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春明
摘要:濕地公園的出現為濕地資源保護帶來了全新的模式,它成為國家保護濕地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資源破壞嚴重的形勢下,解決濕地保護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調動全社會參與保護濕地,加強濕地公園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保護;建設策略
引言: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自然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的“腎”,為人類生產、生活與休閑提供多種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我國在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同時,還積極在不具備建設自然保護區的區域建設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為濕地的保護開發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濕地公園的含義和性質定位
1.1濕地公園的含義
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濕地公園景觀是在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基礎上,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濕地資源優勢,挖掘區域濕地文化,在濕地保育區以外建設的具有生態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適宜公眾游覽的以濕地為主題的游憩空間。
1.2濕地公園的性質定位
濕地公園作為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一種新模式,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已取得成功經驗,并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濕地公園既不是自然保護區,也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城市公園,自然保護區更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普通公園則關注休閑游憩和向大眾開放。它是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是保護區與公園的復合體。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集中體現了濕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具備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濕地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且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狀況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二、濕地公園植物景觀建設措施
2.1水面的植物景觀
濕地公園除具有一般公園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廣闊的水面。水域不但能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調節空氣濕度的生態功能,而且構成了園林景觀的要素。單獨的、平靜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麗的風景線,當搭配了植物的種植,能給遼闊的水面帶來無限的生機。按生活方式與形態特征分,水生植物分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營造濕地水面景觀時,應遵循濕地植物設計原則,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植物,科學處理植物與水體的關系,模擬再現自然水景,充分展現水生植物的豐富色彩與姿韻。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風吹過,蕩漾起層層微波,使水面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2.2島嶼植物配置
湖中島嶼配置豐富的植物后,加強了水面景觀、豐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將大的水面劃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間。南湖的島嶼分為半島和湖中島兩類,半島在植物配置時除了考慮植物景觀還要考慮導游路線,避免妨礙交通;南湖中的島嶼大多是擴湖期間,為保留一些姿態優美的大喬木而刻意建造的,島嶼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圍繞著這些被保留的喬木而精心設計的,主要考慮遠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態外,各類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豐富了水體景觀層次,增加了游人游覽時的趣味性。
2.3自然式水岸線景觀
濕地公園的水岸線應采用自然式護坡的營造方式。濕地具有過濾和滲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護岸將會破壞它這種功能。理想的濕地護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濕地土壤沙礫基質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陸交接的自然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樣的生態護坡,來設計濕地岸邊環境,使岸堤土壤與水體之間能進行物質交換,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實現濕地的自身調節能力,又營造出了錯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態環境。
三、生態優先的濕地公園建設
3.1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比較原始的生態系統,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壞可能會永久性的喪失,因此要從根本上樹立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意識。在濕地公園的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盡量避免和減少因工程建設對濕地造成的破壞;濕地公園建成后,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生態保護知識培訓,提高其生態意識,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游客盡量避免和減少對濕地公園造成污染和破壞。
3.2注重適度開發,保持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平衡
在對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和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不破壞濕地的自然良性演變為前提,實現對濕地生態平衡最小的干預,走可持續發展的開發之路,力爭在開發的基礎上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施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和統一的發展,為介休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循環做出貢獻。
3.3休憩娛樂活動主題化、生態化
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游憩活動應該主題化、生態化,各游憩活動都應圍繞濕地景觀進行設置,游人的娛樂活動應集中在濕地公園的游憩觀光區。游憩觀光區是城市濕地公園展示濕地景觀的主要區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濕地、沼澤草灘等各種濕地景觀類型,也是游人休閑觀光的主要場所,在不破壞濕地生境和產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許游人進行參與性的濕地體驗活動,如觀鳥觀魚、濱水體驗、采蓮垂釣等,促進生態旅游適度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3.4堅持長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的計劃
濕度生態系統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和開發必須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突出濕地公園的特色,借助當地政府的平臺,扎實地推進國家濕地公園的開發和保護工作。
3.5生態環境保護與濕地之間的關系
濕地與水生態環境直接相聯、密切相關,水文要素特別是水是濕地與水生態環境之間聯系的紐帶,它既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濕地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織部分,水生態環境是濕地的重要支撐和基礎,沒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也就沒有健康完整的濕地。沒有健康完整的濕地,就不會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濕地是保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措施,保護水生態環境是保護濕地的前提和保證,濕地的破壞和喪失,將直接影響水生態環境,水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濕地的安全,健康的濕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否則,不但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且將會受到大自然的強烈報復,因此,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相互依托,休戚相關。
結束語
城市濕地公園的出現為城市濕地資源保護帶來了一種新型的模式,它成為國家保護濕地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發展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資源破壞嚴重的形勢下,解決濕地保護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調動社會的所有力量參與保護濕地,加大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參考文獻:
[1]陳雷,任鵬飛.濕地對城市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2014.7
[2]徐迎.城市濕地對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影響機制初探2017.3
236750051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