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潤
2月1日這一天,緬甸發生的一幕幕既讓人霧里看花,也令人大跌眼鏡。清晨,緬甸軍方“扣押”被認為是民盟政府實際最高領導人的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等高層官員,軍隊出現在內比都、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的政府機構和街頭。軍方隨后宣布,為了重新處理包括大選重新計票等在內的緊急事宜,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國家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中午,有著軍方背景的緬甸副總統敏瑞就任代總統。這意味著未來一年緬甸軍方而非民選政府將領導國家。雖然一些國際媒體將突然發生的緬甸權力更迭事件稱之為“政變”,但緬甸軍方強調,這不是政變,而是依據憲法接管國家權力。
晚上,緬甸軍方發表電視聲明,宣布對緬甸現政府進行大規模改組,11個中央政府部門的部長被替換,19個中央政府部門的24名副部長被解除職務。緬甸軍方當天下午還表示,在國家緊急狀態結束后,緬甸將會重新舉行大選,國家權力也將移交給新當選的政黨。
緬甸軍方上次發動政變還是在1988年9月。當時的情況是緬甸民眾示威不止,國家失控,軍方于是接管政權,強力維護國家穩定。那么,此次緬甸并未發生大的全國性動蕩,軍方為何在緬甸開展政治轉型多年之后再度接管國家權力?
實際上,這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即緬甸轉型多年以來,在緬甸國家政治格局中,民盟同軍方的“微妙而脆弱的權力平衡格局”徹底破裂,軍方用強硬手段重新奪回失去多年的執政地位。
從20世紀初以來至今,緬甸軍人在民族獨立、獨立后的國家穩定與發展進程中長期發揮關鍵作用。緬甸近30年的這一輪政治轉型,也是由軍人主導推進的。但民盟政府五年前執政以后,軍方及其支持的之前的執政黨鞏發黨在政治上愈發處于弱勢地位。去年11月的大選中,民盟再度贏得聯邦議會過半數以上席位,并且席位總數較上屆大選還增加了。

昂山·素季(2020年8月20日)。圖/人民視覺
因此,本來是軍方主導的政治轉型進程,最后逐漸演變成為軍方及有軍方背景的政黨不僅失去執政地位,還在政治格局中長期處于弱勢,諸多政治經濟利益遭受沖擊。去年大選結果公布后,軍方及鞏發黨一直抗議選舉舞弊,但民盟、聯邦選舉委員會并未好好回應前者的訴求,開展實質性調查,而是準備依據大選結果在2月1日召開新的聯邦議會,民盟同軍方的矛盾持續激化。在軍方宣布接管國家權力后,新議會暫時無法召開,“新議員選舉總統、副總統”的后續程序無法進行,民盟自然也就不能組建新一屆政府。
過去幾年,盡管緬甸開展了聲勢浩大且號稱 “不可逆轉”的政治轉型進程,但最終還是未能避免重大轉折也是重大挫折的出現。如今,內外的重重壓力之下,軍方在未來一年的執政面臨諸多挑戰,不僅緬甸軍方如何主導新一輪的政治轉型進程充滿懸念,緬甸也再次面臨陷入劇烈社會動蕩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