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憲宗元和二年,靈祐禪師來湖南寧鄉溈山開法,后公元847年,由當時擔任潭州觀察使、后任唐朝宰相的裴休主持,唐宣宗李忱御筆親書“密印禪寺”門額,建立了密印寺。
密印寺,是中國佛教南禪五大宗之一溈仰宗的起源地。禪宗有“一花五葉”之說,溈仰宗為五葉之首。密印寺的名字,則來源于佛教中的“密傳心印”一語。密印寺的開山祖師,是唐朝的靈祐禪師,靈祐禪師繼承于禪宗門下南岳懷讓一脈,他的弟子慧寂禪師則前往江西仰山傳法,后人就將他們合稱“溈仰宗”。所以,寺門上的門聯寫著:“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
唐宋時,密印寺可謂盛極一時,相傳,寺僧最多時曾達3000余人,寺內鑄有千僧鍋。
密印寺建寺一千多年來,曾幾次慘遭損壞,又幾次經歷修葺而如新。現在的密印寺占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內有山門、大殿(萬佛殿)、警策殿、選佛場、禪堂、祖堂等建筑。
在密印寺內,有一塊著名的“油鹽石”。關于它的來歷,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呢!
相傳,在密印寺建寺之初,寺廟的主建人裴休經常帶著家人來寺中小住。有一天,裴休的妻子陳夫人來到寺中短住,偶遇了一位老尼姑,因為陳夫人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于是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陳夫人邀請老尼姑去自己的房里,她們促膝談心,整整聊了一個晚上。
老尼姑見陳夫人面有愁容,唉聲嘆氣,就問她有什么煩心事。陳夫人說,密印寺尚未徹底完工,她憂心物資不夠,油鹽不夠眾人生活所需,會影響寺廟的建設進度。沒想到老尼姑讓她不要憂心,說自己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老尼姑帶著她去了寺廟之中的一塊大石旁,只見老尼姑站到石頭上,在石頭上畫了兩個圓圈,并且念了幾句咒語,石頭上突然就出現了碗大的兩個洞,油鹽從洞中滿溢而出。老尼姑對陳夫人說,這兩個洞中的油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專供密印寺僧眾所用,請她勿再掛心。
陳夫人正想向那位老尼姑道謝,轉身卻發現她竟然已經消失無蹤,才醒悟過來原來她就是菩薩的化身,前來保佑他們寺廟。這塊“油鹽石”也真的如同菩薩所說,油鹽不斷,但是后來寺中有位廚師偷偷盜取油鹽為己用,“油鹽石”的圓孔就閉合了,再也不生產油鹽了。
這塊神奇的“油鹽石”至今仍存與寺內,清代高僧古梅曾為它題詩一首:“住山風味自清嚴,橡粟孤標在昔瞻。木孔為羹鐵作餡,石頭誰信有油鹽。”
(摘自《帶著文化游名城——老長沙記憶》一書 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岳大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