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旭
摘要:工業化與城市化使國內的大氣環境產生了一系列污染問題,主要原因來自不合規的工業廢氣和尾氣排放、立法的不完善以及經營者、消費者的保護意識淡薄。雖然在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的普遍呼吁下,大氣治理產業已經得到了不小的進步,但仍存在技術水平薄弱、產業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從實際問題角度出發,提出相對解決方案,以期對大氣治理產業發展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大氣治理;大氣治理產業發展問題;對策
1、前言
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還是人和企業的外部不經濟行為,對應的,大氣治理產業存在機制不健全、民眾維護意識不高的情況。如要從根源上改善國內的大氣環境,需要縱深化、科學化發展大氣治理產業,將基礎打穩固,讓民眾和企業自發維護,形成完整的保護-治理鏈條。
2、大氣治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這幾年,由于空氣質量嚴重下滑,社會上對大氣治理產業的關注度也相應地提升了。大氣治理產業發展的核心管制對象是治理高工業廢氣排放的企業,目前,對這些企業的約束能力還不強,加之大氣治理產業自身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
2.1行業規范性待加強
目前,城市空氣污染防治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市場監管不力,導致空氣污染防治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由于許多公司只追求短期的利潤發展目標,一些資質不足的非標準的公司以低價投標,然后分包出去。對于研發成本高、服務質量優質的公司來說,它們在競標中就喪失了相應優勢。此外,在實際招標過程中,地方政府和政府代理機構對央企和地方國企企業有一定的偏好。[1]
其外,大氣治理產業還存在著專業集群化程度低的問題,國家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將咨詢機構等中介機構與真正參與生產的企業進行深度聯結,從未導致大氣治理產業服務產品不能真正幫助到企業,也會導致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不夠,整個產業的運行效率不高。
2.2外部不經濟的存在
大氣治理產業的高效發展運行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例如,大氣治理產業的一大環節——脫硫中,燃煤機組的脫硫設備根據煤的種類不同會有不同的脫硫轉化。因此,催化劑的選擇也會影響脫硫效率。部分企業安裝固定脫硫設備,按脫硫價格或國家脫硫補貼的其他補貼政策給予補貼。然而,這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在脫硫后期減少煤炭的使用,這大大降低了設備的利用率,目光短淺的行為將大大降低減排效率,政策標準的不完善和環境污染也會帶來資源的浪費,脫硫設備脫硫材料甚至電力資源都沒有達到百分利用率。
2.3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核心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支撐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弱。雖然較行業發展之初,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現階段主要是被動滿足國家或地方的排放控制要求,但一旦之后國家發布了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或者大氣治理產業個別高精企業取得了較大突破,大部分企業就會顯示出技術實力缺乏、核心創新力不足的劣勢。市場需求的艱難考驗也影響了技術進步。近年來,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我國頒布了各種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并很快投入實施。在關注風險之后,很多企業形成了自主研發的意識,但與國外相比,環保領域技術水平普遍較弱,一大部分高精技術還依賴于發達國家的幫助,甚至需要再用一部分成本進行技術引進。[2]
3、基于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研究
3.1提高研發投入支出占比,激發企業內生創新動力
大氣治理產業之所以發展進程緩慢,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之外,還因為缺乏企業缺乏創新性。相關企業應考慮設置相關研發機制,提高研發投入占比,穩定自身的長期競爭力。例如,考慮從研發費用中抽出一部分,投入校企聯動中,有時企業內的人員容易局限于本公司或當地地區的常規治理環節進行產業研發,而引進相關大學的專業碩博科研站點參與科技開發,學生接受了國內外更先進的學術理論后,可以反哺企業,與企業內的研發中心或創新中心進行合作,獲得突破性的創新性結論,促進產業發展。這不僅能使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提升,也存在著深遠的社會效應。政府和企業還應攜手共商產學研用,設立重點試點、重點標桿性企業等制度,推廣先進范例,推動“先進帶后進”,加強對落后產業地區的科研幫扶。
3.2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及對企業補貼制度
當下,應當建立完善的行業準入標準,提升大氣治理行業內企業的準入門檻,不能使一些資質實際不足的企業盲目地純靠低價就可以競標成功,也不能使需治理當地的國有企業只憑借當地的資源關系就獲取治理項目。其中,可以規范進入行業的企業最低實繳注冊資本、企業擁有相對應的資質、專利等技術門檻、以及需要配備合理人數的技術人員等,防止產業內的資源錯配。[3]
其次,國家應當加快嚴格規范行業內法律法規的制定,目前施行的現行法律條文其中很多內容并不適用于今天的環境,需要根據大氣治理行業的現狀進行調整,仍有待進一步完善;也應加強大氣環境監管加強機制,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手段,使得環境監測機構只是擺設,沒有實際作用,很多地區因為資金有限,往往弱化環保部門的作用,缺乏日常監督管理污染源;部分地區對機動車污染和揚塵污染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在實際管理和監督中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落地。[4]
最后,財政收入應當向大氣治理產業這類準經營類的企業進行適當的偏斜,當地政府應當在考慮環境污染治理預算時,額外關注大氣治理產業的分配。財政收入可有意向地向一些取得明顯成果的治理企業撥付補貼,以促進外部經濟的產生,使得企業的創新成本低于其獲得的經濟利潤,這樣才能使得各企業有持續不斷進行創新的動力。
3.3推進大氣產業發展集群,以規模效益促進發展
推進產業集群治理空氣污染,按照循環經濟園區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實踐,在政府的試點、普及和逐漸完善的政策支持下,成立多個重點區域大氣治理產業集聚園區,不斷加深供應鏈的專業程度,集合產業的優勢。以促進技術、專利、人才的互聯互通為目的,不斷優化產業鏈分布情況,逐步提升專業合作水平,推動產業鏈生產企業內的聯盟伙伴關系。在選擇產業集群安置地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到布局地的氣候條件和主導風向等因素,對這些客觀因素進行綜合評定,制定合理的產業集群規劃。例如,產業集群選擇的位置應位于城市下風向處,使空氣流通路徑更加環保以免做大氣治理的無用功。
4、結語
大氣治理行業雖然還存在很多顯著問題,但是在現在政府全力構建綠色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社會的意識也在不斷覺醒,財政及國家科研的支持力度會不斷提高,行業標準也會逐漸規范。這就需要大氣治理產業中的企業發揮創新精神,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不要只滿足于迎合已有的行業標準,而是香更高科技的方向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廣闊, 韓穎. 霧霾影響下大氣治理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2021(2015-3):73-78.
[2]楊宏偉. 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對策研究[J]. ?2020.
[3]孔小禹. 關于大氣污染問題的環境檢測及對策研究[J]. 北方環境, 2019, 031(008):22-23.
[4]葉丹. 產業發展背景下大氣污染治理的對策[J]. 環境與發展, 2019, 31(10):2.
352350058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