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連星,楊支才
(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1137)
工業旅游是伴隨傳統工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所形成的一種新興旅游形式,是新形勢下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方向,對于優化旅游產業供給,豐富旅游業態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我國工業旅游的發展起步于20 世紀90 年代,在各級政府工業旅游示范點建設等政策的促進下,大量的傳統工業企業將工業旅游開發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并形成了多種代表性的旅游開發模式[1],但也面臨著開發模式單一、旅游內容同質化等問題[2],對旅游資源的認識和開發價值評價不足是造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從文化內涵的角度梳理了工業旅游資源的價值特征,并構建了工業資源的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體系,進一步以四川省傳統白酒工業為例進行實證評價,從而為工業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旅游產業具有典型的資源依賴特征[3],不同資源及其價值特征成為旅游產業細分行業劃分的重要依據。根據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17)的定義,旅游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這一定義說明游客吸引力是旅游資源的核心價值特征,也意味著旅游資源本質上是具有可開發價值的旅游吸引物,其具體載體形式并沒有明確的限定。由此,可以認為工業旅游資源是分布于工業生產領域的各類旅游吸引物的集合,其具體形式包括工業生產空間的自然風光、以及原材料、設備、建筑和產品等特色生產要素和產出,以及生產技術、企業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相關的風俗和展覽活動等非物質要素,并分布于工業生產的各流程環節及所處的物理和文化空間中。旅游的本質是一種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4],也是游客追求幸福體驗的一種活動[5],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濃厚文化意味的游客體驗是旅游資源價值的重要特征。原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方面,旅游資源的類型大體可以分為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均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資源特有的物質組成所體現出的不同美學價值,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條件[6]。同時,游客的幸福體驗形成取決于其對旅游資源美學價值的感知,和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素養密切相關。旅游的“在他鄉”特征,使文化距離成為旅游動機的重要影響因素。除了文化差異所形成的新鮮感外,文化陌生感增強帶來的風險感知也影響了旅游動機[7]。作為工業旅游主要構成的人文和社會資源,均凝聚著人類的勞動,形成于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和文化的生成共源、同步,因此普遍具有的文化內涵成為其旅游價值形成的基礎。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內涵都具有開發價值,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一定的文化內涵進行旅游開發,這是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的核心問題。
工業旅游資源的特殊性在于其載體的雙重價值屬性,即兼具工業資源和旅游資源的特征,這種契合是理解工業旅游活動內涵和意義的基礎[8]。工業資源是其基礎屬性,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即物質性功能,是其首要價值;旅游資源是其派生屬性,體現了其文化性功能。旅游開發價值的核心是以各種外在形態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為基礎的游客體驗價值潛力,與工業生產過程的特征密切相關,衍生于物質性功能的發揮過程。因而工業旅游開發的過程,也是傳統工業資源的功能結構從制造功能到旅游功能轉變的過程,但制造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發揮不僅沒有沖突,而且能夠互相促進。
價值是工業旅游資源評價的作用域,對價值內涵和形成規律的把握是進行科學評價的基礎。首先,價值是資源的伴生概念和內在屬性,決定了資源的存在意義,其核心是對游客等利益相關者的潛在功用,也是形成對游客吸引力的關鍵。本質上,價值是一種以資源為載體的,可以帶來收益的潛在能力,具體收益表現為資源對游客體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影響。這種能力是在資源的形成過程中,同時被創造并不斷累積,然后在基于市場化運作的資源開發過程中,被不斷激發和增強,從而收獲真正的收益,即價值實現和增值。從價值實現的過程來看,資源是基礎,開發是手段,旅游是形式,市場是條件,收益是目標。工業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核心功能是客觀反映旅游資源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主要依托其連接旅游資源和旅游開發的橋梁角色,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工業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應追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整合,強調資源開發導向,充分體現對資源潛在功用(價值特征)和可開發性(價值實現條件)的綜合考量。