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重提20世紀初的科玄論戰
世人都認為《黃帝內經》是一本中醫書,只有學中醫的人才會去讀,更有人認為《黃帝內經》是一本天書,有一個中文系的博士生就說過,“我什么類的書都看過,就是不敢看《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讓我望而怯步了”。
問題就來了,如果《黃帝內經》僅僅是一部專業醫書,又何必用“黃帝”來命名呢?中國歷史上以帝王名稱來命名的書又有幾本呢?除了《黃帝內經》,沒有第二本,只此一本。
一本書既然以帝王命名,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因為《黃帝內經》是一部東方文明智慧之書,蘊含世間根本之道,其中很多論述更是遠古的智慧,時間上遠甚于孔子、老子、佛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受到這些遠古智慧的影響,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
中國文化有個典故,說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是什么意思呢?以前古代科舉考試必學的十三經,只要拿出其中的一經《論語》,《論語》里面也只要拿出半部,就可以治理天下了,這就是“中國式的思考”。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整部不是更好嗎?
這是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思辨模式是不一樣的。西方人做一件事情,一定是要把事情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中國人做事有時卻是一半清楚,一半糊涂。這一半糊涂并不是搞不清楚而糊涂,而是留出一半的空間,讓我們自己去獨立思考,獨立發揮。因為中國人的思辨模式認為,我們個體對某一件事情的認知,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對事情的認知就變成了多種多樣,這種多樣化的認知,就形成了另一半事情的“糊涂”。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有個大哲學家、大文豪,叫胡適,曾經批中醫“毫無學理,不足為法。”他在28歲時罹患糖尿病,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診斷為糖尿病晚期,無藥可治,這等于是判了他的死刑。但后來經京城名中醫陸仲安先生施診,數月后卻癥狀全消而康愈了。胡適深感自身之病,西醫診療而不治,求中醫而治愈,故言道:西醫科學,明白,但是不治病;中醫不科學,糊涂,但是能治病。結論是: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糊里糊涂的活。
這就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么一個當時被中國公認的大文豪、哲學家,卻認為中醫不科學。
胡適是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國學者,當時正是學界“科玄論戰”之時,胡適是科學派,崇尚西醫,他是用西醫科學來理解中醫,而且持同樣觀點的人當時不在少數,此事后來還演變成“胡適糖尿病公案”而聞名中外。這就是我們所要深思的,他們的觀點,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或認知的不同?還是思考方式或思維層面的不同?
那什么是“中國式的思考”?中國文化有沒有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呢?我們又該如何科學地理解《黃帝內經》,也就是說如何明明白白地用科學解讀《黃帝內經》呢?
首先我們就來看看什么是“科學”?
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對各種定量規律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達爾文給科學也下過這樣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其次,科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就是所有的實驗可重復,不能重復的就是不科學。
當十五世紀西方有了伽利略、牛頓的力學,有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了量子力學,有了細胞學,就建立了西方科學。上世紀初的時候,西方科學進入中國,那個時候中國連“科學”這個詞都沒有,只能把科學稱為“賽先生(Science)”。那科學發展到現在,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用我們東方式的思考來認識科學,用《黃帝內經》的眼光來界定科學,那科學是什么呢?今天我就用《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我們“中國式的思考”來解讀科學。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內容是什么?是一幅圖,是用“天、地、人”三才構成的一幅圖。《黃帝內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素問·三部九候論》天、地、人三才。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上下“一以貫之”。
中國式的思考就是參悟這張圖表,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
從“天、地、人”三個層面發現問題,用“上、中、下”三個層面來分析問題,從“形、象、意”三個層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們用來分析問題的定位圖,也是中國式的、圖像式的思考系統。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要與天地相和。天是純陽無陰,地是純陰無陽,人是有陰有陽。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形成了“道、形、器”三個層面的立體圖,“意、象、形”形成了立體的三個層面的思考模式,那么“有無”呢?地是有形的,天是無形的,人的層面有陰有陽。無中可生有,有中可化無,有是看得到的形體,無是看不見的能量,人是身體和生命合成的。
“地”的層面是技術,“人”的層面是知識,“天”的層面是智慧。技術是物質層面的,而物質是屬“地”層面的;知識是能量系統,智慧是信息系統,屬“天”層面的。如果從時間定位來看,過去代表“地”,現在代表“人”,將來代表“天”,其他概念以此類推。
把這張“《黃帝內經》天、地、人格局圖”定好了以后,我們就可以用這張圖來解讀科學了。
用“天人合一”來看西方科學
由于西方科學是從研究物質發展起來的,故是從“地”的層面開始,也就是從物質層面開始。且西方科學是以物質為研究對象來分析世界,在哲學思考上就出現了唯物主義,找物質,從物質下手來分析、解決各種問題。即使許多的精神現象,也都是從物質下手來尋找原因。在研究物質的基礎上,發現了定理、原理、公理,于是在這些定理、原理、公理的基礎上,建立起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應用體系。
