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丁瑤
摘要:以南通高鐵新城片區河道整治工程設計為例,探討了在城市空間里的濱水景觀設計中,如何縫合城市與水系之間的割裂,并將景觀要素運用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去,使得濱水景觀帶有機承載豐富的城市背景與多元的文化要素,創造出具有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多樣化活動空間,打造具有 “人性化、標志化、生態化”的城市濱水景觀綠廊,形成連接周邊城市地塊的生態功能紐帶。
關鍵詞:城市空間、濱水景觀、生態綠廊、功能紐帶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自古以來,人類喜愛澤水而居。水孕育了城市與城市文化,城市的興起衰敗往往伴隨著水域河流。城市濱水景觀是城市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連接陸地與水域的樞紐,是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橋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與經濟水平的提升,人類開始注重與水的互動,濱水空間不再是滿足日常防洪與水利功能的需求,也是城市背景與歷史文化的承載體,更加是為居民提供多元化活動空間的功能紐帶。
1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概況
1.國外濱水景觀設計的現狀
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國外部分發達國家對城市環境的認知相對較早,對環境整治等問題的重視程度較高,因此國外發達國家對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以及生態修復等問題比國內成熟許多。
2.國內濱水景觀設計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的社會迅速發展與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生態環境的整治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濱水景觀也逐漸開始受到了重視。在對國外成熟案例的學習借鑒中,我們對濱水景觀設計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
3. 國內濱水景觀設計的存在問題
然而在重視濱水生態的保護與景觀營造的同時,由于經驗的缺乏,一些濱水景觀設計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未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改造現狀;破壞自然環境,未達到人與自然共存的狀態;缺乏歷史文化與精神傳承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尋找設計中的不足,為我國濱水景觀設計尋找摸索出適合的發展道路。
2 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理念
河道整治是城市建設的第一步,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應做到“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在保證生態優先、生態多樣性的前提下,系統化的將自然水域與城市空間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提升城市空間的土地價值。
3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原則
(1)防洪安全原則
日常防洪與水利功能是城市濱水空間的基本功能。設計在為滿足景觀與功能需求的同時,需考慮水域空間的具體工程情況以及防洪需求。對駁岸進行設計,到達防洪的目的,使用花草樹木、水生植物等進行美化作用。
(2)生態優先原則
以保護生態為前提,避免對城市濱水地貌造成破壞,在考慮防洪功能以及水利功能的同時,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為居民提供生態休閑的休憩場所。
(3)以人為本原則
一切從人的實際行為出發,充分考慮人對景觀功能的需求。按照人體行為工程學原理,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性別、身體差異等,創造出舒適宜人、可達性強的優美環境,滿足人們多方面的要求。
(4)因地制宜原則
從節約型低碳城市以及可持續性景觀的理念出發,充分利用現狀地形、選用本土植物以及材料等,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空間。
(5)互相滲透原則
