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迪·薩維奇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計劃婚禮充滿不確定性,但對于30歲的埃文斯來說,有一件事情她很確定,那就是要隨夫姓。這對加利福尼亞伴侶的婚禮將在2021年7月舉行。
在美國,約有70%的女性結婚后會隨夫姓。根據2016年的數據,英國這一數字上升到90%,其中85%的女性年齡在18歲~30歲之間。很明顯的現象是,盡管當今社會個人主義和性別意識影響更廣泛,但隨夫姓的現象在西方社會仍然持續。雖然對女權主義的定義有所不同,但美國30歲以下的女性中,有68%自稱女權主義者,在英國這個數字約為60%。“這個現象讓人驚訝,因為這個傳統來自父權制歷史,意味著已婚女性成為男性的所有物之一。”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教授鄧肯說。他一直在研究該傳統。
目前沒有法律規定要隨夫姓,但這是大多數英語國家的傳統。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效仿,只有西班牙和冰島的女性會保留娘家姓。希臘1983年曾制定法律,規定已婚女性終身保留自己的娘家姓。
“這只是一種無害的傳統?還是包含著從古時延續到現在的某種意義?”鄧肯問道。他最近與奧斯陸大學和西英格蘭大學的一些學者合作,研究為何該傳統得以延續。
女性換掉自己的娘家姓有各種原因。鄧肯的團隊經過深入的調查分析,并對英國、挪威新婚、訂婚夫婦進行訪問后,確定了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父權制力量的持續,第二個則是希望成為“優秀家庭”,相信隨夫姓意味著承諾,讓媽媽和孩子們連接在一起。鄧肯稱,一些男性仍然堅持過去的父權觀念,一些女性同意這種想法,也有女性非常想隨夫姓。“這是浪漫的一部分。”居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32歲的德國女性赫什(Corinna Hirsh)說。她去年結婚時隨了夫姓。她相信,這些傳統讓她和伴侶有了更深的連結,盡管他們已經在一起八年。
鄧肯和其團隊得出的第二個原因更多是基于公眾的看法。他們總結,女性隨夫姓被視為一種向外表達承諾和團結的方式。“我覺得這給了我們家庭身份,而不是個人身份。”埃文斯說。
鄧肯的研究指出,這種“優秀家庭”的敘述在已經育有小孩的女性中更為突出,甚至有的并未隨夫姓的女性在生小孩后也會隨夫姓。“我想這么做,是為了與我的兒子有更深的連結,不只是在我們的關系方面,也要落在紙上。”36歲的杰米·貝格說。貝格是美國芭蕾舞演員、體操運動員,目前定居挪威奧斯陸。
因為貝格的姓氏對自己的職業身份很重要,她保留了娘家姓多年,但兒子出生后,貝格將丈夫的姓氏加在了護照和其他文件上,這樣“三人的姓氏都一樣”。
對于隨夫姓是否與實現性別平等相抵觸,學者們意見有分歧。如果夫妻倆這么做是擁抱傳統或簡單默認要這么做,鄧肯認為這“十分危險”,因為這延續了丈夫是權威者的觀念,重現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傳統。
34歲的英格蘭企業主尼姬·赫斯福德支持這個觀點。她目前離異,結婚時拒絕隨夫姓,對于很少有女性這樣做她感到很驚訝。“女性抱怨她們最終總是成為照料者,在孩子生病時帶他們去醫院,將工作擱置在一旁,或者犧牲職業生涯。但最開始,她們就立下了先例(改姓),這樣做就是說‘你比我更重要,你是主要的,我是次要的。”赫斯福德說。
但是愛爾蘭伴侶治療師柏克認為,選擇保留姓氏的女性不應該這樣武斷地評判別人。柏克指出,這種老式浪漫被電影和文學作品強化,通過社交媒體進一步擴大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女權主義如今有了更大的平臺,女性仍持續被這類信息影響。
對于隨夫姓這個傳統未來是否會繼續流行,研究者們有不同看法。在英國,2016年的一項針對1500人的調查顯示,59%的女性仍然希望結婚后隨夫姓,61%的男性希望伴侶隨夫姓。盡管數字很高,但目前跟隨傳統的英國人比例要低約30%。另一項調查顯示,英國18歲~34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有11%的人在婚后使用雙姓。同時,一些夫妻混合了姓氏或起了新名字一起使用,也有男性使用妻子的姓氏,但這兩種做法都比較少見。
鑒于女性目前結婚時間較晚,這也可能對姓氏的選擇有影響。在包括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目前女性結婚的平均年齡是35歲或更遲,美國則是約28歲。挪威和美國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更年長、受過良好教育及經濟獨立的女性更可能保留自己的娘家姓,而在年輕、收入較低、不太受歡迎的女性中這種做法比較少,在非裔美國人群體中也比較少。
挪威牙醫納扎爾今年50歲,去年結婚后她沒有改姓。“我已經有了自己的房子,我有學位、汽車和各種東西。因此如果我要改自己的名字,那我之后要在所有這些所有權憑證和執照上改名。”她說。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