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惟群
對西方文學極其推崇的同時,對中國文學極其鄙夷,這,幾乎已成當下不少作家聯手造就的一大“時尚”。不少有點成績或自認有點成績的作家,開口必自稱從來只看西方小說、不看中國小說。如此語言策略,除了抬高自己,為自己打造鶴立雞群的形象,還意在撇清自己與中國小說的關系——這里說的“中國小說”,指的是當下中國小說。
多少有點納悶:這樣的自我抬高法真起作用?真能割裂自己與中國小說的黏連?
崇尚西方小說,只看西方小說,卻一個勁地書寫自己看不起的中國小說,這實在有些滑稽。
這樣的話,如果只一個人說,還能讓人以為這或許真是難得一遇的高人,出污泥而不染??商嗳诉@么說,問題就來了,即使辨識力不夠的人,恐怕也不得不起一點疑心:當下中國小說都是誰寫的?不是你們嗎?你們個個如此高傲,如此看不起人,可自己,不也處在被高傲地看不起的行列?一百人中的每一個,個個看不起其他九十九個,你們異口同聲、齊心協力發出的鄙夷信號,到頭來,所針對的還不就是你們這一百人?
說你們只寫中國小說,指的不僅是你們只用中文寫作,寫過的文字只發在中文報刊上,更指的是,你們的理念、你們的思維、你們的感悟、認識,乃至語言文字的走向途徑,根本而言,其實完完全全是隸屬中國的。你們的大腦結構,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由你的同類發出的聲音、氣味,由他們組成的環境、傳承的文化,緊密纏繞、滲透而造就的。而且,你們寫作時,腦中出現的閱讀對象,就是百分之百讀中國文字的中國人。
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中國人有極大差異。西方人的最大特點,是思維自由與想象力奔放,是他們沒被束縛壓抑過的“童心”的無盡延伸。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每人都在寫屬于自己的風格獨特的文字。且不論優劣,他們確實創造出了能在自己的形式中舒適妥帖穿行的文字,其線路、用心、效果,他們自己很清楚。但是,即使是在西方出生的華人,如果生長所處的不是純西方環境,也很難深諳其道。
那么,那些只看西方小說的中國小說家們,真的看懂、看通了西方小說?
曾經一度,中國文壇似乎遍地都是“西方代理”,個個只看、只談、只寫“西方小說”,一副氣宇軒昂、睥睨天下的氣派。如今,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卻不見了,斷了后續。何以如此?我們知道,形式必須和內容統一,任何優秀作品,一定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交融。僅僅搬用西方小說的形式,卻“填”不進合適的內容,這樣的路,豈能行遠?還有一點,或許需要特別指出,他人的優點即使再閃光,即使看懂了,也不等于學到了;即使學到了,也不等于用得上。他人的不一定能成你的,這是硬道理,其中涉及的,不僅是他人的優點能否為你所用,能否與你的個人特性、具體作品的具體特性融匯一體,還涉及他人所達到的思想感情的高度、表現手段的難度,而對這些,你具備了駕馭能力嗎?
文學創作不僅需要感性,還需要理性,需要邏輯。非常需要。只不過,文學創作中的理性是“幕后導演”,文學作品中的邏輯是通過形象思維來體現的。太多的作家喜歡說文學不需要理性、不需要邏輯,真可謂護短有方,自欺欺人。文學作品如果缺少了隱藏在形象思維中的內在的嚴格邏輯,不管是人物細節,還是故事情節,都會缺少合理性,而讓人鄙夷。
中國人寫中國小說,西方人寫西方小說,本是天經地義。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之分是地域之分,小說本身不論地域之西東,只論作品之優劣。如果說,中國當下小說真的不理想,那么,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小說家們寫得不夠好。
中國小說似乎到了無法發展的地步——或按照有些人的說法,到了發展進程上的一個“拐點”。于是,自覺肩負重任的作家和創作陷入瓶頸的作家,各競新麗,都想突破,都想踏準“拐點”。一些被視為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厚厚實實、層層疊疊地出現了歷史、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識、信息,這些知識、信息,大多是聽來、抄來的,只能說是“資料”,是“死”的,沒有散發絲毫的“文學味”,而且是現躉現賣,充其量算是一次知識信息“秀”。還有些作家采用了“拼圖法”,一味地講故事,一個故事中套一百個互不相干的故事,還美其名曰“馬賽克效應”。
好高騖遠,疊床架屋,一派瀟灑,萬千風度,而內在的寫作水平卻越來越低?!叭∈沦F約”“制首、通尾”“去形取神,賦神以形”“辭以情發,情以人遷”……這些創作原則做到了嗎?還差多少?小說的“邏輯”(即人物、事件、語言中的“理”),掌握了嗎?疏通了嗎?再退一步,“起承轉合”“層次遞進”“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等,所有這些手法,運用了嗎?即使一些已被捧為“大家”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中,甚至連最起碼的遣詞造句這一關都沒過……
但不幸的是,他們成功了。
有“成功”就有跟風。怎么成功怎么寫,什么成功寫什么,如此一來,文學的初心不見了,曾經激起我們的熱情,讓我們迷醉的文學誘惑沒有了。太多作家的追求發生了偏離。
當然,“只看西方小說”這樣極端的態度唯有一點可取,即學習精神。但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如說是“三人行皆是我師”。對一個真正懂得學習的人而言,不管他人的優點還是缺點,不管中國小說還是外國小說,都能成為“我師”,都能成為審視自己的鏡子。從優秀作品中看出優秀,從拙劣作品中看出拙劣,是一種能力;從優秀作品中看出拙劣,從拙劣作品中看出優秀,則是更大的本事。
低下驕傲昂起的頭吧!看看中國當下小說,看看和你一樣看不起別人的作家們的作品??纯此鼈兒迷谀?,有沒有從西方小說中得益、得的什么益;若說它們不好,又差在哪,為什么你不喜歡,是不是因為它們沒把西方小說學好……
也許,盡管他們聲稱只看西方小說,其實根本沒看?
一個作家,看出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的缺點,確實不易;但看出其他作家的缺點,應該不難。畢竟,中國作家看中國作家,最看得懂、摸得準??纯茨切喩砣秉c的中國小說,狠狠地看,狠狠地鄙夷;如果是這樣,表明你對這些缺點深惡痛絕,你對它們“零容忍”。到了這一步,即使你不承認自己的作品中存有同樣的缺點,至少你羞于讓這樣的缺點出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學不到個別長處,卻能規避所有短處,這何嘗不是完美?既如此,又何愁創造不出完美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