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本次冬奧會在冰雪裝備方面也增加了“科技含量”,為運動員高質量訓練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就在不久前,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極端溫度低至零下40℃,許多堅持訓練的運動員的臉、手部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傷,情況緊急,急需支援。作為“科技冬奧”項目組的科研人員,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劉皓教授立刻組織項目組進行調研攻關,利用項目組技術優勢與相關企業合作,為冬奧會運動員快速生產出167副自加熱手套和450套自加熱頭罩。
通過選擇合適的保暖面料、加熱元件和鋰電池,設計好控溫模塊和手機app程序,就能讓衣服、手套、頭罩智能加熱,即使在冰天雪地中待上四五個小時,也不會感覺寒冷。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我國的運動員和志愿者們就會配備上這樣的保障服裝。
劉皓團隊2019年承擔了“科技冬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并將在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用高性能服裝關鍵技術研發項目中擔任冬季耐低溫保障服裝關鍵技術的主要研發工作。
“保障服裝分為積極保暖類和被動保暖類,我們項目組主要負責積極保暖類服裝的研發。”劉皓解釋,運動員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中,會影響運動機能,甚至造成凍傷。因此在嚴寒環境下保持人體熱濕舒適性對于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效果非常重要。
加熱服裝分為電加熱服裝、太陽能加熱服裝、化學能加熱服裝、相變材料加熱服裝和溫度自適應加熱服裝(智能加熱服裝)等。
課題組研發了硬幣大小的加熱控溫模塊、加熱織物和溫度控制app程序,這種智能加熱織物可以集成到服裝中,同時支持手動按鍵控制與app智能控制。通過app,運動員將可以隨意調節加熱服裝的溫度。
(摘自《科技日報》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