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


摘要:當前建筑行業處于競爭白熱化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建筑環境,另外人口密度的增加導致目前建筑大多以高層、超高層建筑為主,而對于建筑而言,建筑基礎的施工質量對于整個建筑的安全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選取最適合的方法來對地基處理工作進行施工,以便提升地基的整體質量,保證建筑工程的高質量。
關鍵詞:建筑工程;地基加固;施工技術;方法措施
一、在工程中地基的處理方法重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中地基是決定整個建筑工程質量的基礎,地基的重要性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增強建筑抗剪切的能力
地基的承載能力能夠很好的化解建筑物承受的剪力。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具有合適深度的地基坑對于幫助建筑抵抗來自外力形成的剪力有著很好的分化效果,提高建筑本身的強度。
(2)抵抗建筑對于地基的壓縮性
由于當前建筑以高層超高層為主,良好堅固的地基可以具有良好的抗壓性能,通過選擇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法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可以防止建筑物由于自重發生嚴重的沉降。
二、地基處理施工過程中具有的特點
在日常施工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實踐我們可以總結出,地基的處理施工過程中通常有以下的特點:
(1)地形造成施工情況復雜
在南北方等不同地區中,各地的土壤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地層中的地質復雜的特點往往意味著施工過程沒有統一的標準,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土地情況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
(2)風險大
如上文所言,地基是決定建筑質量的關鍵。因此對于地基的處理往往要傾注大量的關注程度,以避免后期投入使用后,因地基問題影響整個建筑的安全性。
(3)施工環境困難
由于地基作業往往在地表下,滲水等情況常常出現。因此施工環境相對地表作業要困難很多,遇到不良天氣還需要停工等待,因此施工相對于地面作業要困難很多。
三、建筑工程地基處理技術種類簡述
3.1注漿技術
目前,注漿地基處理技術主要分為硅化注漿與水泥注漿,兩者選擇的注漿材料分別是硅酸鈉混合溶劑與水泥漿液,其中硅化注漿是通過加壓、加氣等方式實現地基處理,而水泥注漿是通過壓漿泵與灌漿管完成地基處理。當注漿材料和地基土層結構經過混合凝固之后,就會成為一個整體,從而有效增強地基的抗剪性能與承壓強度,實現地基動力等特性的優化。
3.2夯實地基
夯實地基處理指的是通過大型起重機,不斷地向地基施加作用力,從而使得地基原有結構變得緊密,有效增強地基的強度與密實度。現階段,夯實地基處理技術方法主要分為強夯與重錘,選擇的處理工具分為大型起重機(10~40t)與夯錘(2~3t)。其中強夯處理技術方法是結合地基夯實現實需要,將起重機升到10~40m的高處,然后自由落下,同時需要按照作業要求適當地對下落高度進行調整,以達到地基夯實效果。而重錘是以重力作用為主,通過夯錘自由下落實現地基的夯實處理。
3.3旋噴注漿樁地基處理技術
旋噴注漿的具體施工方法是采用高壓強的方式把水泥注入地基中,保證水泥的密度并且降低氣泡出現的可能性。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注意注漿壓力需要控制在10兆帕到25兆帕之間,保證注漿的最后質量。另外在注漿過程中,需要控制鉆孔的直徑和鉆孔深度,一般選取在3cm左右,深度不超過1m;當孔深過小的時候,打孔斜度必須保證垂直。另外對于其他參考標準,也需要嚴格控制,不能出現偏差。
3.4煤灰吹填技術
煤灰通常來自火電廠煤渣處理后的材料進行二次加工,煤灰經過高溫的煅燒,通常具有良好的滲水效率。當前煤灰吹填技術還屬于一種相對較新的處理技術,采用煤灰填充的技術能夠延遲水泥固化的時長。而煤灰本身作為二次利用,采購成本較低,因此用于地基的處理具有良好的經濟效果。同時優秀的滲水性能對于整個地基的施工時間也起到了的極大的幫助。眾所周知地基的施工往往占據了整個工程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對于煤灰吹填技術的應用,對于縮短工期有極大的幫助。
