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瀾



摘要:針對我國的河道水環境修復問題,可以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優化河道環境,改善河道水環境。
關鍵詞:河道水環境;河道水資源;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
引言
相關的治理人員可以結合更加高效的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有效的對水環境進行凈化、修復,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1.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的應用原則
1.1生態性應用原則
在實際應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時,需要遵守生態性應用原則。這個原則的本質就是要結合河道自身的生態調節能力來進行修復治理,根據河道自身發展規律進行相應治理,從而保障河道生態的健康發展,保障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1.2可持續性應用原則
在實際進行這種修復技術的應用時,需要遵守可持續性原則。這個原則的本質就是要對各種修復方案實際的經濟性以及時效性等進行分析,保障方案的可持續性,從而對河道水環境進行長期、可實行的治理修復工作。
1.3景觀和諧性應用原則
在實際進行這種修復技術的應用時,需要堅持景觀和諧性原則,也就是需要從景觀的美觀性上進行考慮,在開展相應的治理修復工作的同時保證景觀優美。這樣能夠實現美觀性以及治理的相互統一,能夠提高治理工作整體的效益。
1.4多方位治理原則
多方位治理原則是實際進行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時最重要的一個原則,該原則是要從實際的河道水環境情況思考,結合多方位的因素以及技術,從而加強治理的整體效益。多方位因素包括治理工作長期、近期的利益,多方位的技術包括了對內外污染源控制、水體自凈系統、人工模擬系統的構建等。
2.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之中的應用方案
2.1外源污染控制
在河道水環境中,最主要的外源污染就是雨水帶來的污染。暴雨過后,大量雨水會攜帶路面污染物流入河道,因此治理人員需要對雨水這個外污染源進行一定的調控。治理中結合雨水原位自動膜濾設備,可以有效對雨水進行過濾。雨水原位自動膜濾設備能夠進行超低壓過濾,具備一體化的膜過濾系統。該設備利用進水口收集雨水,再通過過濾芯來進行低壓過濾,將污染物質過濾分解,再將過濾之后的水排出,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
2.2內源污染的調控
內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流入河道中后,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很多帶有污染物質的底泥,這種底泥就是十分常見的內源污染。在這種底泥之中,含有較多的重金屬污染物質,氮磷含量也較高。若是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底泥中的污染物質就會重新釋放,給河道整體的水環境帶來污染。針對內源污染治理,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以機械清淤技術為主,清除河流底部淤積的底泥,從源頭控制內源污染。生物方法主要為利用生物酶,通過其代謝作用消耗水體中氮磷等營養鹽。該方法對于氨氮去除效率能夠達到95.0%以上,對于水環境中的COD去除率能夠達89.0%以上。在應用時,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應用這兩種技術,對于一些大面積的底泥,需要結合生物酶底泥修復技術,激活微生物的活性,進行有效的污染物降解。而對于一些比較堅固的底泥污染物,那就需要結合機械清淤技術,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理。
2.3水體自凈系統
這種方法主要就是結合水體自身的生態系統,對污染物質進行有效的治理。利用河道水環境中的動物以及植物,構建生態鏈,吸收有害物質,從而實現相應的治理凈化作用。在治理過程中,可以在河道中放入一些海螺、河蚌等,吸收各種腐蝕物以及污染物,達到凈化效果。還可以種植一些植物如睡蓮、紅菱等,利用植物根部吸收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從而實現水體凈化目的,構建水體自凈系統。另外,植物不僅可以吸收氮磷等物質,還可以增加水體中溶解氧含量。
2.4河道曝氣凈化系統
河道曝氣凈化系統是一種常用的人工模擬生態系統,這種系統主要是進行人工曝氣,從而模擬出相應的生態處理方式,優化河道的水質。河道曝氣凈化系統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大氣復氧,第二種是人工曝氣復氧,第三種就是水生物在實際的光合作用下產生的氧氣。其中,人工曝氣常采用微孔曝氣機、射流曝氣機和旋流曝氣機等。對于微孔曝氣機而言,其氧利用率可以達到30%以上;對于射流曝氣機而言,其氧利用率大約為15%-21%;對于旋流曝氣器而言,其氧利用率可達18%-25%。結合這種系統,能夠提高河道溶解氧含量,增加水體中微生物多樣性,從而改善河道自凈能力。
2.5生態草修復技術
生態草修復技術也是一種人工模擬技術,其主要就是利用生物膜載體技術,進行實際的生物膜模擬,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在實際技術應用之中,可以利用仿生學生態草來進行治理,還可以利用細繩狀生態填料,從而進一步去優化菌群承載力。應用中還需要結合各種新型材料有效調控菌群,實現水體凈化作用。
2.6技術對比
針對以上五種技術,其優缺點對比如表所示:
小結
綜上所述,在實際進行河道水環境治理時,可以結合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對實際的河道水環境進行有效治理。結合多種治理技術,從多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提高河道水質,加強河道水環境的生態性。
參考文獻
[1]常娜.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8):19-20.
[2]劉建國.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04):79-80.
[3]朱國棟.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01):20-21.
212350078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