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鴻群
1983年春,因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辦公室需要增加工作人員,我便從復旦大學來到了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人大工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十分新鮮。到崗以后,除了直接投身上海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外,對其他有機會參加的事情我都有興趣,都會動腦筋去完成好,并注意學習、觀察和思考,提出改進完善的意見。
記得第一次參加市人代會大會議案組工作,我就寫了《地方人大代表議案及代表議案工作雜談》一文,對代表議案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可文章往哪兒發呢?放在抽屜里肯定是沒有意義的。辦公廳資料室的陳芝蕓和劉光同志特地編發了一期《參閱資料》,刊發此文章。
《上海人大月刊》創刊,不僅為宣傳上海人大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也給我個人提供了一個發表文章的好去處。還記得月刊創辦初期,月刊編輯部在復興島上海船廠舉辦了首期通訊員培訓班,我也有幸接受了培訓。彼時,我已經是月刊的通訊員。我和月刊的緣分也就從此開始。
通過學習培訓,我懂得了如何適應月刊要求撰寫文章,也從其他同志那里學到了一些寫作方面的技巧和經驗。從此,我向月刊投稿的積極性更高了,和月刊編輯部的同志也逐漸成了好朋友。還記得我寫的《話說“站位” 》一文在月刊(1991年第10期)發表后,被評為當年“受讀者歡迎的作品”,同時被山東省《人大工作文摘》全文轉載。《關于義務教育的幾點認識》也是工作中有感而發,發表于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研究與報告》(內刊)、《上海人大》月刊1993年第7期、《民主》雜志1994年第1期(全文轉載)。在寫作上有了一些進步。
聽常委會會議審議法規草案是很有意思的,不光可以聽到不同風格的發言,還可聽到不同代表的聲音,并能從中察覺點什么。《淺談立法活動中的部門傾向問題》就是在若干次聆聽中醞釀而成的,(《上海人大月刊》1997年第6期),是全國第一篇公開對立法中的傾向性問題發聲的文章,產生了一定影響。
可以這么說,《上海人大月刊》伴隨著我的成長,同時也見證了我的進步。我與月刊真的很有緣。
在我人生工作生涯的最后五年,居然迎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機緣,被調到月刊編輯部任職。本來已經做了兩年“隱士”的我,一下子又要更加忙碌起來了。從朋友變為同事,從投稿變成審稿,說實在的,心里挺高興的。但我更明白,我既不是專門寫作家,也不是在行辦刊人,于是,就選擇了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內部團結同志,外部處好關系,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辦刊上。我與月刊相伴,我與同事為友,眼看月刊一年年變好,而我卻一天天變老,就這樣愉快地從月刊編輯部走到被通知退休的那一天。
今年,月刊創刊已經三十年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我親眼見證了月刊的誕生與發展,也親歷了從手寫到磁盤,到U盤,再到網絡傳送投稿方式的變化,還看到了辦刊體制的改革,我與月刊如影隨形。月刊,曾是我的寶貝,現在仍是我的朋友。最后,我想以作者的心得、編輯的體會、讀者的希望,送月刊一句話:少說甚至不說空話套話,敢說并且多說真話實話。
順祝《上海人大月刊》越辦越好!祝編輯部的年輕伙伴們事業有成!
(作者系原《上海人大月刊》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