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西方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城市化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的負面影響。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顯露,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逐步惡化,社會、信仰和文化危機。這一系列的問題使人們開始反思過度追求現代主義所帶來的后果,由此引發了一場對西方國家影響巨大的文化運動——后現代主義思潮。這一思潮成為西方后現代主義景觀產生的核心因素,同時組成了西方后現代主義景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景觀;中國園林設計;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
發源于19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筑有效的解決了當時人類居住環境的基本功能需求。但過度的統一化“白色方格子”景觀環境也使人們產生了視覺疲勞,隨著人口副增長的問題出現,人們開始對居住環境有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于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后現代主義被設計師們提倡,并且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從建筑學逐漸向其他設計領域擴展開。后現代主義由于自身多元化的狀態與不確定性,在設計風格上展現出不斷運動的多樣性變化特點,主張以環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代替現代派提倡的簡潔性,它顛覆了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的功能與形式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產生的同時對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審美趨勢都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為使后現代主義傳播更加的廣泛在80年代后還曾多次舉辦了重要的國際展覽,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后現代主義成為了國際性的設計語言。
二、景觀設計中后現代主義
景觀設計領域的后現代化表現很大程度來源于早期的建筑領域后現代傾向。20世紀80年代以前,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景觀設計的重要,由于人們對景觀設計的認識局限性,使得景觀設計早期的藝術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也不能保證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景觀設計的初期,人們只是呼吁回歸自然的理念。在80年代后,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環境設計,在自然的基礎上加以裝飾和設計,諸種景觀設計歷史的研究,使得后現代主義的景觀設計更加具有藝術性,藝術的表現形式在景觀設計中被放大,使得人們重新思考藝術表現形式的真正涵義,促使景觀設計向著多元化發展。
后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將傳統的形式與新的設計理念相結合,在形式上表現出新的內涵。繼承傳統設計觀念的精華,對其進行完善并與時代相結合,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用新的形式,如造型、光影、色彩、材料技術等;營造不同的空間環境,將環境設計進行最大理想化,創造出更加獨特的空間表現形式,解決傳統設計中所欠缺的種種問題;如對地形的利用、對環境光影的變換的考慮、材質的耐用以及造價等。為人們展現出更加符合時代的舒適空間,從而實現對傳統設計的創新。
三、后現代主義景觀設計思想
1.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后現代主義景觀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會對以前傳統的設計文化、符號、觀念進行提取,同時進行創新再設計。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的模仿傳統的設計理念,而是在對傳統的設計理念有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再結合現代景觀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等問題,在展現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實現傳統和現代的互相融合。
2.形式與空間的多變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景觀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景觀設計師會追求新穎的造型形式和豐富的空間變化。設計師可以更加自由地采用色彩、造型、質感等方面的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等景觀要素結合起來,以此來營造獨特的造型,同時綜合性地對場所布局、規劃、解決問題,并多視角、多方面合理地規劃布置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設計出與現代主義時期不同的景觀作品和空間環境。
四、西方后現代主義景觀影響下的中國園林設計
在開放、交流、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一些新事物、新觀念。80年代初,后現代主義開始引入中國,這無疑為我國景觀設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新的設計思潮在我國景觀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設計師們運用后現代設計理念加上自己的創作手法,傳遞傳統文化理念,設計出很多優秀的景觀作品。
1.長春伊通河工業軌跡公園
伊通河是長春的母親河,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2015年伊通河開始新一輪的綜合治理。長春伊通河軌跡公園是伊通河綜合治理百里長廊生態建設的一部分,位于衛星路南側伊通河西岸,占地面積約53hm2,于2017年完工。公園的整體設計展現了生態性與文脈性的新理念。
長春市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有其輝煌的工業成就,工業軌跡顧名思義就是要展示長春的工業發展史,公園中的設計結合了原有遺留要素、原生植物、水土、氣候、地理等本土文化,將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融合體現在作品當中。例如與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的工業標志是有軌電車和鐵路,因此在設計時以原有鐵軌印記為根基,以豐富多彩的立體藝術雕塑塑造工業文明的厚重感,通過配置老機車工業原型裝置、工業藝術雕塑等原有的標志性裝置記憶來作為文脈的一種傳承和對場所記憶的保留。這樣的設計手法體現了后現代主義景觀設計的文脈性、生態性與本土文化環境相融合的特點,也充分表達出所謂的繼承傳統,并不是尋找過去原有不變的要素,進行一絲不動的保留,而是在不斷創新的立體作品中,讓人們體會到民族精神的傳承。
2.上海世博后灘公園
上海世博后灘公園位于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占地面積約18hm2,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帶領其設計團隊建造,于2009年10月建成。
后灘公園原場地為鋼鐵廠和后灘船舶修理廠,公園的整體方案采用立體分層布局的方式,以后灘地區發展時間為脈絡,以地區的空間背景和場地的原有優勢作為線索,將公園分為濕地生態景觀、農耕文明景觀、工業文明遺存和后工業文明體驗四個功能分區,由此疊加形成場地的總體功能布局。在設計當中生態理念和人文觀念貫穿于后灘濕地公園的整個設計過程,主要體現在公園場地工業遺存保護和再利用的相關設計與技術方面,以及其他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關設計手法中等。
公園在設計當中恰當保留基地內部有歷史性記憶的文化遺產,在保留的基礎上,進行工業遺存的再利用與再生。例如園內的空中花園保留了原廠房屋頂的支撐結構,把屋頂的支撐結構涂上鮮艷的紅色,并在屋頂之下懸掛種植了大片的植物。使老屋頂和屋頂下新建的玻璃房和樓梯二層空間相呼應,形成新與舊的對比、歷史與現實的交織,詮釋了場地曾經的輝煌和火紅的記憶,體現場地遺存保護與再利用的設計手法。園內的銹色長卷則體現了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銹色長卷是—條綿延的鋼鐵綢帶,主要由原場地內廢鋼材回爐重新鍛造的鋼板拼貼而成的,充分利用原先場地的廢舊鋼材,通過節約再生和再利用創造出—種獨特的工業美。既體現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又體現當代的景觀裝置設計手法。整個公園的設計使游客可以感受到歷史文脈的傳承、空間形式的多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結束語
后現代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某種程度上延伸的產物,它所賦予的涵義與背景都是完全適應于西方文化的,中國的景觀設計還是要與實際的國情相結合,在汲取后現代主義精華的同時保留傳統設計理念所追求的理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將設計內涵不斷的豐富和升華,創造出更加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張鵬達.試析后現代主義對景觀設計影響[J].現代園藝,2017(08):99.
[2]林爭春.后現代主義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15(02)50-52.
[3]張健健.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想影響下的景觀設計[J].林業科技開發,2013,27(01):124-128.
[4]喻正南,張耀.后現代主義思潮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與啟示[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92-93.
229950051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