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摘要:統一綠色產品標準的制定應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學的、統籌的,但現有綠色產品相關國家標準采用“綠筐”方式,也就是對產品既有綠色相關指標的物理整合,不考慮相關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無法解決“多屬性綠色指標綜合協調評價”的問題,因此,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未完全考慮,評價指標和思路的不同會導致評價結果的不同。本文就此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家居綠色產品;產品認證;特性技術1綠色家居產品認證發展現狀
現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話題,可持續發展戰略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世界主要國家相繼采取“再工業化”的戰略,重新制定制造業競爭規則,資源能源利用率順勢成為衡量各國制造業實力的重要因素,部分發達國家采取綠色貿易壁壘手段來取得競爭優勢[1]。我國已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11年之久,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并且產業門類齊全,上中下游產業結構完整。但是,工業的高消耗、高排放仍是我國尚未解決的難題,工業能耗達到了總能耗的70%以上占比,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粉塵PM2.5等污染物也分別達到了90%、70%和85%的總排放量占比,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家居產業能耗與污染物排放量也是長期在工業污染物總排放量占據重要位置。為了推行各行業綠色制造,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目標,政府則是相繼出臺不少綠色制造方面的發展政策,這也促進了有關標準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為綠色家居發展帶來了政策保障。
2綠色制造標準體系
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制造,同時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為了更好地進行綠色發展建設,我國在2015-2016年陸續發布了一些綠色制造相關政策。2015年,國務院印發文件中提到將綠色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進對家居等行業進行綠色改造升級。隨后,工信部辦公廳進一步說明了綠色制造體系全面建設:如建立綠色制造體系,構建起健全的綠色制造方面的體系,并且評選出第三方機構來,打造起綠色家居方面的工業園區以及工廠,著力于綠色產品的科學開發,打造綠色供應鏈,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等[2]。重點行業均可參照該框架對本行業的綠色制造進行標準體系建設,該體系綜合了國內外綠色制造相關的政策規劃具體要求,產業發展需求和標準化工作基本原理,為推進綠色制造提供了標準體系支撐,是助力制造業可持續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從升級改造對象的主要生產環節和生態環境因素方面考慮構建各子體系。其中綜合基礎和綠色評價與服務子體系主要側重于為其他4個子體系提供基礎通用和持續改進的標準支撐。綠色產品是以綠色制造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體現,側重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化;綠色工廠是制造業的生產單元,是綠色制造的實施主體,屬于綠色制造體系的核心支撐單元,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綠色園區是突出綠色理念和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基礎設施集聚的平臺,側重于園區內工廠之間的統籌管理和協同鏈接;綠色供應鏈是綠色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技術結合的產物,側重于供應鏈節點上企業的協調與協作。
3家居領域綠色產品認證特性技術應用
3.1初始指標集生成
以綠色產品基本內涵為基礎,收集資源、能源、環境、品質四個維度涉及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相關指標,必要時開展LCI分析,形成初始指標集。
3.2指標約簡
3.2.1指標約簡理論
