加而逐漸上升,當NaOH質量分數達到4%時,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高(4.406 mg/g),這是因為增加NaOH質量分數能更好地結合復合膜上的乙酸,使復合膜在吸附過程中不易溶解,但高質量分數的NaOH會造成膜表面和內部結構差異大,膜增硬、發脆,導致吸附量下降。由此確定,最佳NaOH質量分數為4%。
圖7 NaOH質量分數對蛋白質的影響
由單因素試驗可知,當質量比為1∶1,反應溫度為45 ℃,NaOH質量分數為4%時,所制備的CTS/β-CD復合膜對黃漿水中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佳,為4.406 mg/g。
2.6.1 pH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由圖8可知,蛋白質吸附量隨著pH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當pH達到5時,蛋白質吸附量最高(4.406 mg/g),這是因為隨著pH的升高,殼聚糖分子中氨基在弱酸性條件下容易發生質子化,呈現陽離子型電解質,復合膜表面帶有較多正電荷,可有效吸附水中帶負電的蛋白質膠粒,但pH超過5時溶液逐漸為堿性,正電荷數量減少,導致吸附量下降。由此確定,最佳吸附條件pH為5。
圖8 pH對蛋白質的影響
2.6.2 稀釋倍數對蛋白質吸附量的影響
由圖9可知,蛋白質吸附量隨著稀釋倍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當稀釋倍數為1時,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高(4.406 mg/g),這是因為隨著稀釋倍數的不斷增加,復合膜上的基團能與黃漿水中的蛋白質完全吸附,但過高的稀釋倍數使溶液中蛋白質濃度降低,導致吸附量下降。由此確定,最佳稀釋倍數為1。
圖9 稀釋倍數對蛋白質的影響
由單因素試驗可知,當pH為5,稀釋倍數為1時,CTS/β-CD復合膜對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佳,為4.406 mg/g。
CTS/β-CD復合膜FT-IR中席夫堿峰的出現和SEM的表面帶有β-CD,說明合成了CTS/β-CD復合膜;CTS膜的溶脹度低于CTS/β-CD復合膜的溶脹度,說明CTS/β-CD復合膜在水處理過程中比CTS膜更加穩定;CTS膜的透射率低于CTS/β-CD復合膜的透射率,進一步證明復合膜表面粗糙并帶有β-CD微粒。
以蛋白質吸附量為考察指標,優化CTS/β-CD復合膜的制備和吸附條件,當質量比為1∶1,反應溫度為45 ℃,NaOH質量分數為4%,pH為5,稀釋倍數為1時,CTS/β-CD復合膜對黃漿水中蛋白質吸附量達到最佳,為4.406 mg/g。試驗證明CTS/β-CD復合膜對黃漿水蛋白質有較好的吸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