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一、基本情況
(一)業有所就,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連續十年開展“就近務工、建設家園”春風行動,通過舉行大型專場招聘會、免費提供職介服務等方式,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2016年至2020年,我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71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35萬人次,技能鑒定2萬人次。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983 人。
1.拓寬職介服務渠道,搭好職企聯姻平臺。一是免費舉辦現場招聘活動。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30場,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9039人。二是積極開展線上招聘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累計線上發布招聘信息102期,有6400多人找到就業崗位。三是推進高校畢業生見習工作。認定了14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累計推薦610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
2.扎實開展就業扶貧,確保行業扶貧實效。一是建設了電子廠、制衣廠、食品加工廠等多類型的扶貧車間22家,吸納就業162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29人。二是穩步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到護林、保潔、河渠管護等扶貧公益性崗位工作,兜底安置1290人。三是推動就業扶貧補貼政策落實落細。去年共發放扶貧補貼252.78萬元。
3.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技能人才水平。一是優化培訓工種設置。開設市場急缺工種的技能培訓班。二是簽訂培訓就業協議。和長沙我愛我妻家政公司等6家公司簽訂了培訓就業協議。三是創新培訓形式。目前創建了三家企業培訓中心,共計培訓473人。
(二)老有所養,基本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全面覆蓋
1.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一是大力開展全民參保計劃,截止2020年底,全縣共計實現參保65.22萬人次,其中企業社保參保79791人(離退休28138人);機關社保參保20895人(離退休7990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49.25萬人(享受待遇14.15萬人);工傷保險38818人;失業保險20285人。二是搞好機關社保制度改革。搞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理順了非編制內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關系,將原機關事業單位改制分流人員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至企業社保,全縣共完成機轉企2709人。三是參保擴面穩步推進。落實社保扶貧要求,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確保應保盡保;外出務工人員,對其中不屬于職工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的,及時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2.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一是養老金水平逐年提高。企業職工養老金實現“十六連漲”,人均養老金增至2264元左右。機關社保退休人員已實現連續實現5連調,增加近800元。城鄉居民養老金由2011年啟動時的55元,增加至2020年的的108元。二是各項待遇及時足額支付到位。據統計,五年來,三項養老保險共為全縣參保對象發放養老金59.92億元。機關社保共發放養老金20.38億元,企業社保共發放養老金31.92億元,城鄉居保共發放養老金 7.62億元。三是退休人員服務管理不斷優化。大力推進“互聯網+人社”的工作模式,積極推進手機老來網APP認證,據統計,今年已認證的退休人員達22738人,其中,到社保中心窗口認證人員達5000余人。
(三)傷有所補,暖心助殘的工傷保險穩步推進
5年來,我縣工傷保險參保擴面持續增加,參保單位從398家擴面到630家,參保人數增至39007人。
1.加大工傷預防宣傳力度。通過進企業、進工地、進單位等多種途徑加大工傷預防宣傳力度,提升勞動者的工傷預防意識,工傷事故發生率明顯降低,待遇水平顯著提高,建筑施工項目工傷保險參保率達100%。
2.啟動補充工傷保險。2020年,為了彌補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不足,漢壽啟動了補充工傷保險工作,進一步降低用人單位負擔,分散和化解用人單位風險,適當提高了工傷職工待遇。
3.暖心關懷弱勢群體。對受傷職工采取上門服務、電話跟蹤、隨時回訪等方式進行回訪與慰問,累計跟蹤回訪180余次。在暖心送政策上門的同時,向群眾宣傳工傷保險政策。
二、存在的問題
(一)優化服務方面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放管服”推進中的風險、新技術應用中的風險日益突出,“一張網”還不夠密:“一次辦、網上辦、馬上辦、就近辦”的要求還沒有完全落實,“一件事打包辦”的范圍還不夠廣泛,特殊情況“代理辦”、“上門辦”仍處在探索過程中。
(二)社保辦理末端和落實待遇前端的矛盾突出。老百姓生存不易、生活不易,盼望公平公正合理,最終反映到社保待遇的落實上,因此社保的上訪量相對不少。
(三)勞動維權案件占比不少。由于資金撥付不到位或因分包、層層轉包環節過多,層層提成管理費導致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農民工無法拿到足額工資的現象還是存在。個別項目的建設方資金不足,導致拖欠工程款引發農民工工資維權案件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三、今后工作重點
(一)堅持充分就業和素質就業并重,統籌推進城鄉就業創業。建立功能完善、機制健全、運行有序、服務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力爭到2025年,舉辦招聘會50場,全面運行推廣網上職介服務平臺系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2500人;一是開展援企穩崗、創業增崗、培訓轉崗、兜底托崗行動,加大失業保險援企穩崗政策實施力度,開展“護航行動”,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核發穩崗補貼;實施“展翅行動”,全面落實技能提升補貼政策。按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人員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一次性崗位補貼。在突出重點群體精準施策上下功夫,堅持把高校畢業生、農村貧困勞動力、去產能職工、退役軍人等群體作為就業幫扶的重中之重,積極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穩定性的就業崗位和分類幫扶,盡最大努力實現“零就業家庭”的動態消除。
二是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打造特色培訓品牌。增加專項資金投入比例,大力開展“一人學一技”活動,積極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政策受惠覆蓋面。設立創業扶持基金,增加創業擔保貸款申報次數和金額。重點扶持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生創業者等群體。發揮創業孵化基地作用,完善企業準入退出制度,提供全面幫扶、助牢平臺支撐,提供多元化服務。
(二)堅持完善制度和提升水平并重,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實現保障水平的持續、有序、合理增長。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各項社保制度之間的轉接辦法,確保制度相互銜接,基金轉接到位,經辦手段先進,人員進出順暢。探索建立健全失業保險促進就業、防范失業的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工傷保險制度預防工傷、促進康復的功能,提高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工作質量。扎實做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做到征地、補償、保障三同步。
30045019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