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及其評價機制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概述,其次從合理的評價、保證評價流程的公正性、健全評價監督體系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機制構建策略,進而凸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的意義和價值,構建完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機制,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論;質量觀;評價機制
人文社會科學主要是和人類發展相關的科學,人類發展至今比較關鍵的是創新,創新的進行使得社會更加繁榮富強,增強生存質量是國家繁榮的根本動力來源。所以新時期下應該形成完整的評價機制,立足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和質量觀,以此為導向加以評價研究。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是至關重要的,為社會和諧與穩定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概述
(一)創新論層面。對于創新這一個詞匯,是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精神。目前創新涉及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產業創新和體系創新等多個領域,涉及的范圍比較廣【1】。總體而言,一個國家具備的競爭力與綜合實力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進程,創新成為人文科學發展的根源,還是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必要主題。創新性凸顯在社會變革、社會發展過程中,培育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在創新型國家的發展建設中,要保證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的有機創新,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應主動的引進新思想、新知識與新技術,分析多樣化的人類社會現象和歷史精神,加工對應的探索結論,將有用的信息轉變為社會發展的支撐條件,由此給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帶來更多活力和生機。
最后是多元化創新,多元化的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包含幾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學科創新,把馬克思理論當作導向,優化新時代的發展要素,依據人文社會科學的轉變趨勢,吸取人類現有的卓越成就,不僅要滿足世界發展還應該滿足國家發展的學科門類;第二個維度是學術觀點創新,對應科研工作者以思考客觀現象為前提,延續與參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個別現象上提出自身觀點和建議【2】,不怕出現矛盾和沖突,逐步在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理;第三個維度是科研組織管理的創新,在實際研究過程中,轉變現有制度內容,調整創新主體,保證創新效率得以提升,完善與推廣新知識核心技術,保障人事領域、科研領域和國際領域之間的合作高效進行。
(二)質量觀層面。對于質量這一個詞匯,現代化國家管理要求質量足夠高,涉及多個領域,包含管理、商品、教學和生產等,這些元素都可通過質量加以衡量。質量從起始的物理學單位轉變為哲學思想,體現著質變和量變的關系,管理學視角的質量難以定義。依據質量管理學院,普遍認為質量等同于ISO定義,質量的表現應該是產品和過程以及活動,高質量表明可以滿足對應的需求,質量的本質內容和實體存在差異,質量存在著較強的綜合性,包含一切動態和不斷變化的事物,同時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3】。
針對質量觀,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質量都是不可或缺的標準要求。人類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維度以及表現是不能具體明確的,凸顯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備多層面性和多維度性。人文社會科學和世界認知、思路創新以及社會服務存在密切關聯,綜合考量不僅僅是科研成果,還要納入社會各界專家的觀點和態度,爭取為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理論支持。
最后是多視角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質量觀,第一個維度是多樣化主體,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是存在不同的,每一個研究者都要對科研工作進行認真負責,涉及政府單位、出版社以及產業界等多項內容,關注自身素質和水平的提高【4】;第二個維度是多樣化評估,評估過程中避免數量語言,強調質量的重要性,保證資料、問題、觀點與理論足夠新穎,滿足科研發展條件;第三個維度是多樣化保障,學習群體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在增強科研質量過程中應該具備正確的政治態度和融為一體的理論與實踐結構,并不是僅僅憑借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從多個方面進行質量保障。
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機制構建策略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機制,涉及評價標準、評價流程和評價監督管理。立足于規定的標準方法,通過合理的觀點和流程整理多個利益方,最終體現評價機制的公正性與可靠性。現階段在每一個層面與每一個領域中都要把創新當作導向,質量當作核心,由此突破以公益為目的的科研項目問題,保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朝向質量與創新并重的方向前進。要想制定完整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機制,可以通過幾個方法進行。
(一)合理的評價。給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結果,勢必會關聯利益方的資源分配問題,利益方資源分配存在著制約性,基于創新和質量的重要性,結合創新和質量的實際含義,參照科研工作者、政府單位和項目成果相關信息,合理的分類與研究,最終明確最佳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5】。
(二)保證評價流程的公正性。現階段在具體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會存在著重視結果淡化過程的情況,所以要強化對應的流程建設,保證各項活動按照流程落實到位。面對著評價對象的多樣化特征,要進行評價機制操作與結果及時公布,使得評價價值存在中立的局面,平等對待各個主體,科學地制定流程,使得流程存在公開與透明化【6】,減少與消除對評價結果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確保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質量與創新性得到評價機制有效支撐。
(三)健全評價監督體系。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期間,總會出現因為評價主體具備單一性,造成學術態度不夠端正的結果,因此形成完整的監督管理體系勢在必行。保證評價體系具備系統性和完整性,要使得監督管理內容不斷完善,明確監督管理的主體以及對象、內容以及模式等,系統性的辨認和研究,促進監督機制的形成。賦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體系一定的常態化,轉變為社會發展必要思考的內容,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以及質量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推動國家長久建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創新論文和質量觀為導向,形成完整的科研評價機制,對于現有的監督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做出努力,促使創新和質量發展為新高度,使得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柯澤. 本土關懷與異域借鑒:新聞傳播研究取徑與理論創新——歷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作品述評(一)[J]. 新聞知識, 2020(8).
[2]李愛群,? 漆昌柱,? 簡德平,等. 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研究新論題與方法論創新——"中華民族復興與體育的新使命"學術研討會述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20, 054(004):5-13.
[3]葉繼元. 遵守學術規范 促進學術創新——寫在《學術規范與學科方法論研究和教育叢書》出版之際[J]. 甘肅社會科學, 2018, 000(001):72-77.
[4]郭美晨. 論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國家品牌基礎——國家品牌的內涵及塑造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1).
[5]金華, 趙慶年. 協同創新:發展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的理想選擇[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0(06):60-67.
[6]郭文婷.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及其評價機制[J]. 中國集體經濟, 2018.
作者簡介:
劉妍純(1990),女,天津市人,民 族:漢, 職稱:社科研究實習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科學與研究,公共衛生事業管理。
(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 天津? ?3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