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思
摘要:創意和創新已成為當代社會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已進入快速增長期,產業領域、文化領域對其集聚區的研究很多,但針對園區公共空間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藝術型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其中活動最為藝術,場所最為個性,社會效益最為突出的一類。
關鍵詞:文創產業園 ;公共空間設計;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創意產業園成為城市工業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好方式。公共空間作為大眾生活所需物質依托之場所,在現代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僅局限于建筑及空間本身,而是延展至心理、精神、環境及歷史社會等多個維度,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建筑空間功能的擴展,需要一種動態、更迭的設計模式,既可滿足城市公共空間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能超出其固有的功能限制,實現范式轉化,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適應性。
一、藝術型文創園的特點
1、文化、創意氛圍濃厚。藝術型文創園起源于藝術家們對群聚以及烏托邦的渴望,在與產業結合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成熟。由于園區匯聚著大量藝術家和文化從業者,以藝術品的創作、展示和交易為內容,園區本身也多由工業遺產改造而來,文化、創意氛圍濃厚。藝術家們將創作融入建筑及周邊環境,工業廠房,管道縱橫,磚墻斑駁,另類的當代藝術作品與過時的生產機械等歷史遺跡相映成趣,藝術小店彰顯特色,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2、藝術資源優于產業發展。藝術型文創園是以特色文化資源或藝術家群體為依托的,與娛樂型、消費型文創園的發展模式不同,部分藝術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建筑特色、工業文化、藝術家等。藝術是一種自為的存在,并不肆意接受外力的干擾,因此不適于過度的市場開發,而是需要能夠驅使人們停留,并進行超出直接功能之外活動的建造環境,鼓勵文化藝術群體在此生存下來。
二、公共空間的特征和功能
公共空間是大眾社會生活的發生器和舞臺,公共空間的形象和性質會直接影響人群的心理感受和社會行為。作為以人為主體的促進社會活動發生的公共場所,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其他的城市空間互相影響和支配,使之得以貫通和整合,加強了城市各空間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城市公共空間承載了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歷史和文化等諸多信息,積淀著世代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們體驗城市和閱讀城市的首選場所,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源泉。
三、藝術型文創園公共空間設計策略
1、規劃多義性的公共空間。創意的產生離不開人與人的思維交流、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及人與網絡的信息交流,這些交流可以隨時產生和中止,不受時空的限制。多義性公共空間具有功能的多元和功能轉化的靈活,能夠滿足不同活動的要求,可以提升人氣和活力,實現創意的互動。在具體設計手法上,可以增加不同空間活動時的視線聯系,提高到達公共空間的便利程度,適度擴大公共空間的規模尺度,為不同時段的使用提供物理條件,為容納多種活動設計可變的分隔界面等。
2、城市空間資源的結構優化。基于多數園區內同類企業過度集中,競爭激烈,園區與園區之間存在同質化現象。由于城市內部缺乏良好的協調機制,受利益驅動影響,園區雖然數量增加,但是主導產業不突出,缺乏特色,園區創意孵化及開發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公共資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率較低。 結構優化可以從各轄區創意產業的自身優勢、比重和類別出發,避免因“大而全”的發展方式造成資源的多次浪費。對城市公共空間資源的改造和布局上,可結合文化基礎和產業基礎,采用局部修復和添改建設等措施來改善整個空間的生態環境,也可以通過配置和添設公共設施等方式來提高產業空間集聚度、增強園區辨識性,提升公共空間的場所品質。
