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要:我國國民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建筑工程層數和高度也在不斷的增加,這對樁基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樁基質量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安全,樁基檢測的質量將直接決定建設項目的安全和質量。質量檢測信息化監管系統在樁基檢測各重要過程、關鍵環節進行信息化監管,從而基本確保了樁基檢測重要數據可追溯性、檢測過程基本重現,盡可能避免檢測單位弄虛作假等問題的發生,為行政主管部門對檢測機構的管理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和手段。
關鍵詞:監管系統;樁基;檢測
0 引言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術基礎。隨著中國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房地產事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國已然進入建筑大國行列。近幾年來,南京市江北新區正處在城市建設的新階段,建筑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對工程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參與南京市江北新區政府監督檢查、調研和行業內交流發現,因樁基檢測周期較長,檢測機構易規避監管等諸多問題,單純從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難以追溯檢測全過程。需要政府監督部門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樁基檢測全過程進行監管,將原來的事后管理變為全過程信息化監管,使得樁基檢測數據得到基本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樁基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信息化監管系統在樁基檢測中的應用進行了論述。
1 樁基檢測存在的問題
1.1 檢測機構內部管理混亂
因競爭激烈的市場使得有些檢測機構領導重效益、輕管理。主要表現在:①一些檢測機構負責人和檢測人員缺乏質量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對待工作只是應付,沒有經過認真檢測就直接出具檢測報告或雖按正常的檢測步驟進行檢測,但因缺乏專業的檢測技能,導致數據偏差較大。有些檢測人員雖發現了問題,但未及時處理,導致檢測數據不準確;②一些檢測機構崗位管理混亂,人員上存在持證人員變動大、檢測人員不到位、無證人員開展現場檢測等問題。因缺乏專業的檢測知識,或現場檢測人員不熟悉檢測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相關參數指標,檢測人員只能從事簡單的檢測,遇到難題時無法獨立判斷并給出相應對策,很難給客戶科學、準確的指導;③儀器設備管理不到位,存在個別檢測機構為節約成本,只采購一些小廠家相對較便宜的設備,但這些設備檢測精度或技術參數達不到要求,導致檢測結果誤差較大。還有些機構不按規定把儀器設備定期送檢,無法確保檢測設備是否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1.2 檢測市場行為不規范
由于樁基工程為隱蔽工程,加上樁基檢測技術的特殊性,易規避監管,導致目前樁基工程檢測行為普遍不規范,主要體現以下方面:①現場施工記錄不全或造假。很多委托單位為施工單位,由于管理混亂,提供的樁基施工信息和現場記錄信息缺失,或現場記錄為造假數據,致使檢測報告因信息量不充分或信息錯誤,導致檢測結果無法溯源;②編制虛假檢測報告。有些檢測機構因人手不足或是偷工減料,不按委托數量進行檢測甚至未進行檢測,編造或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檢測報告;③暗箱操作。個別檢測人員被施工單位買通,在現場檢測時與現場施工人員、監理人員暗箱操作,將檢測的不合格樁更換為合格樁重新進行檢測,出具檢測報告,使其檢測結果合格率達到檢測規范允許范圍內,或不檢測直接出具合格的檢測報告;④模擬加載。靜載檢測時,為確保檢測數據一次性合格,檢測人員在檢測實施前先模擬加載、確保合格后再行檢測,或對影響檢測結果的設備參數進行篡改,影響數據的真實性;⑤不及時上報不合格報告。有些檢測機構檢測發現不合格樁時即不按要求及時進行不合格上報,也不及時出具檢測報告,而是等待觀望監督抽檢,根據監督抽檢是否發現不合格樁再決定是否進行不合格上報,出具不合格或虛假合格報告;⑥節約成本。