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毅
摘要: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大量的高層建筑、高速公路的建設,城市不斷向空間尋求。作為“第五立面”的建筑,屋頂的形狀對城市的審美意象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筑及其理論的不斷發展對它形態和技術問題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現代建筑在結構、材料和工藝方面與過去相比具有質的飛躍性,使得屋頂的外觀更加豐富。此外,在某種程度上,群體建筑的“第五立面”也代表了城市內部結構的基本結構。屋頂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間的重要元素。
關鍵詞:第五立面;屋頂;建筑形態;設計
引言:21世紀初,中國幾乎所有城市都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歷程,這段時期興起的建筑以高層建筑為主。由于建筑設計時間緊、施工周期短,留給建筑師思考的時間有限,導致這一時期生產的建筑普遍對第五立面關注度不夠。灰蒙蒙、光禿禿、屋頂放置的無序的設備和雜物,毫無美感可言,尤其現在無人機航拍器的盛行,將這一問題暴露在每個人的視角下。第五立面的設計和研究愈發顯得重要。
一、“第五立面”造型的發展
古代建筑屋頂的造型受到當時材料和技術水平、審美等因素的制約。西方的穹頂,中國的木結構屋架,都能看出古代建筑頂部造型的選擇都是當時技術制約下對材料最極致的利用和發揮。大部分建筑的差異也僅僅是體現在建筑體量的大小,裝飾構建的精美程度,地域文化的特征以及顏色的多變,來豐富建筑整體造型和美感。現代建筑技術在結構學及材料學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使得設計師無論在空間呈現和外部造型設計上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這也使建筑屋頂的形狀和造型豐富多樣,但大部分建筑屋頂因為造價等原因不被重視。
二、“第五立面”形態與建筑設計
1.與場地環境的融合
建筑存在于某一環境中,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活動空間。設計中應考慮整體周邊空間,與周邊環境形成整體空間。作為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上表面不能被遺忘或孤立。不僅要與自身單體協調,還要考慮形式是否合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否整合協調。城市環境有其自身的特點,項目也需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在項目實施之前,必須首先調查和研究周圍建筑的風格、形狀和其他因素。通常有兩種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一是保守的從周圍環境中提煉建筑元素,實現環境的和諧。當然,這種方法是保守的,甚至是消極的;另一個是創造改善現有建筑質量的新方法。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都需要建立在強大的說服力基礎上,才能最終落地。
2.建筑比例的協調
屋頂是建筑要素的一部分,尺度比例把控也十分重要。建筑的比例包括單體建筑與周邊整體的比例,也包括建筑自身局部與整體的比例。屋頂作為建筑重要組成部分,屋頂尺度處理不同對建筑整體的尺度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同。例如公共建筑往往屋頂尺度較大,來展現其在城市建筑群中的特殊地位和宏偉氣勢,而在住宅建筑中通常弱化屋頂形態,更注重建筑與人體生活的自然尺度,使其平易近人。
3.屋頂形態塑造的進步
在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師往往通過簡單的幾何體的組合來創造出豐富的形體,坡屋頂、穹頂等均是過去建筑師對第五立面塑造手法。包括金字塔也算是一種最簡單的屋頂形態創造手法。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豐富多變,讓建筑師有了更大膽的構思。盧浮宮博物館廣場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自上而下削切縮減...都是現代建筑比較優秀的設計成果。當然也有建筑師不滿足于標準的幾何的拼接變形,他們拋棄幾何形態,向不規則甚至無規律可循的自由狀態發展,如蓋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住宅建筑屋頂塑造往往受功能性構筑物限制較多,電梯井、出屋面樓梯間、風機房這些在設計過程中都不可回避,只能結合這些固有的構造做一些修飾。有些還受經濟因素制約,建筑師可操作的空間被壓縮的比較嚴重,即使這樣也同樣涌現出了不少好的住宅設計作品。
