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農業學校 廣西 百色 533000)
為了有效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將傳統的民族傳統文化由精英型轉向大眾化,由賽事轉變為節事,有效順應新時期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落實與回應堅守文化自信的新時期要求,需要對現階段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質變的轉型,始終堅信文化自信,有效實現全社會的文化繁榮興盛。大眾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加強對其研究與分析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設。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息息相關,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國家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眾文化背景下,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極具獨特性與多樣性。少數民族區域體育文化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與整體質量。但是,現階段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缺乏結合時代發展的體育文化需求,在發展與弘揚新時代精神、民族特色以及現代化元素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缺口。隨著新文化運動模式的不斷更迭,體育強國理念的不斷深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與時俱進,積極順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在社會轉型中站穩跟腳,最大努力地為大眾服務。綜上所述,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轉型尤為重要。
新時期背景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與原真性的特性尤為突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過程中,需要借助于大眾文化獨有的商品性,通過大力倡導與鼓勵文化消費有效實現文化的價值。但是,之前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其特殊的民族性,在發揚與傳承文化的過程中過度重視對宗教儀式、休閑娛樂以及凝聚人心的功能性發展與人的精神世界滿足,與現實生活中的商品經濟以及社會主義市場嚴重脫離,失去了功利性、市場性的色彩,嚴重制約著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現如今,為了更好的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有效實現少數民族區域的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將傳統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原始形式轉變為一種商品化的形式,轉換成為人為消費的形式,借助于現代化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體育文化商品化的整合與創新發展,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有效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另外,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不斷完善,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需要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將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提上日程,對體育文化進行產品形式的開發;最后,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商品化轉型可以依托于各地區的民族特殊傳統節日。地方性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與活動對于區域內部之間的交流、文化認同以及文化傳承都起著關鍵性的積極影響,賦予了產業文化轉型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少數民族間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節日,隨著文化傳承的深入,其影響規模越來越大、波及范圍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豐富,直接反映出大眾消費時代的來臨,逐漸趨向于經濟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在表現形式上也采用了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形式來獲取更多的社會價值。
“一帶一路”政策的全面實施與民族經濟的發展需求,使得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迎來了新的曙光,復興民族文化、將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與文化產業有效融合成為當前文化轉型的重要任務。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將大眾文化滲透到少數民族各區域的社會與群眾領域中,改變了原先在傳統意義上對少數民族體育的定位,徹底顛覆了少數民族體育傳統的價值追求。現階段,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要想實現成功轉型,需要對傳統的儀式活動進行轉變,將傳統具有神圣感、距離感以及賦予人們理想信念的儀式活動轉換成為娛樂化、大眾化與生活化的形式。比如,在對傳統東巴體育文化進行轉型與創新的過程中,就將傳統的宗教儀式轉型為了現代化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印象麗江》為例,它的表演形式就是將傳統的東巴體育文化宗教儀式與現代化的藝術表演相結合,充分借助于少數民族的獨特自然環境與燈光藝術相配合,融入一些具備現代化藝術元素的煙霧設備以及印象系統。不僅大大凸顯了原始神圣的宗教信仰,還將現代化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貫穿于其中,有效傳遞了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原始民俗化神圣儀式感。還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運用現代舞臺藝術向人民展示了少數民族人民對本地文化的典型膜拜,將原始的強大神圣力量與現代美有效展現在大眾面前,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表達了人們最普遍與真誠的情感。再加上現代化高科技的廣泛運用,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改變與創新提供了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有效延續了少數民族文化樣式的多樣化,同時為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傳統文化的實質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人們的智慧結晶與實踐結果的積淀,在大眾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雖然在某些層面被瓦解,但是發生改變最多的還是存在于文化樣式上,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中最為明顯。首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轉變體現在大眾文化理念上。對于少數民族而言,傳統體育文化的大眾化轉變依然傳承了原始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有效深化了對生態經濟的認知,有效彰顯了社會主義時代下的精神內涵與核心價值觀念;其次,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轉變還體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層面。從文化接受層面來講,大眾文化是社會現代化的結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大眾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并且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在思想層面上的引導功能也在發生著不同層次的變化。現代化大眾文化傳媒的出現,讓人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改變著自身生活中的活動方式與價值觀念,消費式的文化產業更加深入人心,為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活動增添了濃厚的商業世俗化色彩。近些年來,少數民族特色民族村的建設與發展始終堅持著原住民、原生態與真建筑、真民俗的建村原則,將區域性的民族文化風情、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以及特色美食等展示在大眾面前,既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展示、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又為當地居民的民族文化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綜合性產業的有機融合為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傳播與、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現代化方式的認知平臺,有效促進了現代化傳媒技術與傳統民族文化的共生共存與創新發展,推動了社會文化與經濟效益不斷產生新的創新點與利益化,讓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轉型迎來了新的時代契機。另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還應該將文化自覺轉向文化自信,由傳承文化轉向弘揚文化。在確定自我文化定位的同時還需要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有效挖掘與發現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發展的獨特性,創造出更多賦有民族風格的形式。在弘揚少數民族文化體育精神的同時,有效促進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繁榮昌盛,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構建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不僅要順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還需要符合大眾文化視角下人們對現代化文化藝術的審美與適應需求,正視現階段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以更加寬廣的視角探索與開發民族文化傳承的科學合理化途徑。大眾文化視角下,在有效保障民族傳統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下,借助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大眾傳媒的方式有效為消費大眾提供可靠的參考價值引導,刺激大眾消費,采用積極的姿態融入到新時代,在帶給人們藝術美感與愉悅情感的同時,又實現了最大化的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獨特價值意義的詮釋,有效促進了體育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深層融合與產業化、經濟化、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