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花
摘要:作為歷史悠久的人類活動,漁業的存在是我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歷代在漁業方面都記載了一定的管理技術與手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很多內容仍然值得人們進行借鑒。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核廢水以及工業垃圾的出現,嚴重危害著生態水資源的安全性,對于漁業的發展也會帶來較為不利的影響,再加上過度捕撈,使得海洋生態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問題。正因如此,本文就如何實現漁業生態化養殖進行較為詳細的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漁業行業;生態化管理;養殖技術
漁業的發展與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措施,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漁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作為農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漁業不但關系到工作人員的個人利益,更是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進行日常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生態破壞的情況,便要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選用現代化的生態養殖體系,利用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滿足漁業的發展需求。
一、生態養殖概念與意義
在節能環保的理念作用下,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有關生態養殖方面的內容已然成為當前社會所要遵循的重要生產模式。作為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生態養殖本身能夠有效提高有限空間的無限性,通過對不同生物群體的養成來完成食物鏈的構建,以此來確保該空間內所存在的生態環境能夠維持在平衡的狀態,將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支出,避免對周邊環境產生較為不利污染。在開展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對水質內容進行檢測與改善,并選用無公害、無污染的飼料進行使用,確保合格養殖模式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并生產出能夠滿足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需求的產品,以此來確保國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二、漁業生態養殖模式
(一)魚鴨生態養殖模式
魚鴨生態養殖模式是以生物混養為主,在魚塘的外側飼養鴨類,將養魚與養鴨進行有效結合,以此來實現可循環目的,其優點如下所示:
(1)通過飼養鴨類,能夠幫助魚類獲取大量的氧氣,究其原因,是鴨類在日常活動時,會浮在水面上撥動腳爪或者是翅膀,行動所產生的動力會使得水面發生漣漪與波動,空氣也會因此出現在水中,進而使得魚塘中所具備的溶氧量大幅度提升,魚類所能夠呼吸的空氣質量也隨之得到有效保障[1]。
(2)在對魚類進行飼養時,會進行相應的投餌,加上魚類與鴨類日常的排泄產物,會沉淀在魚塘底部,逐漸構成有機物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鴨類會通過水面的攪動來完成生理行為,池底的有機物沉淀也會在這一背景下出現分解的情況,進而滿足魚類的營養需求,使得魚類所能夠攝入的營養內容較為豐富。
(3)通過開展魚鴨生態養殖模式,能夠有效降低寄生蟲以及病害的影響。由于鴨類本身是以雜食性為主,進而當魚類或者是水蜈蚣死亡時,鴨類都會將其及時吃掉,這樣不但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傳播速度,同時還能夠避免魚類出現群體性死亡的情況。同時,當鴨子在活動時,其體表所附著的寄生蟲以及皮屑也會落入水中,成為魚類的食物。
(二)魚、蝦、蟹混養生態養殖模式
有關魚、蝦、蟹混養生態養殖模式,相較于傳統的養殖方式,既能夠對池塘內部的空間結構開展有效地利用,同時還能夠降低成本支出,確保人員自身的經濟利益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由于這三種生物本身都是滿足水產需求,且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生物聯系,通過開展混養模式,不但能夠避免病蟲害影響,同時還能夠為人員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2]。不過,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河蟹本身會出現逃跑的情況,相關人員需要做好防逃墻的設立,并對其進行監督管理,避免發生河蟹丟失的情況。通過合理的混養生態養殖模式應用,能夠極大程度上提高海產品的生產效率,并降低風險因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魚類的淡水養殖模式
(1)通常情況下,在開展淡水養殖的過程中,需要選用水域面積較小的區域,飼養相應的水產品以及植物,在進行魚類選擇時,要將經濟性提到第一等級,以此為主要養殖對象,其后再進行其他產品的選擇。在蝦類方面,則可以選用海南大蝦來進行養殖,蟹類則是以河蟹為主,這種螃蟹本身的存活率高,能夠在短時間為人員帶來經濟效益。在開展淡水養殖的過程中,人員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水域面積的確定,最小的是池塘養殖模式,最大的則是工業化養殖模式,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差距較為明顯,所要投入的成本支出也存在差異性[3]。
(2)在開展池塘養魚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往往需要選擇滿足靜水狀態的區域開展相關工作,整個空間面積較小,并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作為我國常見的一種養魚模式,這種手段由于面積相對嬌小,因而很容易對水質內容進行控制,在進行養殖技術的開展時也能夠獲得明確的反饋,不過,池塘養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3)湖泊養魚相較于池塘養魚,其整體面積相對較大,通常是在進出口位置進行攔截,避免發生魚類丟失的情況,在進行飼養的過程中,一般是以天然餌料為主,通過人工投餌來進行營養內容的補充。不過,這種重視方法很容易外界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人員經濟效益發展受到阻礙。
(4)在開展工業化養魚的工程中,整個范圍內容較為巨大,并是以機械自動化技術為主,通過人工手段來進行環境質量控制,并實時調整水質情況,確保水池環境能夠滿足魚類的生長需求,便于繁衍與養殖,由于整個養殖工程都需要人工控制與自動化管理,所要投入的成本也相對較高。
由此可見,作為當前我國生態化養殖來看,由于工作模式層面上的限制,很多人員都會面臨魚類養殖缺乏穩定性的情況,加上資本上的投入過高,使得漁業養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想要實現漁業生態建設的有效開展,還要進行技術上的優化與升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面積的選擇,以此來確保水產品的收入情況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結論
綜上所述,漁業作為農業行業的重要內容,與國民生活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就目前來看,我國在開展漁業生態化養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為了確保養殖行業能夠可持續發展,則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技術上的優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徐軍.漁業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0(2):2.
[2]張永申.水庫生態漁業養殖技術探索與實踐[J].汽車世界,2020(14):1.
[3]趙東.保護淡水漁業資源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淺談[J].2020.
32325019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