城市濱水空間是連接自然水域與城市空間的特殊地段,擁有這自然水域的柔和城市空間的剛,因此,利用濱水空間將兩者互相滲透,達到和諧的濱水景觀,提升城市土地價值。
(6)系統化原則
在對城市濱水空間進行設計時,需從各個專業考慮進行設計,將道路規劃、硬質廣場、景觀綠化、景觀小品、夜景亮化等方面進行考慮,在獨自思考完成設計的同時進行相互協調。
4城市濱水景觀的營造
1.縫合城市與水濱之間的割裂,將自然景觀與城市空間相互滲透融合,達到協調統一的目的。
2.尊重歷史風貌,充分利用現狀地形、選用本土植物以及材料等,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空間。
3.對場地文化進行研究,融入傳統文化,打造標志性文化景觀。
4. 從“點、線、面”出發,梳理河道,進行系統性規劃,發展城市中未開發的土地必須基于多樣化的功能要求---娛樂、洪水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地開發必須有效的整合多樣化的城市功能。
5.結合不同功能場地,觀賞需求以及使用功能對綠化進行設計,創造開放、大氣、優雅、宜人的濱水景觀。利用富有層次的植物造景,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 打造視覺上的沖擊。
5以南通高鐵新城片區河道整治工程為例
1.項目背景
南通高鐵新城片區河道整治工程位于南通通州區平潮境內。南通西站的選址便是在這里。南通西站是滬通鐵路、通蘇嘉甬鐵路以及鹽通高鐵的公用站。隨著滬通鐵路的建設進行,西站將成為鐵路過江首靠站點,西站片區未來將承擔“上海都市圈北翼綜合交通樞紐”、南通城市“西大門”的重要角色。
由此,如何在高鐵新城這樣一個復雜的“交通綜合體”內,完成對河網系統和綠地系統的梳理和重塑,綜合其城市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總體實現,充分落實三城同創和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要求,展示城市西門戶的景觀風貌和地域文化特色,這是本工程設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項目概況
本案為南通高鐵城片區開發一期(4.6 平方公里)中馬躺路以北(含馬躺路)的河道整治及部分零星公共綠地等工程的設計,包含了河道治理及堤防加固工程以及公共綠地及生態建設工程。本項目涉及的河道如下:高速橫河、凱迪橫河、小石橋河、中心豎河、通揚運河、九圩港,總里程約7.6Km。
現狀河流綜合,具有較強的完整性,并且具有較好的景觀基礎和生態基礎,為將來生態景觀打造提供了生態樣本。但現狀河岸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整體性,可達性與親水性,河道與周邊景觀缺乏聯系。
3.設計理念
河道整治是新城環境建設的第一步,設計以城市水文化為五線譜,以新城內河道為指揮棒,以現狀建筑、活動、綠地等多種元素為基礎,為新城建設吹響號角,奏出一曲凝聚連貫、豐富多彩、和諧美麗的新城華彩樂章。
4.主體設計
①整體性、系統性的河道規劃
本案從新城區域總體河網綠廊構架出發,梳理開發建設中的所有河道,整合周邊環境資源,將本案中的六條河道(高速橫河、凱迪橫河、小石橋河、中心豎河、通揚運河、九圩港)和零星綠地作為一個系統考慮,逐一分析景觀點、線、面形成的綠網結構。
景觀面:構建一個藍綠交融的生態的基礎斑塊——建打造河畔森林,響應南通市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創”的發展需求和生態落實;
景觀線:建立一個貫穿整個區域的連續的景觀聯系
——打造8KM長貫穿全場的慢行景觀步道;
景觀點:營造一處可參與的標示性的景觀場所
——打造18個主要游賞節點,滿足公共親水、娛樂和健身的需求,展現新城綠色科技,提升場地可實行與印象感。
②文化的融入
港口工業文化的融入:九圩港與通揚運河是平潮鎮的重要運輸航道,周邊船廠、港口豐富。設計時對沿岸工業遺存標志性元素進行保留和改造,并且挖掘港口、船廠的工業元素融合到設計中去。
植物文化的融入:紫薇花是平潮家喻戶曉的鄉土植物,設計中運用紫薇花打造林地。
③層次豐富的植物造景
總體規劃以四季植物在形態、花期、色葉的變化為主題,賦予每條河道不同的植物主題。通揚運河——春花夏蔭;高速橫河——秋葉冬枝;小石橋河、凱迪橫河——春花秋果;中心豎河——夏蔭秋葉;九圩港——春葉秋葉。整個場地綠化最終效果達到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斑斕、冬景蒼翠,四季均可觀賞。
結束語
在對城市濱水景觀進行設計中,在滿足水利需要及防洪需求的同時,我們需要將自然濱水與城市空間相互融合滲透,創造出具有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多樣化活動空間,打造具有“人性化、標志化、生態化”的城市濱水景觀綠廊。
參考文獻
[1]紀新鋒.可持續性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 [J].現代園藝,2014(17):78-79.
[2]干哲新.淺談濱水開發的幾個問題[J].城市規劃,1998.2
209050051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