西方科學是一個知識體系,科學的建立是從分析其公理開始,再通過實驗實證總結出定理,運用定理分析與實證搞清原理,最后達到運用原理制造產品。所以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不斷地實證,不斷地總結,不斷地修正,又不斷地產生新的發現。也就是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也是一個從自我否定走向自我完善的過程。
從“天、地、人”三才的圖表里,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科學發展的幾個進程:
1.科學是從“地”的層面,從研究物質層面開始發展的。為了找到各種物質,建立了物理和化學體系,在分析世界的思維過程當中,始終用物質來理解世界,哪怕是人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要想盡辦法,發明各種儀器,利用各種手段,一定要找到物質。并且一旦找到新的物質,就定義為科學發現,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因為發現了各種粒子物質而獲獎。所以西方科學是以研究物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2.西方科學走向第二個層面,就超越物質了。當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學就開始研究無線電波、超聲波、阿爾法波、能量波等各種各樣的波,走向了西方科學發展的第二個層面,能量層面(人)。
3.隨著晶體管的發現,發明了電腦,現在科學正在走向第三個層面(天),就是信息系統。
所以西方科學是從物質層面開始,由“地”走向“天”的一個過程。
用“天人合一”來看東方玄學
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正好相反,一開始就是從信息和能量層面來探索和感悟世界,是從“天”走向“地”的一個過程。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理解,完全是從感應信息、感受能量來理解世界的,在這種理解的方式下得出的定義是:世界所有的物質,都是由陰陽兩股能量聚合而成,兩股能量的聚合濃縮顯現出來的象,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來顯現的。所有的萬物都是由五行能量所化生,“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五行可化萬物。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理解,早在2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系統完整地闡述出了東方能量學,然而西方人搞不懂,甚至我們自己的哲學家也搞不懂,
認為是“迷信”,可又不能否認它,所以賦予了一個名詞,叫“玄學”。
其實玄學與科學在分析、研究世界領域中所使用的方法,都屬于實證判斷的方法,只是由于東、西方對世界的理解和研究所走的路徑不同,呈現出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方科學關注的是物質,在找物質,研究物質,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細微粒子組成的。科學的基礎是實驗、實證、邏輯、推理、判斷、分析,全部是實證體系,就是說一個發現一定要可以反復驗證,在同等條件下結果要是一樣的,才是符合科學的。所以科學建立了一套實證的理論系統和實際的試驗系統構架,建立了一個科學體系,一個物理、化學基本粒子的物象體系。
而東方玄學關注的是能量,從大系統出發,從宏觀系統出發,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說上看天,下看地,中看人,是把天地、陰陽,用圖符體系來理解整個世界,完全是從天道上來驗證所有的一切是不是符合天道。所以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大宇宙的,天地萬物的萬象體系。
關注天與人、自然與人和諧的這種思想,在人類的農耕時代,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最高峰。工業文明是西方造就的,東方發展了手工業,沒有形成工業,因此近代中國在工業上落后了西方幾百年。但是在研究人類當前現實的困境時,思想家們發現西方科學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時候就想到了東方玄學。因為科學是通過實證建立了它的科學體系,可實證未必代表科學,佛學也是通過實證實修建立了它的系統,卻被稱為佛陀智慧,形成佛教。儒家學說同樣是以教條方式被認真執行了兩千多年,形成了中國的倫理學。玄學更是在大自然的實驗實證當中奠定了中國道家的理論基礎,形成道藏與道教。
那玄學到底研究的是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這就是我在這本書中要詳細解讀的。就從人來下手,從中醫來下手。
中醫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
我們已經知道東、西方文化的區別在哪里了,正是由于東、西方兩種世界觀的不同,導致了中、西醫對人體的理解不同,也就產生了對人體疾病不同的診療方式和治療手段,包括對病理的理解和看法也都不一樣。這也是胡適一直都沒有搞清楚中醫是什么的原因。
那中醫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呢?
中醫對治病的思考,是陰陽六經辯證,是立體圖像化的分析,是哲學辯證系統;
中醫的基礎理論體系是文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基礎上的能量氣血動態系統;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針灸、湯藥、開方、配伍體系,是實驗實證系統。
所以中醫是集哲學辯證、文化、實證為一體的學問。
譬如“人”,西醫認為,人是由細胞組成的,而《黃帝內經》講得很清楚,“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是由天地陰陽二股氣和合而成的,是能量氣聚而成的。再譬如西醫講“病從口入”,而中醫說“病由心造”。病從口入講的是“物質”這個層面,“病由心造”講的是“能量”這個層面。兩者看似體系、論點不同,實則是各自的文化影響了雙方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不同。這就是西方學者學習中醫碰到的最大障礙,他們不但要學會中醫的診療技術,還得要學會中國文化,接受中國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學會中醫,這就不是那么容易學的了。
中國文化是把能量轉化為圖符,并形成陰陽變化消長的圖符體系,再通過推演得出術數,形成術數系統,智慧地把宇宙的大系統轉化為我們能理解和運用的小系統。
如何把宇宙的大系統轉化為我們能理解和運用的小系統呢?