有些檢測機構為節約成本,在靜載試驗中弄虛作假,通過調整系數用小量程千斤頂冒充大量程千斤頂,或變換樁號在同一根樁上進行多次重復檢測(檢查發現江蘇某市盡管采用了自動上傳和現場照片,但所有機構在靜載試驗中集體弄虛作假,每個工程都重復檢測1根樁代替多根樁);⑦反復測同一根樁。有些檢測機構在低應變檢測中少測或不測,或僅變換樁號在同一根樁上反復采樣,或在水泥地上采樣,或現場檢測時不輸入真實樁號,或在室內分析時偽造檢測信號,或通過對缺陷樁信號進行不當的技術處理,消除缺陷反射或顯示樁短的樁底反射,出具虛假檢測報告;⑧通長檢測數據造假。在聲波透射法檢測中,幾乎所有普檢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中受檢樁100%都為通長檢測數據,且無不合格樁存在,而在監督抽檢時發現,因聲測管堵塞、變形、不通長配置或嚴重傾斜等不具備檢測條件的情形多有發生,和普檢的高通長檢測率和合格率有很大出入,近兩年采用聲波透射法監督抽檢的通長檢測率僅有64.4%,見下表1:為近兩年采用聲波透射法監督抽檢統計通長檢測率。
2 信息化監管系統在樁基檢測中的應用
樁基檢測信息化監管系統不僅可以確保檢測數據的真實性、檢測數量滿足檢測要求、避免受檢樁號發生改變,還可以加強檢測機構的監管。對樁基檢測機構承接南京市江北新區范圍內項目實行信息化監管,并對現場檢測設備,裝置及檢測人員實行動態管理,最大化降低工程隱患,確保工程質量有著重大意義。
2.1 加強檢測機構的管理
對樁基工程檢測機構的基本信息進行確認。檢測機構進場前應上傳本機構的相關信息,包括:檢測機構資質證書及附件、計量認證證書及附件,確保相關證書在有效期內且在資質范圍內從業;檢測人員崗位證書、本人照片等信息,便于現場督查時驗證;所涉及樁基檢測的設備信息、檢定證書及有效期限,防止使用過期設備或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的設備;同時對檢測設備進行GPS定位,防止虛假數據的傳送;測樁數量及樁號,防止隨意更改檢測數量及樁號。檢測機構在正式檢測開始前還應上傳檢測方案至監管平臺。
2.2 各樁基檢測項目的監管
2.2.1 樁基靜載檢測
檢測時除自動采集原始數據并實時上傳外,還應對檢測設備進行有效定位,靜載試驗檢測設備的關鍵參數應進行鎖定,一經更改將自動報警。起表前上傳以下檢測照片:①設備進場照片;②堆載平臺照片;③吊裝好每2-3層照片;④吊裝完雙側面照片;⑤吊裝完整體正面照片;⑥架設好的基準梁照片;⑦檢測儀器設備及檢測人員驗證等現場照片。平臺在上傳照片時將自動進行GPS定位,并對GPS定位與項目地址進行比對。
2.2.2 低應變法檢測
檢測實施前上傳開始檢測時間和工程定位,并在檢測過程中實時上傳每根受檢樁的實測信號,確保檢測的有效性,后期無法對檢測相關信息進行修改。
2.2.3 超聲波法檢測
檢測實施前上傳開始檢測時間和工程定位,并在檢測過程中實時上傳每根受檢樁的實測波列,確保檢測的有效性,后期無法對檢測相關信息進行修改。
3 加強監管平臺和現場巡查、核查的聯動
通過實施現場檢測告知和檢測數據實時上傳,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搞好對樁基檢測的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使監管不流于監管平臺形式,將監管落到實處,還可在充分掌握樁基檢測現場實施信息的情況下,監管部門依據信息化監管平臺信息,合理制定現場監管方向,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高效地開展現場巡查、核查,對重點樁基工程、不誠信的檢驗檢測機構、檢測人員的檢測過程和行為進行有力監督,督促其規范和誠信開展檢測。
4 總結
信息化監管手段為政府監管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來源和抓手,不僅可以監督和規范樁基檢測行為,還可大大提高政府監管的針對性和監管效率,確保現場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信息化監管手段的實施,必將推動在江北新區范圍內開展樁基檢測工作的檢驗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規范和誠信檢測,約束其不規范和不誠信檢測行為,必將為江北新區樁基工程和整個建設工程提供有力的質量和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秀英.檢測機構信息化技術應用研究[J].工程質量,2015,33(3):24-27.
[2] 沈鍵.樁基檢測信息化監管的淺述[J].工程技術,2016,001(000):171.
[3] 邢永建.論建筑工程質量檢測的經驗與探索[J].決策探索,2017(12Z):2.
30775005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