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家中心城市的相關概念進行整理與歸納,界定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并通過概念定義得出判別國家中心城市的五大指 標,其后通過運用五大指標將長沙與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五大中心城市進行對比分析,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
關鍵詞:國家中心城市;長沙;比較分析;五大指標
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國城鎮體系中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城市,對帶動區域發展、提升城鎮化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已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八大城市。作為除卻武漢的中部第二大城市,長沙理應在深刻理解國家中心城市內涵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找出自身差距與不足,完善并突出自身優勢城市功能,在戰略謀劃中將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有機結合起來。
一、國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國家中心城市相較于區域中心城市,不僅具有同區域中心城市相同的中心城市特征,更是一國城鎮化水平的最高階代表,承擔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多項職能,對周邊地區產生重要影響力。除此之外,國家中心城市還具有一定區域的國際性特征,是國家實現對外交流、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門戶。因此,筆者將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界定為:國家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全國城鎮化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全球化城市體系中承擔一定城市職能、具有區域范圍內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
二、長沙與五大國家中心城市的比較與分析
1、經濟集聚力
由于2020年的經濟數據還沒有出爐,所以這里以2019年的經濟數據為準。2019年,長沙與五大中心城市相比,經濟規模總量偏小,GDP與規模最小的武漢相差4880.9億元,只占上海GDP的30.3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西南部城市—重慶相距較大,僅相當于重慶的38.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項,長沙分別相當于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的37.41%、38.62%、47.29%、56.62%、73.39%,與武漢相對接近,與其他中心城市特別是地處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差距甚大;GDP增速表現相對亮眼,在六個城市中位居第一。
2、文化影響力
長沙擁有211大學3所,多于重慶,略少于廣州、武漢,與北京的26所、上海的10所存在較大差距;圖書館數量,長沙與廣州、武漢差距不大,但遠低于北京、上海、重慶,特別是重慶,不到其1/3;省級衛視媒體融合傳播指數方面,長沙位居第一,明顯高于其他五大中心城市。這表明,長沙在媒體影響力方面有其顯著優勢,但文化設施建設及高等院校建設與其他大多數中心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3、對外開放力
與五大中心城市相比,長沙市對外開放水平明顯偏低,外向型經濟薄弱。2019年,長沙市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僅相當于上海的2.54%和25.99%,接待國際入境旅游人數則相當于上海的14.22%。與差距最小的武漢市相比也處于劣勢,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數量、接待國際入境旅游人數分別相當于武漢市的46.28%、56.48%和54%,且所有指標均處于末位。這表明,長沙在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對外開放力是其短板更是其不得不補的一塊短板。
4、科技創新力
根據《長沙晚報》9月6日刊登的《智能制造“國字號”數量穩居中部之首》一文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到目前為止,長沙有科研機構12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0家、高等院校57所、兩院院士58名。擁有較好的科教資源并沒有轉化為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力,2019年,長沙市研發經費投入比例在六個城市中居第三位,發明專利申請量13795件,發明專利授權量4216件,在六個城市中均處于末位,僅相當于差別最小的重慶69.04%和83.58%。這顯示,長沙市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相對較弱,需要政府創造有利環境予以支撐。
5、空間輻射力
長沙市空間輻射力與五大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明顯,貨運總量、客運總量和衛星城市數量均居最后一位。其中,貨運總量與客運總量更是差距明顯,僅占廣州的32.62%和9.85%,占差距最小的武漢的73.56%和38.98%。這顯示,長沙在空間輻射力這一項與其他五大中心城市相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三、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實現路徑
1、經濟集聚力的提升
長沙作為中部第二大城市,要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首先必須要提升其經濟集聚力,要學習京津冀的北京、長三角的上海與珠三角的廣州,依托中三角城市群,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此外,在區域發展中積極提高自身經濟能量,站在全球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優化城市布局,創新管理體制,提升自身經濟綜合實力。尤其是要在競爭中實現錯位發展,突出比較優勢,形成帶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體系。
2、文化影響力的提升
以湖湘文化、長沙市民文化以及新興的都市新文化為基礎,制定增強長沙文化影響力十年行動計劃。具體而言,就是緊緊圍繞提升長沙文化競爭力這一核心,推動書香文明城市建設。其中,重點以解放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力、擴大文化影響力為實現路徑,將長沙建設成為文化氛圍濃厚、文化特色鮮明、市民文化素質全面提升、文化特色產業長足發展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性的文化強市。
3、對外開放力的提升
未來5年,長沙要以引進重大項目和擴大出口為重點,以推進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為軸線,以大財團、跨國大企業、外資金融機構入駐等為重要載體,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參與國際經濟的深度與廣度;要努力營造對外開放的微觀基礎,以大企業集團為重點,民營企業為開放主體,擴大開放型企業規模,助力實力雄厚的企業加入國際競爭與合作,并加速其產業聚集,延長其產業鏈,壯大其競爭實力,推動長沙企業成為具有自我發展能力的開放主體。
4、科技創新力的提升
要進一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加快科研機構的全面改革,助推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充分運用知識產權杠桿,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與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加快現行科技政策相關法規的調整;深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和科技獎勵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場評價機制。
5、空間輻射力的提升
作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長沙理應抓住政策機遇,利用區位優勢,通過進一步優化現有交通體系,積極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聯合武漢、南昌、鄭州等中部城市,盤活區域內城市群,建立中部聯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長沙的空間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廉.國家中心城市分層規劃的相關對策[J].城市觀察,2009(2)
[2]王凱,徐輝.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意義和布局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2(3)
[3]趙凌云.建設武漢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思考[N].湖北日報,2011-11-11
[4]許治,焦秀煥,朱桂龍.國家中心城市技術擴散與區域經濟增長——以北京、上海為例[J].科研管理,2013(4).
[5]余敏.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J].文史博覽,2016(11)
[6]陳煥明.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正當時[N].長沙晚報,2016-11-17
作者簡介:
李雙成,1990年1月,女,漢族,湖南衡陽市,岳麓區委黨校教師,講師,社會管理,中共長沙市岳麓區委黨校。
(岳麓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