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海

摘要:在山嶺地區進行特長公路隧道施工階段,很容易發生塌方、突水突泥等情況,使用常規方法無法順利完成施工。本文主要論述了山嶺地區特長公路隧道巖溶段落施工技術,具體內容包括巖溶處理、溶洞挖掘、支護施工、混凝土噴射、拆模與養護等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施工技術。
關鍵詞:山嶺地區;特長公路隧道;巖溶段落施工
引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隧道建設工程項目越來越多,能夠大幅度提高道路運行速度,縮短距離,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正常施工,增加了施工難度,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工程整體的質量與安全性,降低施工風險,節省施工成本,助力我國交通事業發展。
一、巖溶的發現
巖溶是可溶性巖石經過化學溶解與機械破壞作用而引起的地質現象,巖溶的存在容易導致引發工程事故,面對特殊的地質條件,需要創建應急處理機制,深入分析地質預報與監控量測數據,因為巖溶發育的控制因素較為復雜,發育形態有多種,對巖溶隧道設計施工安全構成威脅。這種情況下,可以運用新奧法進行挖掘,挖掘前要運用超前地質預報手段,提前掌握巖溶情況,制定應對方案,防止發生塌方、突泥、涌水等現象,預報方法具體分為紅外探水、TSP、超前及環向風槍探孔、超前水平鉆孔、加深炮孔等[1]。
紅外探測適用距離達到30米,可以探測出前方是否存在儲水結構;TSP的探測距離較長,一般為150米,獲知前方圍巖的完整程度;超前水平探孔每次能夠探測60米,按照探孔的鉆進速度、返水顏色做出判斷;超前及環向風槍探孔可以精準測出隧道附近大概6米范圍;加深炮孔需要適當加深炮眼,可確定前方是否有溶洞。
二、隧道巖溶段落施工技術
(一)巖溶處理
在處置溶腔壁過程中,需要先將內部雜物清除,初期支護要在護拱成型以后再開展后續施工,安裝臺架,大管棚超前支護,根據溶洞大小,可使用Φ108和Φ089管棚,每次支護長度達到30米,搭接5米,或者使用雙層大外插角小導管的超前支護模式。在操作完成后,需要進行注漿,起到強化支撐的功能,要固定好四周巖體,調整圍巖環境。
一般情況下,加強支護要和超前支護共同進行,巖溶位置多使用環向型鋼架,鋼材型號可選用I18、I20、I22與I25幾種,達到加強拱部的效果,還要充分利用桿、網片、噴射砼等,達到更好的支護效果。
(二)工程準備
在施工開始前,要事先準備要所有原材料,并保證材料合格,配備好機械設備,讓風管、空壓機和風鉆始終處于最好的工作狀態,符合施工標準,工作人員應全面掌握工程的具體情況和施工技術,明確注意事項,清晰自身責任,技術人員做好技術交底,保證各施工環節都能符合技術要求[2]。
排水方法包括暗管、涵洞、小型過橋等,可將溶洞積水與暗河水排出,在面臨不能排水的情況時,可選擇使用封堵的方式。若溶洞處于隧道底部時,可使用旋噴,在邊墻和拱部時,可運用注漿與管棚,對于無水的中、小型溶洞,要按照和隧道相交的位置和填充狀況,要填充進干砌片石、漿砌片石或低等級混凝土。
當碰到很難處理的溶洞時,為避免工程陷入停滯,可采取迂回繞行的方式,盡量避開溶洞。
(三)溶洞開挖
首先應開展全斷面爆破施工,采用注漿小導管加強整體結構穩定性,采用鑿巖機以及人工風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施工,在爆破之前,精準計算炸藥用量,確定炸眼位置與數量,在施工之前應對所在部位做好支護,防止影響到周圍圍巖。
根據勘測資料和施工現場觀測,當地表自然溝床,匯水洼地發現有溶穴、落水洞、漏斗、豎井等現象時,這些均是隧道地下水補給來源,補給量根據時間有所變化,需要將地表水攔截。如為自然溝槽,采用在溶穴、落水洞、漏斗、地表陷穴四周施作漿砌片石排水溝。若地表是一溶蝕封閉洼地,可采用截水溝,用泄水暗管將水引到隧道滲泄區以外。當隧道掘進遇到溶洞有流水時,宜排不宜堵,首先應查明水源,涌水量,流向及與隧道位置的關系,采取“以排為主、截引相結合”的措施,常年流量大的采用開鑿泄水的方法將水排除洞外,流量小的可采用攔截引排的方法將水引入隧道排水溝內。