對潛在功用的評價往往從游客的角度開展,即資源所具有的可被感知的審美體驗維度;對可開發性的評價則需要綜合市場、產業支撐條件和運作規律等多個維度。首先,對游客的吸引力是旅游資源的核心特征,市場吸引力是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的根本依據[9],應包括資源的市場影響力、目標客群地域范圍和構成、以及經濟回報率。然而作為旅游資源評價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就存在市場因素考慮不足的問題[10],嚴重削弱了其實踐指導意義。另外,市場只是資源開發的外部條件之一,和旅游相關基礎設施、輔助服務產業發展和區域旅游公共管理能力等共同構成了旅游資源開發的外部支撐條件。目前大量的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研究,包括工業遺產旅游[11]、文化旅游[12]、濕地旅游[13]等,都主要圍繞這3 個方面展開,而旅游系統的多要素結構特征和生態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從游客的活動過程來看,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系統。游是旅游系統的核心要素,也是工業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的核心功能,但旅游項目的吸引力是來自于游客對旅游系統諸要素的綜合體驗感知,而不是單個吸引物。一個成功的旅游項目應通過旅游要素資源的綜合協調開發,構建完整的旅游系統結構。上述部分研究已將交通因素納入支撐條件評價的范圍,卻忽視了其他要素的重要性。同時,我國旅游業整體面臨著轉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型”發展模式的需要[14],這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因而,工業旅游資源是否具有較高的環境質量,以及降低資源開發的潛在環境影響的能力也應該成為資源開發價值評價的重要內涵。
依據前述價值評價取向,結合綜合性和可行性原則,本文構建了包括體驗價值、市場潛力、支撐條件、旅游要素和環境友好等5 個綜合層指標和20 個指標層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第一,體驗價值用于衡量工業旅游資源的價值內涵特征。旅游是具有高度體驗性的經濟活動,是在一定的活動場域內,游客通過游覽和互動參與獲得幸福體驗的過程。旅游價值實現和幸福體驗的形成均依賴于旅游吸引物所具有的、可供游客感知的美學和文化意義,即其具有的一種或多種審美愉悅、歷史、生產或生活文化和科技蘊涵。因此,本文使用觀賞、歷史、文化和科普4 個屬性維度來同時衡量工業旅游資源的體驗價值。

表1 工業資源的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體系
第二,市場潛力用于衡量工業旅游資源的市場和經濟屬性,其中知名度和稀缺性是資源影響力的體現,從不同層面共同反映了其對游客吸引力的強度;規模范圍是指特定區域內可開發資源的種類、數量,以及時空范圍,體現其可開發性;客源市場是指潛在目標市場的地域和人口范圍,以及潛在客群的消費能力,體現資源開發的經濟價值空間;經濟回報則反映旅游開發能帶來的經濟價值,包括考慮開發成本的直接經濟收益,和拉動相關產業發展所形成的間接經濟收益。旅游要素用于衡量旅游系統要素的完整性。
第三,支撐條件是從更大尺度的旅游系統外部空間來衡量工業旅游的開發條件。其中基礎設施是指資源所在地區域內的公共設施資源,以支持旅游過程中游客的其他需要,如突發性的醫療需求。公共服務是指旅行社等旅游輔助服務產業發展狀況,以及市場管理等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務能力和支持力度,是旅游開發的產業和政策支撐條件。旅游既是資源密集,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域內所具有的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也是支撐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條件。
第四,旅游要素是從“六要素”完備性的角度刻畫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其中“游”的部分已在體驗價值維度得以體現,所以本維度將重點考察吃、住、行、購和娛等其他五大要素。
第五,環境友好是指旅游資源及其開發過程中所呈現的環境特征。其中環境質量是旅游資源所在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旅游吸引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對環境的感知也是特定旅游時空內游客感知體驗的重要部分,如霧霾等已成為影響游客感知體驗和旅游動機的重要因素[15]。環境容量是指在維持一定環境質量前提下,旅游資源所具有的最大游客服務能力。環境容量和客源市場是環保約束下工業旅游開發的核心供需變量,共同決定了工業旅游資源的真實經濟價值空間。環境保護是指旅游資源所有者所具有的環境保護能力,是降低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負擔,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評價指標權重的獲取采用層次分析法,由分別來自高校、旅游規劃咨詢企業和景區管理的3 名專家,對九分位比例尺度對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打分。然后根據專家評分的平均值建立相應的判斷矩陣,并利用和法求出相應的指標權重。
由于層次分析法涉及到多個指標之間的相互比較,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來確保指標權重的科學性。主要包括一致性指標(CI)、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和相對一致性指標(CR)。計算公式如下:CI=,其中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n為指標個數,即判斷矩陣的階數。CR=,其中RI 是與n 有關的一組參考值,由大規模實驗得到。
CR 值越小說明一致性越強,一般認為小于0.1就達到了一致性檢驗要求。檢驗結果(見表2)表明本次評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各指標的權重比較合理。

表2 指標權重的一致性檢驗結果
