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杰 邢永軍
摘要:本文中探討了現存關于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關系的理論觀點,并分析了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角度下的生態規劃和城鄉規劃的融合路徑,旨在為生態文明導向下的城鄉規劃生態化提供幫助與參考。
關鍵詞:城鄉規劃;城鄉建設;生態化規劃;生態化建設;
一、我國現存關于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的理論觀點探討
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了城鄉規劃與生態化建設的重要性。城鄉規劃生態化與城鄉建設生態化,不僅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水平的關鍵,同時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城鎮化過程中,部分地區沒有將城鄉規劃與生態化規劃進行融合,導致城鄉建設依舊按照傳統的方式發展,出現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破壞以及資源浪費等問題,不能有效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如何推進我國城鄉規劃建設向生態化發展并建立對應的管理體系,是保障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
目前,我國已經有許多關于城鄉規劃和生態規劃關系的理論,這些理論中包含著較大的分歧并且僅在各自領域內發展,針對我國的城市生態化建設產生的作用并不理想。研究人員認為城市規劃生態化這一理論應當結合我國的城市生態規劃的發展進行分析,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1],中國城市生態規劃存在與上下位規劃關系尚未理順、片面強調目標導向、規劃編制與實施尚有脫節、技術規范統一性未臻完善等問題。
想要推動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融合發展,在規劃編制和管理過程中,從業人員需要對目前的城鄉建設產生的生態環境以及各類城市問題形成深刻反思,將城市生態學與城市環境學等多個方面納入到城鄉規劃的分析中,并指出傳統城市規劃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傳統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建立對應的生態化發展策略,使城鄉規劃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
二、從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角度分析生態規劃與城鄉規劃的有效融合
對于現代的城鄉規劃來說,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涉及到各類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規劃研究人員進行統籌協調。相關工作人員所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城鄉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規劃編制管理過程中通過生態化的理念與方法將利益沖突合理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城鄉規劃的順利開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城市所提供的生態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城市的服務功能也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作出進一步的調整。在城市建設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城市應當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態服務,其中不僅包含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還包擴實現支持人們健康生活的內涵。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建設應當從人居環境做起,人居環境的建設質量將直接決定最終的規劃效果。研究人員在分析過程中認為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規劃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人居物質環境的生態化建設,例如進行綠化率、污染率或者公共空間面積等指標控制,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規劃的建設過程中賦予城市更多的生態化生活方式,例如《廣州市城市體檢工作技術指南(2020版)》[2]中提出對城市山水風貌的保護、城市景觀美感、騎行環境等滿意度評分,旨在通過人居環境提升來引導人們享受城鄉生態服務。
同時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生態基礎設施也勢必將與傳統城市基礎設施一樣成為保障城市安全的底線配套設施,保障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是生態系統服務。其內涵除了包括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還更廣泛地包含城鄉環境中農田、濕地、河流、湖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地等生態系統。研究表明[3],在過去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未充分融合生態規劃的城市規劃建設行為,導致了目前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普遍存在生態綠地面積減少和分布極不均勻、城市水分失衡和內澇、城市熱島與干島效應、灰霾效應與噪聲污染等問題。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不僅僅是生態領域的研究內容,規劃建設工作人員需要制定全局性的謀劃與戰略,例如做好城市發展的規模預測,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功能評估研究,定性定量地確定生態基礎設施規模以及生態安全底線。對這類內容進行綜合有效的分析,以保障城鄉規劃能夠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所依托的自然環境和風俗文化有所不同,城市的發展戰略也有所差異,所以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的融合,需要具備地方性和代言性,最終所獲得的規劃成果也不僅僅是理想型的,而是各方利益向通過規劃進行妥協的最終結果。
城市生態化規劃與生態化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具備良好的關懷性,規劃建設需要社會中各個單位、各個群體充分參與、有效配合,提高對公共利益的重視,加大對弱勢群體權益的考慮。不能為了繪制美好藍圖而剝奪弱勢群體的生活環境。在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城鄉規劃作為公共產品,往往成為了政府展示空間績效的 “政策工具”,經濟屬性被最大化而正義性缺失。城市空間被作為純粹商品出售從而抹殺空間的社會公益性、重物質形態建設輕社會空間再造、重視“國際化范式”而忽視地方社會獨特性和文化多樣性、趨同性的城市空間形象消解了市民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4]。所以進行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過程中,尤其在生態化規劃上,更應體現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5],引導各個群體充分了解城市規劃建設內容,響應正義訴求,建立公平導向,以保障城鄉規劃真正做到生態化可持續,做到以人為本。
三、城鄉規劃生態化與生態規劃、城鄉規劃融合發展的啟示
對于現代城鄉規劃來說,生態意識進一步覺醒,面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新的利益主體加入,城鄉規劃的目標與體系都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的功能性建設也應當加以調整。城市不僅具備基礎的生活、生產和防御等功能,更需要充分滿足生態服務需求與可持續發展。而城鄉生態化建設也勢必將與傳統城鄉基礎建設一樣成為城鄉規劃建設領域的關鍵內容。
現代城鄉規劃理論從產生到現在,一直注重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對于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融合,充分發揮各個社會群體、利益主體的作用,引導更加生態化、可持續的物質空間與生活方式,城鄉規劃將擁有更多元的內涵。城鄉規劃生態化這一規劃理念必然是具有代言性和倡導性的。
總結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問題、環境問題以及社會問題受到了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并且隨著城鄉建設的步伐的不斷加快,推進城鄉規劃與生態規劃的有機融合,推動生態化規劃與生態化建設迫在眉睫。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理論基礎上將科學的生態化管理體系,與現代的城鄉規劃技術相融合,通過這種方式使我國未來的城鄉生態化發展獲得基礎的理論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理論研究人員與城市建設人員都需要在這一背景下具備更強烈的生態意識與人文關懷,將科學技術合理應用于規劃中,通過這種方式保障城市建設與規劃,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彭姍妮,慈海.現代中國城市生態規劃演進及展望[J].國際城市規劃,2019(4):37-48.
[2] 廣州市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廣州市城市體檢工作技術指南(2020版)[Z].2020.
[3] 李鋒,王如松,趙丹.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現狀、問題與展望[J].生態學報,2014,34(1):190-200.
[4] 張京祥,胡毅.基于社會空間正義的轉型期中國城市更新批判[J].規劃師,2012,28(12).
[5]黃瓴, 許劍峰. 城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價值基礎和角色建構研究[J]. 規劃師, 2013, 29(9):11-16.
[6]杜衛斌,陳明月,杜勇. 生態環境保護下城市規劃生態化設計研究[J]. 城市住宅,2021,28(11):149-150.
[7]劉平珍.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思考[J]. 廣西城鎮建設,2021,(08):41-43.
180450118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