馬捷等人的《屬性約簡方案研究綜述》中,對粗集理論進行延伸并提出屬性約簡,即保持原始數據信息量、信息分辨能力不變的條件下,消除冗余數值與屬性,進而提高決策準確性。指標約簡即為保留原始數據的核心屬性,刪除原屬性中不能準確代替元數據進行決策或輔助決策的數據。[3]綠色產品評價指標體系在建立過程中,應遵循不相容性與系統性、完整性與可操作性、科學性與實用性的原則。在指標數據收集中,需獲取定量指標數據及可分級的經專家打分法或等級劃分量化后的指標數據,并篩選無法獲取部分樣本合理有效的量化指標數據,或獲取到的無效數據[4]。在企業樣本的數量偏少時,指標體系實際是灰色系統。依據鄧聚龍教授在《含未知數系統的控制問題》的學術報告中提出的“灰色系統”概念,灰色關聯分析理論就成為預測和決策的重要方式之一,用以解決體系結構系統當中的多因素性,篩選眾多因素中的主要與次要、明確與模糊等,并以線性分析的方法對動態過程發展態勢進行量化分析。其中,灰色系統關聯分析對灰色系統進行分析,利用灰色關聯系數(灰色關聯度)描述信息間的關聯性,即根據信息數據集的曲線相似程度來判斷關聯程度,兩條曲線的幾何形狀越相似,則表明關聯系數越大,就表示信息重復率變得越高,可實施灰色聚類;反之,關聯系數越小。而對于粗糙集理論而言,屬于處理模糊的一種數學手段,基于分類能力固定的條件下,利用約簡的手段對初始信息集導出信息決策屬性集。灰色系統理論和粗糙集理論有一定的相通和互補,在數據處理方面,灰色系統主要通過灰色聚類使信息由少到多,粗糙集則通過約簡信息決策集使數據量由多到少。互補性體現在灰色系統理論對現實數據和現實規律的把握,是對粗糙集的信息動態分類、動態約簡的補充,基于粗糙集的屬性約簡。因此,兩種理論經融合發展得到了大量應用。
3.2.2綠色產品評價指標約簡理論模型建立
1)首先,將指標分為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為參與約簡對其標準化處理。定量指標的處理:約束性和必要性定量指標參與聚類分析計算,但不可約簡刪除;可選性定量指標可約簡刪除。定性指標的處理:直接保留約束性和必要性定性指標,不參與約簡。對于不分級的可選性定性指標,不對指標進行量化,不參與約簡。若指標本身分級,采用專家打分或等級劃分的方法,將定性轉化為定量指標,參與約簡。對初始指標集數據標準化,將指標分為正向和負向指標。正指標值顯示越高,就表示綠色度變得越好。2) 其次,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構建樣本間灰色關聯矩陣作為標準化指標,反映樣本間信息的可重復性,按照最大化灰色關聯矩陣系數的原則進行樣本間聚類,然后進行動態樣本使用聚類獲得。聚類結果。灰色相關性提供了關于近似集合索引減少的信息,因為它受樣本大小和數據分布的影響較小[5]。3)最后,以灰色動態聚類結果對初始指標集進行粗糙集約簡。以初始指標集聚類結果為基準,各子集聚類結果與其比較,若聚類所得到的結果相同,表明可刪去該指標(即刪除重復冗余的指標信息),剩余指標與約束性與必要性定性指標并集,得到不可約指標集。
3.3沖突指標的消解
同一類產品可能出現一個綠色指標改善而另一個或幾個綠色指標惡劣的現象,即指標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系,從而產生綠色指標間的沖突,一個指標變好導致另一個指標惡化。指標沖突是由于指標值設置不合理,需要通過設置相關原則來消除指標間的沖突。
結束語:
當前,需求消費旺、生態環境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的衣、食、住、用等重點領域消費產品存在綠色產品概念不清、標準不統一、社會認知和采信程度低、認證標識繁多等問題,大大增加了消費者購買難度和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建立基于灰色系統和粗糙集理論的灰色動態聚類與粗糙集方法,利用此法構建綠色產品評價指標體系,對開展產品綠色認證是可行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楊亞軍,陳秀真,馬進.基于對稱多項式的智能家居設備安全認證方案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21,38(01):215-217.
[2]申永波,劉思蓉.智能家居產品安全評價指標及認證關鍵技術研究[J].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2019,38(03):1-3+8.
[3]蔡沁男,蔡倫紅.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海南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1,(18):217-221+223.
[4]孟瑞珂,李小青,高峰,呂悠揚,王宏濤,田曉飛.綠色產品認證實施效果評價技術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8(19):28-32+37.
[5]黎艷,盧燕青,張榮,郭茂文.基于eUICC的智能家居認證方案[J].電信科學,2018,34(04):129-135.
251050078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