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騰達
摘要:《電子商務法》41至45條規定了電子商務交易中侵權知識產權的責任規則,除41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保護知識產權義務外,42至45條還規定了電子商務交易中知識產權侵權責任規則。
一、電子商務領域保護知識產權一般性原則
《電子商務法》第41條規定了在電子商務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原則,即:“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加強與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作,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從形式上講,這一規定是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保護知識產權的要求,但從廣泛意義上講,它要求在整個電子商務交易領域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所以是一項一般性規定。
1、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原則。保護知識產權是當代社會基本要求,因知識產權客體是人智慧結晶,代表當代科學、社會文明、技術發展水平,能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科技進步。因此,在任何領域,都必須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知識產權的保護具有更重要價值。其原因是:
1)當代科技的發展使侵權人更易侵犯知識產權,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知識產權的繁榮,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但科技發展也使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更加方便、簡單,非法使用他人知識產權將獲得利益的現實性,更加“鼓勵”行為人借助新科技侵害他人知識產權。
2)互聯網等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侵害知識產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在當代所有科技中,互聯網等網絡技術的發展無疑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同時也為侵害知識產權人的權利帶來了極大便利。
3)互聯網等網絡的廣泛覆蓋使侵害知識產權的后果更嚴重。互聯網等網絡互聯互通,覆蓋全世界,所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等網絡侵害知識產權,對覆蓋全球的侵權后果有很大影響。比如在網絡上播映盜版電影和電視劇完全省去了對現實銷售渠道的限制,世界任何角落都可看到盜版作品,所以通過網絡侵害知識產權會對權利人造成嚴重損害,給侵權人帶來更多利益。
4)電子商務領域融合了當代科技,能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優質便捷服務,還能為侵害知識產權提供便利條件。侵權人進行侵權是利用互聯網等網絡科技發展的新型交易平臺及方式,這使侵權人侵權更加方便,電子商務平臺上交易的準入門檻低,任何人都能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交易,因此,假冒偽劣商品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猖獗,已成為侵害知識產權的重災區。
因此,《電子商務法》第41條才規定了在電子商務交易領域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
2、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電子商務法》41條未具體規定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但一般性規定了保護知識產權。可理解為,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的所有知識產權都必須受到保護。
電子商務交易法律關系中受保護的知識產權,依照《民法總則》123條規定確定,127條規定的以數據為權利客體的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的專有權也應納入保護范圍。
根據《民法總則》123條規定,作品是著作權客體,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是專利權客體,商標是商標專用權客體,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局設計、植物新品種是知識產權保護客體。原生數據是指不依賴于現有數據的數據,如用戶發表的評論數據、用戶使用服務的日志數據等。衍生數據是指原始數據經記錄和存儲后,經算法加工、計算和聚合形成的系統化、可讀取和有使用價值的數據。數據專有權是以該衍生數據為客體的知識產權類型,也受《電子商務法》保護。
3、電子商務交易領域保護知識產權方法。《電子商務法》41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保護知識產權主要規定三方面。
1)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是電子商務平臺交易規則內容之一,也是《電子商務法》規定的交易規則內容之一。在電子商務交易關系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是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提供者,也是電子商務平臺交易管理者,有權根據法律規定制定交易規則,限制電子商務經營者及消費者參與平臺交易,維護平臺內交易秩序。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是平臺經營者為履行其法律義務而制定實施的規則,是將法律規范應用于平臺環境,使之具體化、細致化,包括界定平臺經營者保護知識產權義務、知識產權治理措施條件和程序、違規后果及相關爭議解決方法等。
《電子商務法》32-36條分別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有權制定交易規則權利、交易規則應予以公示、修改交易規則應征求意見、不得利用交易規則對平臺經營者施加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條件,以及根據交易規則公示違規者處罰義務等。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時,應遵守這些法律要求,不得違反。
2)加強與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作。在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知識產權權利人通常不是電子商務經營者,大多是電子商務交易法律關系之外的知識產權權利主體,是受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保護的權利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加強與知識產權權利人合作,即平臺內經營者中知識產權權利人和平臺關系外的知識產權權利人應加強合作,進行綜合保護,平臺內經營者知識產權權利人應通過交易規則加強聯系,平臺外知識產權權利人可簽訂知識產權合作協議,通過協議加強合作;未簽訂知識產權合作協議的其他知識產權權利人應一視同仁,平臺中一旦存在侵害知識產權行為,應提供平等保護。
二、電子商務平臺保護知識產權的“紅旗”原則
《電子商務法》45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應知道平臺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應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與服務等措施;未采取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這是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的“紅旗”原則,與《侵權責任法》36條規定的“紅旗”原則基本相同,但增加了“知道”一語法律界定。
“紅旗”原則含義是,當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平臺經營者在其平臺經營中侵害了知識產權權利人權利時,應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如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與服務等,以免為侵害知識產權的實施提供平臺支持。若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平臺經營者存在侵權行為而未采取上述必要措施,則是為幫助侵害知識產權行為人,需與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在這些規則中,《侵權責任法》36條規定明確,但有一點不夠明確,即“知道”應作何理解。
一般來說,應知與明知相對應,應知與明知都包含在知道含義中。這是立法機關在解釋《侵權責任法》36條采取的立場。然而,我國的民事立法中并未使用“知道”概念。《民法通則》規定,訴訟期起算的條文中規定“知道或應知道”權利受到侵害,“知道”是明知,不包括明知及應知。因此,“知道”原本應是“明知”,不包括“明知”及“應知”。雖然這個解釋較準確,但立法機關工作人員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卻不同,仍認為“知道”包括“已知”與“應知”。《電子商務法》45條規定了“紅旗”原則,使用“知道或應知道”表述,恢復了“知道”的原始定義,其中只包括“明知”,不包括“應知”,是正確做法。同時,《侵權責任法》36條將“知道”解釋為包括“明知”及“應知”,是是擴大解釋《民法典分則各編(草案一審稿)》972條已糾正了這一問題,這是立法進步的體現。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被認定為知道或應知道平臺運經營者實施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構成與平臺經營者在連帶責任基礎上的共同侵權。平臺經營者在平臺上實施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平臺經營者知道或應知道而不立即采取必要措施的,即知道或應知道實施的侵權行為繼續為其提供幫助的行為,符合《侵權責任法》第9條規定,應對侵權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和侵權人,即平臺經營者應承擔連帶責任,并應遵守《侵權責任法》13、14規定的規則。
參考文獻:
[1]楊立新.電子商務交易領域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規則[J].現代法學,2019(02).
[2]楊冰冰. 電子商務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4(06).
357850058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