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翔

摘要: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不僅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還影響資本市場的公平以及穩健發展,經濟影響、社會影響惡劣。本文針對紫光谷漢財務造假,從貪婪因子、機會因子、需要因子、暴露因子四個方面進行財務造假動因分析,并提出防范財務造假的建議。
關鍵詞:財務造假、GONE理論、上市公司
一、紫光古漢財務造假案例回顧
紫光古漢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于1956年,1996年上市成為湖南第一家藥業上市公司,2009因涉嫌財務造假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歷經三年多在2013年披露紫光古漢2005年-2008年4年的利潤總額僅一成真實,連續4年財務造假虛增利潤5163.83萬元,無中生有了88%的利潤。發布公告后,紫光古漢被處以50萬罰款,公司相關高管被刑拘或罰款。
二、基于GONE理論的紫金古漢財務造假動因分析
GONE理論由Greed貪婪、Opportunity機會、Need需要、Exposure暴露四個因素組成的分析財務造假動因的理論,這四個理論處于平等的、互相形成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因貪婪的心理而不顧道德底線,又面對著巨大利益的需要恰巧又有實現的機會,同時造假暴露的可能性比較低,即使暴露了成本也不大,那么就有財務造假的重大風險。那么下文就從這四因子方面來分析紫光古漢財務造假的動機。
1.貪婪因子
根據深滬交易所規定,上市公司財務狀況連續三年虧損,或不滿三年但虧損巨大且在規定時間內無法扭虧為盈,則可能面臨著被“ST”,即說明該上市企業財務狀況異常,可能存在退市風險。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有關紫光古漢的處罰書顯示,該企業在2005年實際利潤虧損3321萬元,2006年實際利潤繼續虧損212萬元,由于連續兩年虧損較大金額,如果2007年繼續呈虧損狀態,那么紫光古漢即將面臨著退市的風險。資本市場是企業融資的最快途徑,面臨“被ST”對于紫光古漢的高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益損失,再加之公司連續的虧損也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公司實際實力的薄弱與匱乏,高管對于“被ST”后,是否會失去投資者的信任,股票日跌幅是否可以控制在5%完全失去信心,故而選擇通過虛增利潤來避免面對退市,損害高管經濟利益的風險,其實也是為了短期的現時利益,違背實際情況,透支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的貪婪行為。
2.機會因子
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內控環境差通常是財務造假的根源因素。根據紫光古漢2009年3月發布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來看,其具備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合理運作,科學決策,公司決策任務層層分解和落實,相互監督相關管理以實現公司穩健發展。但實際上,根據證監會發布的處罰書來看,劉箭作為公司的總裁,可以不用通過董事會決策,直接與其他公司主觀簽訂協議,這樣看來實際上紫金古漢董事會的監督決策權是名存實亡的,再加上劉箭在公司“一家言”的現象在2005年-2008年長達4年間都進行了隱瞞,審計時也未見披露,由此看來,這樣的內控制度混亂失效在公司內部似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形成了嚴重的內部控制缺陷,為紫金古漢徐凱發票與賬外交易的財務造假手段提供了便利的機會。
3.需要因子
需要因子通常分析公司財務造假的直接動因。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紫光古漢在2001年至2004年的四年中,虧損巨大,即使該年度不再虧損但盈利的凈利潤完全無法與六千多萬的巨額虧損相提并論,在這樣的情況下,緊接著的2005年虧損3321萬,2006年虧損212萬元,如果因財務狀況異常“被ST”,那么公司是否有“摘掉帽子”的潛力值得懷疑。
4.暴露因子
暴露因子通常分析企業財務造假后是否會被暴露,以及暴露后所付出的代價。如果一家公司財務造假暴露的可能性很低,即使暴露了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財務造假獲得的利益大大高于財務造假被揭示后將會付出的成本,那么財務造假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首先,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單位實際上就是服務客戶的關系,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供大于求,事務所為了搶占業務,很有可能壓低價格以獲得低價優勢,但是十分矛盾的是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業務量,但需要控制更低的成本,很有可能會導致審計程序的不完整,審計質量低下;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堅持獨立性,但在自身利益與客戶關系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是否有足夠的職業道德,是否能夠堅守自身職業道德底線。正如紫光古漢2005年以前是“天職孜信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在2005年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但根據企業信息公示變更信息顯示,該事務所在2005年因涉嫌違規行為更名為“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此之后由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為紫光古漢出具的都是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這樣的變化很顯然是利益相關的操作,甚至可以說會計師事務所違反了杜立新,甚至為紫光古漢財務造假“保駕護航”。
三、對策與建議
1.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缺陷
首先需要優化企業管理結構,為實行內控創造良好的環境。董事會、監事會行使各自的職能,合理配置股權,防止出現“一股獨大”、“一言堂”的現象。在建立健全企業內控制度,完善內控缺陷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內部控制的實施有效性,防止監督審核機制形同虛設,流于形式。管理層也要培養一定的風險識別、管理意識。
2.完善法律法規、社會監督體系
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財務造假事件的頻發,一方面是對于投資者利益的損害,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更是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長久發展,這就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首先必須規范證券市場,在此基礎上必須提高財務造假的成本,不僅要進行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更應該列入刑事處分,讓企業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四、結束語
本文以紫光古漢財務造假案為研究對象,分析財務造假案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并借助GONE理論探究財務造假的原因,分析財務造假的后果,最后從健全內部防范制度和加大外部監管力度兩個角度提出建議,以對上市公司起到警醒作用,敲響財務造假行為的警鐘,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海川、張心靈、范文娟: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2013(23).
[2]王碩: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思考———基于萬福生科案的研究[J].中國商貿,2013(10).
31835005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