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民國食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
作 者:左旭初
ISBN:978-7-5429-4886-1
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定 價:¥54.00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文化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繁榮,影視創作越來越重視場景的還原度,以民國題材為主的影視劇中出現了大量具有民國包裝設計風格的食物、飲品等道具,成為普通大眾了解民國食品包裝設計的窗口。自古以來,商品的包裝從材質選擇到設計制作,都和歷史背景、人們的生活習慣、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緊密相關。民國作為中國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的時期,時代的多元化特征為民國的日用品包裝帶來了一系列革新。由左旭初編著、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民國食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一書,立足于民國時期我國的食品行業,對當時的眾多食品種類包裝進行實例研究和分析,對于我國當下及未來食品品牌的包裝藝術設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民國食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全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對民國時期國內食品生產與包裝概況作了總結,明確了民國時期食品行業的分類;第二章針對以白酒、葡萄酒、黃酒和啤酒為主要品類的民國酒類、釀曲的包裝藝術設計予以詳細分析;第三章主要以民國飲品和冷飲包裝設計為主,論述了中外食品品牌在汽水和棒冰等產品上的包裝設計;第四章通過對醬料、醬油、米醋、調味粉的包裝設計研究,歸納總結了民國食品包裝設計在紙袋、鐵盒等不同材質上的應用情況;第五章對民國糖果、蜂蜜和巧克力的包裝設計逐一分析介紹;第六章則具體介紹了茶葉和咖啡包的包裝藝術設計;第七章對民國糕點、餅干和面包的包裝藝術設計發展進行了簡述;第八章介紹腌臘、海味、肉食包裝藝術設計;第九章重點講述民國獸乳、奶油、代乳粉的包裝藝術設計;第十章主要論述民國蔬菜、干鮮果、面粉的包裝藝術設計。附錄于書后的民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概述、行業知名企業與重要人物概述與20世紀30年代國內食品注冊商標和企業名錄,為民國歷史愛好者和普通讀者了解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概況提供了極大便利。
《民國食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一書指出,中國“重農抑商”的千年傳統,導致近代商品經濟遠遠落后于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淡薄的商業意識讓人們對于產品的包裝長期停留在實用性上。食品包裝設計上也一度以紙張、木材、金屬、玻璃等為主,輔之以方形、圓形(也有部分異形的存在),而根據食品的產地、質地、價位和品牌價值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包裝的檔次也相差較大。到了民國時期,新舊交替,中西合璧,風云際會。在這個劇烈發展和演變的時代,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促成了當時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和獨特的審美趣味。隨著大量外國進口食品進入中國,民國的食品包裝設計逐漸形成了三種鮮明的風格:第一種以中國傳統繪畫元素為主,凸顯極具東方審美趣味的中式設計風格,其中又分為中式畫面包裝和中式文字包裝。在以畫面為主的食品外包裝設計上,大量運用中國傳統典故和神話人物元素,符合東方美學語境,主要用于糕點、糖果盒、酒類等食品。以漢字為主的包裝,講究視覺上的對稱美感,多用于糖紙、雪糕、牛奶等保質期短的快消品外包裝上。第二種以西方美學為主導的西式設計風格,特點是極具裝飾性的英文字體、西化后的中式元素和大量外國人物肖像等。第三種是獨具中西特色的食品包裝設計風格,將西式的風景畫、植物紋樣與中國的漢字、版式深度融合,具有強烈的時代美學特征。
民國時期,雖然西方設計學的構成原理和寫實的西方視覺語言,在那個時期的食品包裝藝術設計中已經嫻熟運用,但字體、配色和調性卻依然保持在中國味濃厚的文化語境里——那些隨處可見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戲劇人物及各種吉祥圖案,成為民國設計的美學精髓。在民國時興的月餅包裝中曾大量運用了“嫦娥奔月”傳統典故中的元素,高度濃縮了中國人的團圓情結;在許多茶罐的設計中,當時的設計師巧妙融合了那時南方村民家中最常見的圖案,使其外包裝極具親切感和鄉土氣息。縱覽《民國食品包裝藝術設計研究》全書,不僅案例詳實、圖文并茂,還論證有據、細致精到,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民國食品產業包裝設計使用的詳盡過程,勾勒出民國商品包裝圖樣的藝術設計風格,并且從設計理念、設計內容、市場反響等多方面,構成民國食品包裝設計的獨特文化脈絡,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觀察民國文化的全新視角。該書引經據典、舉一反三,甚至對部分藝術設計案例進行點評,指出實踐的更多可能性,對于我國當下食品行業的品牌形象包裝和產品包裝都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
隨著近些年大眾對民國時代情結的追尋,民國劇的創作難度也在提升。影視劇作為大眾傳播平臺,更是展現我們社會記憶和民族記憶的“回放”平臺,創作者在民國影視道具的呈現上不僅要根據劇情內容合理安排具有民國設計風格的道具植入,形象地展現民國的生活場景,同時更要嚴謹對待民國藝術設計美學,在影屏前傳達正確的民國設計美學觀,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欣賞來自民國時期我國食品行業包裝的藝術設計精髓,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彼時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