4.“第五立面”的設計重點和方法
隨著設計理念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師早已不受傳統設計思想的束縛,尤其近些年涌現出了大量新穎的建筑“第五立面”形式,在此總結一些比較典型的建筑屋頂設計手法。建筑屋頂的功能的利用空間和建筑生態可持續也不斷被建筑師探索實踐,重視建筑“第五立面”設計既是對建筑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形象的尊重。在建筑屋頂設計中,屋頂與墻身交接的地帶往往是設計不可忽略的區域。需做到頂部到墻身的自然過渡和銜接,二者緊密結合而又不違和,才能保持建筑的整體性而不失視覺的穩定。
當下流行的屋頂綠化,不但構建的出豐富多變的城市“第五立面”,也積極響應了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主題。屋頂種植技術成熟,可實施性強,尤其在多層公共建筑屋頂。設備占用面積較小,可結合建筑高度的變化布置出豐富有層次的空中花園,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對于住宅屋頂千篇一律灰突突的水泥屋頂,尤其多數屋頂還被太陽能占了大部分空間,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被特別重視。現在也有了比較經濟有效的處理方法---丙烯酸靚彩屋面,近期經手的幾個項目,建設單位都有主動提出屋頂美化,尤其高層住宅下的單多層配套用房。丙烯酸的顏色豐富,有較強的耐候性及保色性、施工簡便,還有一定的保護屋面結構的作用,謂是一舉多得,將是當代建筑建設的一個新趨勢、新亮點,推廣性較高。
三、“第五立面”設計實踐
江蘇園博園坐落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湖山路,它的修建不不僅是為了第十一屆江蘇園藝博覽會的舉辦,更是填補了南京缺少大型生態文旅綜合區的空白。園博園珍寶館正對園區2號出入口,緊鄰京滬高鐵,方案由張雷聯合設計事務所設計,我有幸參與此項目的的施工圖設計。由于項目位置的特殊性,規劃限高8米,這種大體量的博物館只能向地下要空間。由此就限制了地上傳統立面的展示手法,屋頂對整個建筑而言顯得舉足輕重。臨近高鐵,京滬線旅客頻繁,能否成為高鐵線鳥瞰視角上的驚鴻一瞥,對設計師而言極具挑戰性。珍寶館項目地下一層、地上一層,以院落方式分隔,內部展廳流線串起各個展廳,引導游客在連續互通的不同空間里漫步。屋頂公共空間創造室外觀覽流線,模糊了屋頂平臺和室內外的空間層次。利用片墻,打造出的屋頂空中花園豐富且神秘,整個建筑就想一個折疊變幻的空中花園。珍寶館屋頂多用坡屋頂與一層地面、地下一層地面多次銜接交匯。從室內到室外,從室外到室內,巧妙的創造出屋頂公共空間和內部展廳的雙瀏覽游玩動線。既有平屋面有序的綠化種植,又有坡屋頂錯落有致的草皮設計,屋頂后期又增設了一些休息長廊。從廣闊的入口廣場漫步到綠意盎然的神秘屋頂,不論是空間的營造還是與整個園博園主題氛圍迎合,均體現了設計師精心和用心。為大體量建筑“第五立面”設計提供了優秀的范例參考。
結語:總之, “第五立面”的重要性不在贅述。現階段,雖然“第五立面”優勢很多,但是由于政策、資金、民眾環保參與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屋頂被重視度不夠,建筑設計也步履艱辛,它的改頭換面還尚需時日。為了“第五立面”的長久發展,必須要加強規劃管理引導,強化建筑風貌管理,實行方案專項審查和規劃專項審批制度。由于作者本人理論水平有限,專業背景的原因,本文中選取的一些案例分析都較為淺顯,并且由于語言水平有限,參考的文獻與資料面較窄。國內外案例的搜集不足,對于研究的深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些錯誤可能出現在文中,希望專家們對其指正。
參考文獻:
[1]陳興華. 建筑表皮透明性表現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2
[2]華曉寧. 整合于景觀的建筑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田立. 當代建筑第五立面設計[D]. 長沙:湖南大學,2008
[4]王文波. 建筑屋頂的解讀:從形態到功能[D]. 天津:天津大學,2011
[5]張海.對屋頂花園設計中幾個常見問題的探討[J].中國住宅設施,2005,(9):31.
311950190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