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型建材的不斷涌現,現代建筑對于這種微小級別的地震應該是有足夠的防范和安全保障,而且隨著新建材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會越來越強。縱觀歷史,地震給人類造成了無數次的傷害,而人類亦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建筑的抗震技術。針對此,本文重點分析高層建筑抗震技術,并依據結構設計提出合理的抗震設計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概念;概念設計
目前在針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進行設計時,應從地基、材料、加固等工序進行,并重點解決面積不符、結構類型、抗震設施錯誤等設計問題,其設計各單位應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并繼續加強技術保障,落實專業技術力量,在加快調查進度的同時保證調查質量,堅持進度質量雙把控,堅決防止整體返工的情況發生。
1、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意義概述
1.1高層建筑結構地震波的輸入方式分析
首先,在高層建筑結構中產生的地震波主要有三種輸入形式,其一是質量加速度施加法,通過達朗貝爾原理將地震作用轉化為施加在質點上慣性力;其二是底部位移法,在結構底部直接輸入位移地震波,模擬地面震動反應,計算結構響應;其三是底部加速度法,將地震加速度從結構模型底部輸入。其次,在利用軟件進行檢測時,一般來說在高層建筑加速度產生位移后,可分為質量加速度施加法(在結構質量上施加加速度荷載);底部位移法(以地面位移方式施加與結構底部)。如,在軟件中其底部位移法的原理都是底部位移施加,不論是底部加速度還是底部位移法,在軟件分析完畢后應基于達朗貝爾原理表明,結構分別承受了地面加速度和外力運動,其計算方程相同。也可理解為,高層建筑由于地面加速度產生的結構相對位移(或變形)u(t) 將與地基不動并承受外力作用產生的結構位移 u(t) 相同。因此結構分別承受兩種激勵(地面加速度和外力)的運動方程相同,該力等于質量與地面加速度的乘積,方向與加速度方向相反。也就是說,高層建筑產生地震波底部位移法,是因為支座移動引起的結構反應,或支座移動加速度導致的慣性力引起的結構反應,以此為解決這一現象應針對高層建筑結構進行加固設計。
1.2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意義分析
在高層建筑施工中,其抗震設計非常重要,在基于概念設計為基本原理時應以整體布局提升結構設計性能。首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明確認識到結構設計對安全等級的關聯,在確定結構的安全等級時,應重點針對高層建筑結構構件承載力進行計算,并依據結構系數,針對安全等級為一級的構建進行區分,其結構承載力不應小于1.1,進而以科學合理的結構構建設計,達到減震效果,提升高層建筑物安全性能。其次,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基于新建建筑使用功能,在確保滿足安全、適用、耐久、經濟和施工可行的要求下,按照有關設計標準的規定,對建筑結構進行總體布置、技術經濟分析、計算、構造和制圖工作,并尋求優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到現行的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或超過設計使用年限的建筑,需重新核查抗震措施、驗算抗震能力,對建筑的整體抗震性能進行鑒定,以此以科學合理的檢測辦法確保發揮抗震設計效能。
2、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方式
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其空間設計是指高層建筑物結構的平面與立面,并依據三維空間進行豎向設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了快速發展,在建筑物樓層愈來愈高的情況下,為確保土地占有面積減少,對于高層建筑空間設計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物層數較低穩定性越強,抗震能力也越強;反之建筑物層數越高,抗震能力越差。因此,應在結構設計中,融合建筑物空間形態進行空間設計,進而確保以合理的空間設計提高高層建筑物整體抗震性能。
3、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概念設計的主要內容
3.1以地基為基礎,減少地震輸入能力
在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中,應以地基為基礎,在科學合理選擇適合的地基時應做好加固處理,進而減少高層建筑地震輸入能力。首先,高層建筑土層分為巖土、砂土、粉土以及黏性土、人工土等;地基分為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在此人工地基需要進行二次加固,常用的加固層有砂墊層、灰土回填再奪實等。其次,在合理選擇地基后,應考慮到基礎底面面積壓力應小于地基承載力,并確保地基無滑動危險,進而以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地基內土層采取合理的加固技術,并以表面奪實、土樁擠密等辦法改善其工程性質,確保地基達到高層建筑物抗震能力對于地基設計的要求。最后,在進行地基加固時,必須要根據地基條件和周邊情況選擇適當的施工方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是在地下建造加固樁以增加周邊地基密度。
3.2科學布置高層建筑平面與立面,確保結構互相協調
首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其建筑物平面設計是指較為重要的環境。在進行高層建筑平面設計時,設計人員應以建筑材料堅固性為考慮基礎,并將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設計中,進而在不影響高層建筑物內部美觀效應時,提升建筑物整體抗震性能。其次,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保障平面與立面建筑子結構的規范性,并依據抗震概念設計發揮其子結構的互相協調性,應避免偏心率出現過大的現象。在針對一些結構平面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應注意為避免高層建筑出現扭曲現象,應當降低高層建筑物的重心,并使高層建筑物整體受力點可以貼近于地面,進而避免地震時產生的鞭梢效應。最后,在以低重心設計原理進行設計時,應當設置好防震縫,并依據建筑結構中表現的不規則、不均勻的子結構進行劃分,在以獨立單元確保建筑物抗震效能時,發揮建筑物平面、豎面的美觀性。
3.3做好抗震加固,提升高層建筑整體抗震性能
首先,在高層建筑抗震加固設計中,可從兩方面入手,其一是提高結構承載力,其二是提高結構變形能力增強結構抗震性能,在選擇加固辦法時,會導致相同方法在承載力加固與抗震加固中表現不同,例如對混凝土墻粘貼碳纖維布,對承載力加固基本起不到效果,但能通過提高墻體的延性來提高抗震性能。其次,在分析以上兩種辦法加固效能時,應從高層建筑結構加固的角度來看,如用于承載力加固的各種加固方法,均可用于抗震加固中,且在加固流程上基本相似。無論是對結構承載力加固還是抗震加固,其原結構的鑒定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應按規范要求嚴格進行。與此同時,在高層建筑實際抗震結構加固中,承載力加固與抗震加固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最后,對于施工工藝的選取,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選定合適方法,同時選擇專業的施工隊伍進行加固處理,對于高層建筑結構加固,加固施工團隊的水平都直接影響著加固的效果,因此需要選擇專業的加固公司,這樣可以保證加固工程的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分析了高層建筑物地震輸入方式后,為提升高層建筑抗震能力,應從科學合理的建筑布局開始,并以地基選取、材料使用等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在依據概念設計把控高層建筑整體抗震性能時,設計單位應確??拐鹪O計的科學性、穩定性以及有效性,進而在完工后確保發揮抵抗高等級地震效果,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鵬,薛會嶺.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8).60-61.
[2] 王威,王永輝.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裝飾裝修天地.2016,(11).169-169.
[3] 楊惠晴,周新雨.淺談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576.
[4] 王永昌.抗震概念設計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7).737.
[5] 耿長春.淺究建筑結構設計中如何運用抗震概念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3).1230.
248950052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