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具有意識形態的命題,其涉及國家、公民等多個方面。要想辯證統一教育與服務人民,就需要站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意識角度,進行多次考察和澄清。結合現代優秀文化、傳統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進而能夠通過對大眾化、多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和推動,來使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出現公式化的形態,能夠使庸俗、異常等命題遠離馬克思主義,通過自我批判,以免其意識形態混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意識形態;公式化
引言:目前,大家對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為熟知,但是大眾一直都不知道它的由來。近幾年,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被賦予了公式化的意識形態,針對抽象理論公式來說,僅僅只是以人民的現實生活為基礎,融合了過程中的物質和相關矛盾,卻沒有根據內在矛盾及其品質,對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進行考慮,根據相關規律對公式進行了總結,跳過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中國的狀況和境遇來說,最終會一無所獲。通過對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推進,能夠使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具有方法性和哲學性。由于無法做到對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問題意識的深入理解,進而導致形態公式面臨著空洞化的危機。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從其問題意識、特性等方面出發,從而能夠挖掘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戰略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意識
(一)背景以及旨趣
現代社會發展,必須汲取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營養和智慧。目前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站在社會意識形態體系角度,國家的指導性意識形態與人民自身的思想理論需求等意識形態存在著辯證關系,外來的政治和學術思潮以及本土所衍生的新型文化,都在進行著激烈的意識形態陣地戰。因此在這種境遇環境當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始出現,其主要任務為關切社會大眾,深入人心,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的思想意識進行正確的引領。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使整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基礎和實踐基礎得到鞏固。
從執政黨的方面來說,執政需要在科學、民主、依法的要求下進行,因此要推進與其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作用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之下,構建和諧以及科學發展的服務。站在國家的角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工作是需要對公民的國家意識以及愛國主義進行有效強化,進而能夠使公民能夠深度認同國家。而站在公民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能夠解決公民現實的困惑和疑問,從而為其指明科學的方向和目標。
(二)當代指向
如何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我們需要結合其歷史淵源和相關基礎進行批判,從而能夠得出正確的方式。雖然其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但是在我國卻面臨著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從而用其教育人民的問題。該類問題涉及國家和公民多維層面,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意識,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追問和考察,澄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我們便會陷入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和目標進行自我欺騙的困境,那么會直接庸俗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意識形態命題。與此同時,也可能會使新的意識形態在混亂中產生。
(三)效用以及邊界
目前,我們所講的現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是幫助人民群眾能夠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知馬克思主義,在其認知的基礎之上,改變人民群眾的評判標準,從而能夠調整自身的三觀,激發出為國家、為自身利益而奮斗的熱情,從而能夠真正的體現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實踐成效。如果誤解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意識,那么所有問題的解決方式將會成為空想。
二、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便是人民。人民的存在是動態發展的,有著獨立的特性和為我性,是一種整體性的社會存在。人民的社會本體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論意蘊有著密切的關聯。兩者之間的核心,是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自由。該核心能夠直接體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價值,人民作為社會本體論的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如果脫離這一核心,那么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以為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為前提,能夠有效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拋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當中的理論至上觀點,從而改成為人民至上境界,彰顯和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和能力。結合社會現實,剝離抽象思維,從而以現實為基礎對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進行有效考慮。
三、相關矯正
(一)以價值取向為基礎,有效結合服務和教育人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不僅是要以人民教育為基礎,從而評價中國巨大進步,而且還能夠對人民日益增長的自由全面發展需求進行服務和滿足。單方面的思想壓制,會束縛人民思維主動性,因此需要通過教育服務人民的向度,對人民群眾實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用馬克思主義本身所有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精神。
(二)融合馬克思主義、當代以及中國傳統文化
任何一個在拋棄自身傳統而進行發展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依靠傳統文化,使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得到推進和發展。其發展過程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再生和價值的發揮。當代中國優秀文化目標的培育和塑造,需要充分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兩者相互通融,存在共性。在幫助中國人民群眾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人民群眾也能在了解文化的過程當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3]。
(三)站在個性化角度,解讀馬克思主義
要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形式在中國喜聞樂見,不僅需要寬容、寬松的學術和政治環境,同時也需要借助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個性化解讀,從而能夠推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要想得到激活,必須通過多樣化的思想闡述方式進行激勵和發揚。個性化的解讀方式和解讀成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人民群眾的注意力,幫助群眾能夠更加深入的認知了解評價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能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幫助人民群眾能夠熟練的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最終贏得民心。
參考文獻:
[1]孫夢琪.大眾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1+13.
[2]楊海波.意識形態世俗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論祈[J].東岳論叢,2011:75-78.
[3]張永紅,殷文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構的大眾化向度[J].理論界,2016.
作者簡介:
姓名: 孟楠楠,出生年月: 1986.2,性別: 女,民族:漢,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學歷: 法學碩士,職稱:(現目前的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 ?遼寧營口?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