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區擁有產業、區位、技術優勢,憑借特殊優惠政策和良好創新營商環境,將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不同要素資源匯集到園區,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創新鏈條,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高新區縣域經濟產業鏈
一、漢壽高新區基本情況
漢壽高新區前身為湖南漢壽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5月,是最早的省級經濟開發區之一。2008年,被確立為全省10個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重點工業園區和常德工業走廊組成部分。2013年4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湖南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4年,被確定為湖南省“飛地經濟”試點園區。2017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常德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重點拓展區。區內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備,項目承載能力明顯。
近年來,園區己形成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特色產業,正積極培育電子信息、健康食品加工、新材料等新型戰略性產業。目前,園區入駐工業企業135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102家,擁有中聯重科、康普藥業、太子化工、徠木電子、興昂鞋業等一批優勢骨干企業。2020年,園區被評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常德市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園區。中小企業服務平臺被國家工信部授予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稱號。
二、高新區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高新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高新區對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尤為重要'“十三五"期間,漢壽高新區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優化服務、組織對接等舉措,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以中聯為龍頭的百億裝備制造業,以康普、康爾佳為龍頭的百億醫藥化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推動產業升級飛躍。據悉,2020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同比增長10.8%;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41.1億元,同比增長13.1%;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50.6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工業稅收3.1億元,同比增幅達47.6%。隨著“355”工程的推進,園區發展來勢較好,為打造“宜業”強縣做岀突出貢獻。
2.高新區聚集創新要素加速技術轉化
一方面,高新區發揮磁石效應,強勢聚集人才、資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相互融合,會使得高新區的科技創新創業空前繁榮,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成為園區發展的強勁動力。通過引入985、211等知名院校研究生人才,搭建各種創新平臺,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滿足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的各類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依托園區內中聯重科、“兩康"、徠木電子等龍頭企業,引進上中下游產業鏈條中小企業,形成聚集效應,精準強鏈補鏈延鏈,完善園區內企業配套服務。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通過借助良好的區位優勢,有機會享受技術外溢帶來的實惠,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3.高新區對產業發展具有孵化作用
高新區以創業孵化為平臺,加快建設科技創業核心區。按照“提質、擴容、增效”的總體思路,建設大載體、構筑大網絡、培育大企業、營造大氛圍,鞏固創業孵化工作在全縣的龍頭地位。通過積極拓展孵化空間,加快建設孵化載體,為實現“十四五”孵化器拓展目標開好局、起好步。鼓勵孵化器內符合畢業條件的創業企業到縣域內發展。加強與縣城其他街道、鄉鎮的合作,向周邊區域輸出先進孵化管理模式,帶動全縣范圍內的中小微企業成功孵化,為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三、發揮髙新區優勢,建設環湖強縣的措施與建議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行動。近年來,漢壽縣產業發展態勢喜人,成績有目共睹。但實事求是地講,漢壽的主導產業還不大不強,裝備制造產業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依然在40%以上,產業發展主要靠單核引領,其它產業的支撐帶動能力不強。漢壽產業朝著多點多極支撐的新格局奮進,已是箭在弦上。
1.突出發展規劃區位優勢,明確主攻方向
其一,科學分析與區域周邊發展的關聯性,避免盲目重復建設,要明確主攻方向。產業多點多極支撐格局,不等于一哄而上“撿到碗里都是菜”。一個地方適合什么產業,不僅要看當地資源稟賦,也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科學研判。選擇真正適合園區長遠發展并能成為支柱產業的行業,從而輻射帶動周邊產業聯動發展。其二,發展規劃制定要注意兼顧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平衡,在園區土地資源供給緊缺的前提下,要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有預判能力,辯證地看待熱門產業和冷門產業的關系,有意識地培育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業態,引領顛覆性創新和變革,開啟下一輪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機會窗口”。其三,要結合園區發展實際,全力培育機械裝備、生物醫藥、電子智能三大支柱產業。我們要瞄準主攻方向,圍繞三大支柱產業精準分析、精準招商、精準施策、精準服務,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換新舊動能,打造產業新的增長極,推動產業格局從機械制造“單引擎”向“多引擎”轉變。
2.提升產業協作配套,做強產業鏈條
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承載著數百家上下游企業。一方面,以引進培育行業核心企業為引領,加強產業集群龍頭企業與中小配套企業的協作聯系。鼓勵本地相關企業積極承接產業配套,通過不斷提高配套協作能力,推動本地企業在生產管理、技術工藝等方面上臺階,同時提升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每個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我們要圍繞這些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去動腦筋想辦法,打好延鏈、補鏈、強鏈的“組合拳”:全力提升招商引資實效,引進實用型產業人才,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健全產業平臺建設,力促行政審批提速,激活民間投資,改革園區管理體制……變獨木為森林,變“盆景”為風景,加快形成各條產業鏈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3.重點培育支柱產業,擦亮產業品牌。
產業品牌能提振產業“精氣神”,能匯聚大企業、大品牌、大項目,能形成大園區、大基地、全鏈條的產業集群。當前,漢壽高新區己擁有了“中聯重科”“兩康”等頗具聲名的產業品牌,但與香港金融產業、深圳人工智能產業等聞名的產業品牌相比,產業品牌的吸附能力、集聚能力仍有不小差距。我們要全力以赴培育全縣“名片產業”,打造一批全省有影響的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和核心品牌,加快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優質的產業品牌形成巨大的產業吸附力,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
4.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優化營商環境
辦事方便是讓來辦事的企業和個人感受到“只要符合規定,辦事不用求人”,是衡量營商環境最直觀的標準。打造辦事方便的營商環境,需要以思想解放為突破口,在工作中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一是明確權力下放的目的,提高權力下放的質量。切實完善園區多部門“靠前服務”體質機制,以提高企業和百姓辦事效率為指標,科學評估權力下放工作,進而解決權力從下放到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明確政府管理的初衷,加大市場監管力度。要確保市場監管工作到位而不缺位。對企業產品的質量加強監管,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對企業誠信加強監管,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對新興行業加強監管,防范化解相關風險。三是明確政府服務的邊界,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企業的發展有其內在邏輯,政府應充分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和企業發展邏輯,無需干預,不能“包辦酒席”,做好“店小二”的服務角色,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幫助其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楊敏(1986—)女,中共漢壽縣委黨校(漢壽縣行政學院)講師,學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
354950190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