“天人相應”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生于天地之間,直立行走,頭頂天,腳踏地,神機氣立,可對接天地陰陽。清陽上升對接天,為陽,濁陰下沉可接地,為陰。《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的運作可以用我們的手去理解和感悟。
宇宙在乎手:伸出我們的手,正反面代表“陰陽”,五個手指代表“五行”。祖先提示我們,用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就可以理解宇宙的運行,萬變不離于五。
萬化生乎身:所有天地間的陰陽五行變化,都可以用我們的身體去感悟了解,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的學習工具。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將我們動態的身體,作為學習工具來學習動態世界的方法,“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這就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取象類比的智慧學習方法。伸出我們的手,一二三四五,五個手指分別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五個思想體系:
一是“道”的起始,道生一,無中生有的源起體系;
二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流變的能量消漲體系;
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才文化的思想體系;
四就是“四氣”,寒熱溫涼,春夏秋冬的變化體系;
五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體系。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哲學體系,通過圖符表達,多種可實證的參悟、體驗、體會,是一個“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哲學體系。其很難用文字描述清楚,必須通過自身的實證、感應、領悟,找到感覺才能領悟,是超越于文字的。
中國文化是有生命能量的,它是用感悟生命的方式來學習的,也是用生命的方式在傳承。當我們用生命的方式去學習和對接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有一套自學系統,陰陽五行直接就可以使用,用于治國、治人、治病,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用于人體的健康養生。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大智慧的文化,它是“玄學”,但不是“懸學”,是超越于物質,科學背后的科學。
中國文化是尋根的文化
由于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總認為它是博大精深,其實就像我們看一棵神奇的大樹,枝繁葉茂,由于它的枝葉太茂盛,以至于我們看不到它的枝干,更找不到它的根,而無法了解它的枝干脈絡體系,就會覺得很神秘。當我們了解它的根莖葉枝干的時候,還會覺得它神秘嗎?
那么中國文化的根在哪里呢?
《黃帝內經》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是我們炎黃子孫思想的本源。在《黃帝內經》來講,就是大醫治國,中醫治人,小醫治病,因此中國文化又可以說是中醫文化。讀懂了《黃帝內經》,也就讀懂了中醫,中醫是巧妙地實現了自然、文化與人體的鏈接,智慧地運用陰陽五行,把握相生相克,就可以識人、用人、治人、辨人、辨病、辨藥。所以學中醫就是學中國文化,學中醫就是學道、入道、悟道的一個過程。
中國文化是個尋找根本的文化,就如中醫是通過表象來找病根,找到病根,這些事情就很簡單了。可是往往很多人找不到病根,找不到病根的人會怎么描述問題呢?他會把事情講得既復雜又模棱兩可,講得你也聽不懂,他也聽不明白,其實中國文化并不復雜,問題是我們用哪種方法去理解它,我們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我們學中國文化,是從三生萬物的層面來下手,把中國文化的示現用萬物來展開,那就非常復雜,就沒完沒了地學不完、沒完沒了地學不懂了。西方科學就是在“三生萬物”的層面上來研究各種物質,通過對各種各樣的物質的研究分析,結果還是歸結為基本粒子(東方歸結為基本形態)。也就是說,“三生萬物”是從哪里來的?是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過來的,所以只要掌握了幾個基本粒子,其實就掌握了所有的萬物。
東方文化是從上往下走,認為萬物是能量聚合而成,西方文化是由下往上走,認為世界是物質組成的,兩種文化最終研究的結果發現,最終結論是可以共通的,甚至是互補的。
所以學《黃帝內經》,學中國文化,要靠我們自己去悟。中國文化講的就是“悟”,為什么《黃帝內經》和養生放在一起?這其中就有很深的道理。本書是一本《黃帝內經》的導讀之書,也是解析中國文化哲學思想體系的導引之書。2010年我曾出版過《智慧解讀黃帝內經》,2013年又改編出版了《道解黃帝內經》,現在我再一次重新改編出版,書名為《科學解讀〈黃帝內經〉》,我將從科學的角度,從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角度,從養生的角度,從中醫與中國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來進一步地解讀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黃帝內經》。我們來看看老祖宗的智慧是什么?我們如何去用好這個智慧?
如果我們去感受,那么《黃帝內經》就處處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我們不去感受,那《黃帝內經》就像懸在天上的天書一樣,讓人難懂。
(節選自《科學解讀〈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