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人類發展和變遷形成了如今獨有的科技文明。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面對未來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思考人類聚居環境的衛生與健康的需求。本文主要探究健康理念下居住空間室內環境適應性設計,讓居住空間滿足人們當下和未來的需求,在有限的居住空間提高人們的居住品質。
關鍵詞:健康居住空間;生態性設計;智能化設計;人性化設計
近幾十年來,流感病毒肆虐,突發傳染病新冠疫情,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使我們重新面對自然環境、生態安全與人類健康、持續發展方面的矛盾。人們展現出對健康人居環境的渴求。今后與病毒共存也是人類生活居住的常態,健康成為生活的第一要義,因此健康衛生的人居環境設計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目標。當未來住宅迎來更新迭代,人性化、智能化家居設計對人居環境的安全性、健康性、舒適度以及專業的防控設計已成為室內設計的關鍵,未來也會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本文將從為健康生活而設計,進行三個層面的考慮,探究健康理念下居住空間新的空間需求與原有居住空間相銜接,讓居住空間滿足當下和未來的需求,在有限的居住空間提高人們的居住品質。
一、生態安全設計
讓設計回歸生活的本質,回歸人最本質的感知,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鼓勵結合應用綠色材料或能源清潔方式進行設計,考慮能夠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設計。
新冠疫情使我們重新面對自然環境、生態安全與人類健康、續發展方面的矛盾,特別是超大型突發事件帶來的例外狀態,波及全球。警醒人們重視安全防災和健康舒適的需要,考慮應急機動的設施建設和撫慰心靈的功能設置,面對未來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思考人類聚居環境的底線約束。對健康居住空間設計中人們對于空間的“健康屬性”的關注要點進行調查研究,收集相關數據,對所獲得得數據進行分析。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健康為中心,提出了面向健康居住空間設計的人機設計方法。
1.生態室內空間設計的基本要求
可持續發展引入室內空間設計,向室內設計師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考點,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領域。室內可持續發展設計包含了建筑、結構、設備、自控、工藝美術、園林綠化等許多專業的內容。它需要室內設計師具有綜合的設計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熟悉和駕馭新技術。在室內設計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物理的、化學的、生態的、社會的環境,以滿足人的身體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各種需要。設計中的環境綜合考慮將不僅包括室內空氣質量,也包括熱舒適度,良好的光照、聲學環境以及空間大小、關系等。符合人類需要的(使用者、管理者、參觀者)室內空間將不需要時常的改變和更新,這些都意味著材料和能源的額外消耗。更需要理智地使用材料,避免潛在的健康危險。
2.室內空間設計的生態技術應用
生態化技術應用主要體現在在通風設計、人工照明與自然采光、建筑裝飾材料與構造技術等方面思考。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可參考如下一些要點:采用可回收熱量的通風設備;安裝高效率的照明燈具和電氣設備,采暖和冷卻設備;夏季采用固定的或者可動的遮陽裝置減少日光直射,防止室內過熱,從而減少空調系統的負荷。并積極利用太陽能,并減少能源轉換中的能量損失。從構造技術角度來說,設計要盡量選用工廠加工的半成品、成品,采用裝配式的構造,以減少現場的制作。
二、智能環境設計
智能室內空間是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室內空間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監控、對信息資源的優化,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特點的室內空間。對智能室內空間的研究對于豐富智能環境設計的理論,對室內空間設計的人性化前提,生態化的目標,和功能定義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智能環境結合科技技術與人文關懷,用科技建立起人與健康生活之間的聯系,讓人切實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助力打造全域全時、互聯互通的感知環境體系。
智能環境設計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健康為中心,根據目前市場上智能家居設計技術進行對比分析,從空氣設備系統(如避免病毒侵害、消殺病毒技術等)、光照系統(如紫光技術)、給排水系統、冷熱源系統、智能化非接觸系統等多方面進行居住空間設計。同時研究利用良好的“動線”設計來提升家庭健康指數,結合新時代生活方式的發展趨勢,從平面布局開始明確功能空間區域劃分,以求研究設計出健康、舒適的現代智能居住空間。
遠程在場技術引發物理與虛擬空間的無縫聯動,無處不在的精密算法和智能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可能。新交互技術、不斷升級的信息智能化正在改變著社會組織與日常生活,促使我們思考,面對未來的技術倫理。設計應具有創新性與前瞻性。
三、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
設計要做到“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最大程度的提供健康的空間環境,使用者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呼應人文、生態等語境,使設計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以使用者的行為特點和實用性出發,充分考慮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著名建筑大師賴特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建筑就是人類受關注之處,人的本性的更高的表現形式”,找到人的本性,就找到了室內空間設計要表現的內在精神。似乎網絡無所不能,網絡上人人又都是“游牧”者,我們想念人與人擁抱握手間的溫度,想念陷入人群里的生機和微笑對視間所傳遞的善意。當疫情過后,一切回歸正常,我們需要情感勞動,創造人和人新的聚集方式,造可體驗性的社會現場。為“游牧”者設計臨時的庇護裝置,改善我們日常的環境,把潛在的誘發出來,把沒有的創造出來,營造健康美好、充滿幻想和飽含激情的空間與氛圍。真正的“以人為本”是要全面、深入地考慮所有的人機、環境關系問題, “以人為本”的實質應是共性加上個性,在室內空間設計中,主要是生理需要上的共性加上心理要求上的個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個人的需求滿足將成為普遍的可能“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將人的相對群體向個人為中心及人類整體的大人類為中心二個方面轉變。以人類整體為中心的哲學層次的設計,考慮的是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每個人的需求滿足將充分考慮人類生存的環境因素,回避對人類生存環境不利的方面。在以人類合理發展為框架下的個人需求的滿足將調合共性與個性的沖突,使世界從物質上有了大同的基礎,人性化的室內空間設計將逐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共性和個性中調和,惟如此,才是真正人性化設計時代的到來。
結語
總之,居住空間設計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基于健康住宅理念的居住空間適應性設計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健康居住空間設計將以人性化為前提,智能化為手段,健康為目標向全方位融合,在交互中發展。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與室內空間藝術有機結合,通過人機交互的思考,對信息資源的優化,設計出更具安全、高效、舒適、健康和靈活特點的室內空間,從多維度改善人居環境。而要推動“健康居住空間設計”的發展重點在于把健康以及對社會責任的考量因素融入設計。雖然本文對此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論述,但仍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及探索,促進健康居住空間的設計與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仲繼壽.健康住宅的研究理念與技術體系[J].建筑學報,2003,(11).
[2] 李睿.基于健康住宅理念的居住空適應性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3.
[3] 周浩明.生態室內環境設計_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J].室內設計與裝修,2006.
作者簡介:
吳桃春,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建筑環境設計及建筑裝飾材料應用研究。
基金項目:2020年茂名市科技計劃立項項目:基于疫情背景下健康居住空間的設計與研究? 茂科字[2020]36號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茂名?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