3.5灰土擠密樁技術
該方法通常是在地基夯實的基礎上完成,通過鉆機注入灰土來補充地基內部存在的空隙。在夯實過程中需要注意反復多次夯實,提高樁基直徑。這種施工方法通常用在含水較高并且土地強度較低的土壤作業中。增強地基的承載能力,以免發生地基沉降,避免地基發生變形。
四、案例分析——強夯法施工技術在非飽和土地基中的應用
本文選取了在某臨河段的小區建造工程,小區建筑面積為21000㎡等,由于靠近水域,小區地基土質為非飽和土。為了保證地基不受到含水量的影響而出現下沉或者變形,在對于該小區的地基處理中采用了強夯法施工技術,以下將詳細介紹。
4.1工藝流程
強夯法總體施工流程圖,見圖1。
4.2強夯施工
(1)夯點布置
一般情況下,在進行夯點布置工作時是應用梅花型和矩型兩種方式布置的(見圖2夯點布置圖)。為了在施工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操作效果,可以在正式施工前進行試夯。
4.3強夯試驗(試夯)
為了確保強夯法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順利進行,施工前要選取強夯區中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試驗性夯擊工作,目的是為了取得準確的強夯參數。有一些地基的土體含水量相對較大,只有在進行過孔隙水壓力消散實驗后才能得出最為準確的時間間隔數據。強夯試驗面積不應<20m×20m。
4.4場地平整與測量
1)采用推土機及液壓反鏟進行待夯場地的平整,對于水利工程輸水建筑物,通常建筑物基礎埋深較深,基礎的起夯面也較深,需要首先進行基坑開挖,開挖深度應達到設計時定下的起夯面,基坑的邊坡需要開展修整或支護工作,這樣有利于確保邊坡穩定。2)為便于機械行走和施工,強夯場地整平區域或基坑開挖范圍應大于強夯布點范圍,挖方地帶需修筑集水井和排水溝。3)可以利用網格法來對強夯場地的起夯面高程進行相關數據的測量。對于設計明確起夯面高程指標的,按設計高程控制;有些時候,在設計時沒有將確面高程的指標進行明確,可以將擬建上部建筑物的基礎底標高再加上預留夯沉深度作為起夯面高程控制。
4.5夯擊施工順序
強夯施工技術是按照土體的深淺依次開展的,最先從深層開始施工,然后逐漸進行淺土層的施工工作。強夯施工都是分段開展的,平面夯擊的順序是先從基礎邊緣開始,逐步向內側進行。對于條形基礎來說,在布置夯點時要從外部開始,向內部逐排夯進。每進行完一次夯擊后,都需要用推土機來平整土地,接著需要進行一次測量定位工作后,接著再繼續開展后續的夯擊工作。根據既定的夯擊遍數夯完最后一遍后,再以低能量進行滿夯。
五、結 ?論
綜上所述,地基對于建筑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基礎能夠保障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性,能夠提升建筑的抗剪能力,避免房屋發生沉降等不良問題。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工程建設都需要因地制宜,同時大量高科技技術被用于建筑施工行業中,施工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工藝,以及充分熟悉和了解每一種地基的處理方法和適用特點,以便在施工中能夠靈活運用及保證地基的優質優良。綜上所述,對于地基的處理往往決定著整個建筑施工質量的高低,對于整體的安全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地基的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提前對于施工現場的土壤層和整體地質條件進行良好的評估勘察,因地制宜來選擇適合實際情況的地基施工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朝舉.建筑地基基礎的處理方法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4).
[2]宋立志.淺談建筑工程中對軟土地基的勘察及處理技術[J].城市建筑,2012(15):59+63.
[3]何民華.淺談城市建筑工程的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J].科技信息,2011(5):322+337.
[4]淺析建筑工程地基處理技術的應用[J].魏振華,李銳.低碳世界.2014(01)
[5]建筑工程質量初探[J].薛君麗.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