(四)支護施工
對開挖完畢的部分噴注C20混凝土,支護縱向鋼架,確保此部分的結構穩定。要確定好拱頂中線與錨桿位置,再進行測量放線,做好標準。鉆孔之前找準位置,通常情況下,應設置在隧道附近的120°范圍內,距離是40厘米,最好是人工作業,在施工結束后馬上清理干凈,把小導管直接放入至鋼架腹部,焊接牢固后,錨桿放入洞中。
讓小導管止漿閥和注漿管相連,現場配置漿液,確保參數達到規定標準。要嚴格遵照規定工藝展開施工,始終讓注漿壓力維持在合理范圍內,速度不超過101/min,結束后,及時關閉閥門,對全部工程機械和原材料進行整理,保證清潔度滿足要求[3]。
選擇最合適的工藝,若施工過程中出現和巖面平行的狀況,要控制好角度,減小深度誤差,一般低于0.5厘米。
嚴格挑選泥漿類型,標號通常在C20以上,水灰比在0.8至1.0區間,按照工程標準加入氧化鎂膨脹劑以加強材料性能,不可放置過長實踐,造成性能減弱。
在錨桿布置階段,要盡量確保孔洞中不存在雜質,并滿足深度要求,錨桿底端放置墊板,以保證穩定性。
在注漿階段,要盡可能的讓錨桿和注漿管固定好,注漿壓力不超過0.4兆帕,施工前,工作人員要仔細檢測強度,保證符合規定標準,在施工后的三天內不可放置任何重物,不可搖晃錨桿。
(五)設置鋼拱架
挖掘到指定平面后再開展噴射施工,厚度為4厘米,工作人員測量好中線和拱腳,所有部分牢固連接,按照方案要求見鋼拱架安排在合適位置,這時一般采用Φ22鋼筋,交錯布置,環向距離是1米,確保拱腳的穩定性,在底端放置墊板,若出現欠挖情況,不可隔斷鋼筋,馬上清理欠挖位置,將錨桿與鋼筋焊連,提高支護效果。
在鋪設鋼筋網之前,要將表面的銹蝕清理干凈,要保證相鄰位置搭接長度不小于2厘米,根據巖面的變化放置鋼筋網,均勻噴射混凝土,為防止出現弦震情況,應確保全部支護結構均連接完好,焊接位置沒有問題,質量達標。
(六)噴射混凝土
先備齊噴射裝置與原材料,確定速凝劑的加入計量。噴射階段要確保水灰比參數合理,檢查壓力情況,觀察噴水形狀,若為霧狀則正常,整個噴射過程要分段進行,嚴格遵照施工工藝,確保密實度達到要求。防止發生回彈、粉塵過量等情況,各段噴射長度小于6米,從下向上進行,科學設計施工流程。不管鋼筋過大或過小,均會造成回彈量的上升,噴水要和噴射面呈垂直放置,按照實際要求,應在終凝后采取復噴,避免出現低洼不平的現象。
(七)拆模與養護
施工人員不可忽視溫度與濕度兩個指標,采用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噴射完畢后的一天內拆卸擋板,在混凝土強度上升至2.5兆帕后撤掉支撐,若附近圍巖壓力過大,需要在達到規定強度后再拆除臺車,脫模后馬上做養護處理,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強度,養護時間至少一周,并將清理模板上的脫模劑,再做后續施工。
結論:在山嶺地區開展公路隧道巖溶段施工是較為復雜的,要與巖溶處理工作存在較大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對巖溶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保證施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應創建科學的項目管理制度、監控管理機制、反饋機制等,嚴格遵照規定施工,制定突發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提高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林.鐵路隧道溶巖區的溶洞處理施工技術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4):2.
[2]崔鵬杰.某鐵路隧道穿越溶蝕漏斗區施工技術研究[J].鐵道建筑技術,2019(8):5.
[3]楊了.貴廣高鐵油竹山隧道高風險巖溶施工安全技術應用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