權重結果(見表2)顯示,綜合層各維度的權重排序依次為體驗價值、市場潛力、旅游要素、支撐條件和環境友好。這說明體驗價值和市場潛力是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評價的核心,體現了資源基礎和市場導向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同時,結果也表明旅游系統要素的完備性是旅游項目吸引力的重要構成,其重要性在專家心目中已超過了支撐條件和環境友好。在具體指標層,不同指標在各維度內部的權重分配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歷史、文化和科普價值的權重更高,說明對工業旅游資源來說,和外在視覺審美體驗相比,各類載體中所蘊含的知識和文化內涵所引伸的內在精神體驗更為重要,這也是工業旅游相對于傳統自然風光旅游的差異化價值。
白酒是我國的傳統釀造產業,在生產和消費環節中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特色,是極佳的工業旅游資源載體。其中四川作為我國白酒產業的主產區,以白酒產量大、知名品牌多著稱,并在消費者中形成了“川酒”這一專稱。據統計,2018年全省白酒產量達358.3 萬千升,營收和利潤分別達到2372 億和344 億元,均居全國第一。目前四川省將白酒產業作為16 個重點產業領域之一,圍繞瀘州、宜賓、成都、德陽四大集聚區,著力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提升“六朵金花”品牌辨識度和影響力,推動川酒振興。本文選擇川酒中最具影響力的“六朵金花”為對象,對其工業旅游資源開發價值進行評價。六大品牌在地域范圍上,基本涵蓋了瀘州、宜賓、成都和德陽四大產業集聚地,而且目前均將工業旅游作為提升企業品牌,實現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部分企業甚至已入選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名單,將成為未來川酒工業旅游發展的主力軍。項目評價由3 位專家根據項目指標內涵,采用1~10 分的評價尺度,逐項打分。然后根據各家企業的得分均值,再按照指標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到最終結果(見表3)。
由表3 可看出,目前川酒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整體良好,得分均超過6 分,其中以瀘州老窖最優(7.7565 分)。而且不同企業的得分構成結構不盡一致,體現了不同資源在價值稟賦或開發潛力上的差異。以水井坊為例,由于企業經營場所和所擁有的歷史遺跡均位于成都市主城區范圍,借助成都市作為優秀旅游城市所具備的良好產業條件,在支撐條件和旅游要素方面的得分就比較突出。
由于白酒產業豐富的文化蘊藏和旅游開發潛力,上述企業已在不同程度上涉足工業旅游開發,因此評價結果中不僅是對相應資源可開發價值的靜態反映,也融入了專家對資源開發現狀的認識。其合理性在于: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旅游資源的內容和價值的認識在發生變化,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進行旅游資源評價是一種必然[10]。而且工業旅游資源是一種活性資源,其內容和價值也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被不斷創造和改變,并在過往的旅游開發中被不斷揚棄,形成了當前的資源狀態和未來進一步開發的基礎。
本文圍繞工業旅游資源是誕生于工業場域內的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吸引物這一本質,從文化和旅游的關系出發,指出各類資源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是其價值形成和對游客的吸引力的基礎。在闡述價值特征和形成規律的基礎上,明確工業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的核心是對價值稟賦特征的反映和可開發性的評判,需要對資源、市場、產業支撐、特征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考量。進一步通過構建包含體驗價值、市場潛力、支撐條件、旅游要素和環境友好五個維度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彌補了相關研究中對其他旅游要素和環境友好型發展訴求重視不足的缺陷。
通過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川酒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進行實證評價,川酒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整體良好,但不同資源間具有差異化的特征。結合上述資源的開發現狀來看,建議從以下3 個方面促進川酒工業旅游的發展。
文化內涵是工業旅游資源價值的基礎,但評價結果表明,川酒工業旅游資源在文化內涵上具有相似性,得分領先的瀘州老窖和水井坊在體驗價值維度的得分值和得分結構非常接近,對資源開發決策帶來挑戰。通過對自身資源中特異性文化內涵,如產品和企業文化的深度挖掘,提升和重塑資源的潛在價值。
工業旅游本就是特定區域內全域旅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域旅游建設,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將有力支撐川酒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尤其是郎酒、劍南春和沱牌舍得等地理區位相對偏僻,開發支撐條件薄弱的資源。而且全域旅游建設也帶動了餐飲、住宿等其他旅游要素的發展,可以與同一空間中的工業旅游資源形成互補,構建完整的旅游系統,實現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川酒工業旅游的整體發展應盡力避免區域內部的同質化競爭,因而錯位發展成為重要的方向。除了挖掘各個資源中的獨特文化內涵外,整合同一時空內的其他類型旅游資源,在開發中探索建立差異化的復合旅游業態,實現百花齊放、協同共進的發展局面。如五糧液可以將自身酒文化和蜀南竹海竹文化、興文石海奇文化聯合開發旅游路線;水井坊可以利用博物館資源與周邊文創、娛樂資源融合,合力打造創意文化街區、開展節事、會展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