3、公共空間文化氛圍的營造。城市空間的文化意義體現在:作為一種結構化的存在,城市空間既是物質空間,同時也是行動空間和社會空間,既是人類行為實現的場所和人類行為保持連續的路徑,又是對現有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進行維持、強化或重構的社會實踐的區域。城市文化價值的探究不僅是傳統定義所包含的文學、藝術、美術等,還包括城市成長的過程、人文環境、城市的傳統風貌,以及市民的文化生活等。公共空間文化氛圍的營造超出了以往三維的功能、造型的物理過程而建立在更為廣義的綜合環境行為模式之上,人文、環境文脈交織而成的模式語言成為設計更為豐實的語義。新型的場所形態注入整體空間環境以及文化內涵,由此而引出的公共空間氛圍則可具備明顯的文脈特征和時代個性。
4、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自身建設
(1)功能組成和布局。園區組成主要有辦公研發區、教育培訓區、創意展覽區、休閑娛樂區、產業區、居住區等。由于園區的大小和專業特點,園區的功能區塊的組成應有主次之分,形成系統。其次園區的服務對象不同,園區內各功能區的布置方式也會相應變化,有的需要外向布局、有的則需要內向布局,這也是園區間的差異化構成所在。
(2)道路交通系統。園區內的出行活動以使用人群步行為主,各個企業之間互助共生,也對園區建立方便、友好的道路交通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3)公共空間。公共空間是園區內企業、人才重要的交流場所。公共空間的營造除滿足創意群體所需的休閑休憩的需求之外,還應具有展示、交流、集會等功能,滿足不同階層、不同活動的多元需求,形成多元化的園區公共空間體系。
(4)建筑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需要尺度多樣的建筑空間,以滿足不同的創意需求。大尺度的開敞空間,可完成產品的展示交流及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創意群體的個性要求可以通過內部空間水平與垂直的分割來實現。
(5)綠化景觀系統。基于現狀場地特征開展綠化景觀營造,以保留與利用為價值取向,體現園區的包容性。在注重原有特征的同時,可通過加入地域特征明顯的元素強化園區特點,同時滿足創意階層的個性化需要。
(6)配套設施。創意園區對配套設施有著廣泛地需求,其中,創意展示與交流、休閑娛樂設施以及創意孵化等設施的需求特征最為明顯。
四、藝之卉時尚創意產業園設計實踐
藝之卉時尚(女裝)科技城位于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井龍村地段,北側為密排的多層廠房(5~13層),西南側為農田,西、南向有群山,景觀條件優越。園區主要為時尚服裝工業廠房,同時含有宿舍、辦公、配套用房等內容,總用地面積3778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50831平方米。
建筑群由五棟高層及其裙房組成,根據基地長條形態,以北高南低的方式橫向展開布置,充分利用南向景觀條件。后三排(北側)塔樓約100米高,為“山”形高層廠房,前排60-80米高,設有博物館、影院、展示區等,在東南部及西南部留出兩塊集中的用地,用作園區的兩塊大面積的景觀花園。
裙房四層高,南向設計了水平展開的平臺,平臺間以室外樓梯、坡道互聯,與地面花園相通,形成連續的立體活動平臺系統,將一至四層的樓層空間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大面積的屋頂花園,供休閑、交流;其周邊為小尺度的聚落式體量,形成“花園街道”,創造園區的一處特色場所。建筑柱網采用8.4米/12.6米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形成較為靈活的大空間,適應多種不同生產工藝和展示要求。
設計體現總體的規劃設計概念,即“藝術性、時尚感的形象與氛圍”,營造“立體花園”的空間系統,使建筑成為總體的一部分,同時也注重各建筑獨立形態的完整。
五、結語
當前,藝術型文創園已經變成城市文化生態的主動脈,同時也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值得更多的專家學者對其進行關注以及研究,其公共空間相關的設計是展現園區的藝術氣質以及創意氣氛的關鍵之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僅要與整體空間環境、既有建筑以及自然文脈和諧共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也應成為一個既可滿足公共日常使用需求、又能承載文化建筑職責的“多功能”主角。公共空間亦不再作為單一物質使用的對象,而是支持人與人之間的風景,因其對藝術文化場所與創作想象之間的經營而獲得意義。
參考文獻:
[1] 方海清.在歷史中重構:工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理論與實踐[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2] 項仲平,邵清風.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藝術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9,12.
[3] 陳鈺.從空間到時間——現象學視野下的建筑嬗變[J].世界建筑,2020(11):016.
378250190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