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打擊報復
“有一次我和同事正與客戶開會,她因為某事當面責怪了我,我當著客戶的面擁抱了她以示我們是個友好的團隊。但其實我懷恨在心,后來我故意把她從一個重要的會議中除名。”
(王小姐,25歲,客戶主管)
下次如果你再碰到類似的事,直接說出你的不滿。你可以邀請對方開誠布公地討論一下這件事,說出你的看法,這樣會避免那些卑劣的報復念頭在你腦中徘徊。如果在對方責怪你之后,你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那就先走開,讓自己冷靜下來。此外,寫下你想要對同事說的話,然后找個合適的地方,面對面聊一下也是個不錯的力法。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責怪自己
“我發現對自己發火比對其他任何人都容易。當我向一個同事尋求幫助遭到拒絕的時候,我不會告訴他我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我會對自己生氣,變得自怨自艾,讓自己抱有沒有人會在乎我,甚至只是幫我完成一個簡單任務的消極想法,然后久久沉浸在這種絕望無助的想法之中。”
(Carol,24歲,平面設計師)
這種自責型的人對自己要求一般比較高,希望通過自責來激勵自己有所提升。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自我提升的欲望用錯了方向,你需要改善的其實是自己的性格和思考方式,然后你才會發現怎樣做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比方說,你是個“好好先生/小姐”,不喜歡和別人當面起沖突,有了矛盾也選擇讓它在沉默中死亡,這時候,不妨寫封私人郵件給對方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與不滿,相信你的同事也會給予理解。這樣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你就不必只顧怪自己了。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直接發飆
“生氣時我會重重地摔門,踢翻椅子,變成一個別人不敢靠近、喪失理智的人。人人都給我貼上了暴脾氣的標簽,老板也因為我不能良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遲遲不升我的職,認為我的脾氣給公司形象減了分。”
(小麥,32歲,程序員)
導致這種行為的原因一般有兩個:一是缺乏自信(發脾氣使你得到渴望的關注),二是處在一個競爭很強、氛圍緊張的工作環境中。一個快捷的彌補措施就是找到一個信任的同事,讓他在感覺你有失控跡象時提醒你。比如說,他可以假裝灑出咖啡,然后借故去廁所來打破你瀕臨爆發時的緊張氛圍。如果不管用,就采取“自殘”的方式——在手腕上綁根橡皮筋,當要發火的時候就狠狠彈自己—下,用疼痛來使自己冷靜。另一種發泄渠道就是把自己此刻的感受奮筆疾書地寫在紙上,然后摧毀它,或干脆走出去吹吹風,轉換一下心情。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化身陰陽怪氣的毒舌
“有一次,我對一個升職以后職位高于我的同事不爽,就故意走進她的新辦公室,酸溜溜地說,‘恭喜你啊,這樣的大辦公室就適合比較自大的人,你說對吧?然后我呵呵離去。假裝幽默可以幫我掩蓋自己的怒火。”
(莎莎,27歲,品牌公關)
你需要明確什么使自己不爽,以及為什么不能用一種成熟又大方的方式去表達它。下次再不爽的時候就強迫自己慢慢地數10下,利用這個時間來仔細想想自己的措辭,反問自己:說些自以為是的冷笑話真的對目前的情況有幫助嗎?想明白了這種小家子氣的辦法不管用以后,你就會思考更成熟理智的策略了。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假裝沒受影響
“對我來說要在生氣的時候表現出不開心的樣子實在是太困難了,我會下意識地假裝自己心情沒受影響,把委屈憋在心里。當同事問我有沒有事的時候,我只會聳聳肩離開,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
(小章,24歲,銷售)
生氣這種東西經常憋是會憋出“內傷”的,遭殃的可是你的身體。什么胸悶氣短、頭痛難忍、喉嚨發炎啦都是生悶氣可能帶來的后果,長此以往還有患抑郁癥的風險。因此,每當你準備把憤恨爛在腸子里的時候,多提醒自己這可等同于在摧殘自己的身體,萬萬不可取。然后找個朋友一吐為快吧,有些東西說出來了,心里也就舒坦了。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 —— 惡言相向,踩低別人
“當我的團隊損失了一個大項目后,我把氣都撒在一個同事身上,我每天對著她說,‘都是你的無能與懶惰才讓我們蒙受了這么大的損失!最終她不堪忍受辭職了。雖然我不愿意承認,但事實是我很喜歡這種通過打壓別人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無能的感覺。”
(Julia,30歲,土木工程師)
粗魯無禮、對他人冷嘲熱諷其實代表著一種自卑心理。辱罵他人無非是想要通過攻擊摧毀別人的自尊來建立自信。你可以試試之前提到的“橡皮筋”自殘法來改善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模式,或者如前文所說找個工作伙伴在預感你的舌頭已經蠢蠢欲動要發動攻擊時及時警告你,最好這個人還是你比較尊敬的人。
研究發現,所有情緒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人身上“感染”給另一個人,這種感染速度之快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而當事人也許并未察覺到這種情緒的蔓延。糟糕的是,負面情緒往往比正面情緒更容易傳染,就像感冒病毒一樣,一不小心就中招了。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踢貓效應”: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歸。但有一日,他看報看得太入迷以致忘了時間,于是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后還是誤了時間。這位老董憤怒至極,到辦公室時,為了轉移別人的注意力,他將銷售經理訓斥一番。銷售經理氣急敗壞地又將秘書挑剔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氣得又去找接線員的茬。接線員回到家,把兒子訓斥了一頓。兒子心里憋得慌,便一腳踢向他家的貓。而貓逃出家門后,正巧董事長路過這里,貓為了防止再被踢一腳而使勁撓了董事長一下。董事長當然不知道自己被貓撓是自食惡果,可是我們看得很清楚,早知道這樣不要拿部下開刀不就行了!工作中我們隨時可能處在“踢貓效應”的任何一個環節中,想要親手終止這個負能量傳輸鏈其實也不難,關鍵學會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