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煜 胡哲豪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及地區積極參與,我國同沿線國家及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在推動“五通”策略實施的進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市作為中國入選的世界一線城市(ALPHA級)之一,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根據2020年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有3280 家境外企業接受了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①。此外,北京市人民政府為北京企業“走出去”制定了相應政策,鼓勵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快了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的發展。
北京市經濟的實力一直處于中國各大城市的前列,2020 年上半年我國GDP 十強的城市排名中,北京市位居第二。北京市堅決落實“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并出臺了相應政策支持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北京企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增加了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規模,尋求和拓寬海外市場,加快自身發展。北京對外和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規模逐步擴大,而且二者的增長趨勢極為相近,如圖1 所示。

圖1 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流量
隨著北京經濟的發展,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逐漸增加。2013—2016 年,北京市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快速增長,增長率高達404.39%。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雖在2017 年有較大的下降幅度,降至61.02 億美元,但從2017 年至今,北京對外直接投資額一直在穩步增加,截至2019 年,累計投資額高達540.16 億美元。北京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根據相關數據,到2019年底,北京對“一帶一路”沿線的30 多個國家及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在兩位數以上,累計達到28.82 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以歐亞大陸沿線國家和地區為基準,以亞洲為起點向西發展,在實現新秩序的進程中,給予了歐亞大陸全面復興的機遇。從企業數量看,在所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的北京企業中,有84.6%的北京企業向沿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只有15.4%的北京企業向沿線的歐洲國家直接投資。從地理區位上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以劃分為俄羅斯、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中東地區和中東歐地區,整理北京企業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區域分布,如圖2 所示。

圖2 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俄羅斯是世界重要一極,自然資源豐富,對中亞、中東歐地區地緣政治有較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雖然俄羅斯并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關注區域,整體投資規模不大但在北京對外投資存量排名中,俄羅斯位列前十。
在東南亞直接投資的北京企業占據北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的企業數量近一半,依托國內的資金和技術,北京企業大力投資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產業。東南亞處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和“中國—東盟”自貿區二者兼顧的紅利區。從“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以來,雙邊投資項目的數量和金額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各類投資促進活動也為北京企業搭建了良好的投資平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投資合作進程不斷推動,與此同時,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關系也日益密切。作為當今世界上自貿區中人口最多,也是現階段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區中最大的自貿區,北京企業在東南亞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態勢。與此同時,不少華僑華商選擇定居東南亞國家,文化相近、易于溝通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雙方的投資合作[2]。除此之外,該地區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密集人口帶來較大的市場潛力也是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選擇對其投資的重要原因。
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充足,優越的自然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加上中亞各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致使中國近幾年對中亞地區的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主要對中亞地區的石油開采加工勘探、農牧業等進行大規模直接投資,北京企業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
南亞地區由于國際政治環境復雜,雖與我國相毗鄰,市場龐大,人口眾多,但中國對南亞的直接投資始終增長較慢。西亞北非地區石油資源發達,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這三個國家在西亞的地位尤為重要,也是中國對西亞直接投資的集中地。
北京企業選擇中東歐“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直接投資規模不小,從長遠來看,中東歐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2020 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②,整理得出共有329 家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接受北京企業直接投資的沿線企業達388 家。依據《2017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注釋》,對北京企業在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產業分布進行整理,如圖3 所示:

圖3 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
從國民經濟行業角度來看,在2020 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的北京企業數量總計為329 家,僅有1 家北京企業選擇投資農業,對第一產業的投資占境外投資企業總數的0.26%,投資占比極低;有84 家北京企業選擇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第二產業進行投資,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分別占第二產業境外投資企業總數的52.99%和42.74%,占比較高;有244家北京企業選擇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第三產業進行直接投資,選擇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進行直接投資的北京企業數量最多,占比最大,高達50.37%。由此可知,北京企業主要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進行直接投資,對第二產業投資占比相對較低,第一產業占比極少。
此外,國內產業結構對一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也有一定的影響。按照2020 年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③可以發現,北京市從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相對于2013 年有非常大的增長,其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同比增幅超過100%;第二產業中,北京市從事建筑業的法人單位同比增加90%,但是工業同比下降20.3%。由此可以充分體現出北京企業近年來在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在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從北京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以及產業發展的潛力來看,北京對外第三產業投資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直接投資額整體上處于上升趨勢,但是從2016 年到2017 年有較大的下降幅度,而且目前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額仍然未超過2016 年的6.42 億美元。因此,相較于2016 年,北京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額仍然較低,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對“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的北京企業數量最多,而中東歐、中亞和西亞北非國家由于雙邊貿易發展緩慢、政治形勢復雜等因素,雖然同樣處于“一帶一路”沿線,但北京對其投資較少,反映出北京企業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投資呈現出過度全域空間集聚特征和全域投資規模不均衡的現象[3]。
北京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進行直接投資所涉及到的行業種類較多,一共有15 類行業,但是投資分布十分不均衡。整體來看,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占比較少。而且在每類產業所包含的行業中,分布仍然有較大差距。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結構失衡,不利于更好地利用北京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優勢,從而推動產業升級發展[4]。
1.為北京企業對外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目前,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和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額雖處于國家前列,但是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北京市政府應結合實際情況,為了支持北京市對外投資合作,激發本市企業對外投資的潛力,給予北京企業進行外經貿發展和對外投資合作以充足的資金支持,并出臺相應的實施方案。
2.評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建設服務平臺
北京企業鑒于投資環境和風險問題,大多考慮在目前接受中國對外投資較多、有明確良好投資環境的沿線國家及地區進行直接投資,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區位分布不均衡狀況。因此,國家要完善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環境的評估,及時發布對外投資環境的評估報告,構建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體系[5]。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綜合社會各方面力量,搭建專門的對外直接投資信息服務平臺[6],讓國內企業能夠對東道國的相關信息進行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以便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3.加強對企業投資的行業選擇引導
北京企業對境外投資行業結構單一,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在北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業選擇時進行引導,使得對外投資的北京企業分散投資集聚區[7]。鼓勵北京企業對有資源優勢的國家的第二產業進行投資,培育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外投資實力、細化行業投資導向,促進制造業對外投資[8],構筑更完整、平衡及有利于國內發展的對外投資行業分布。
1.增加對東道國文化和制度政策的了解
北京企業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語言、相關制度、對外政策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9]。因此,企業要提前對東道國的文化、市場與外資流入相關的制度或政策進行充分地調研與了解,盡量避免因制度環境風險而帶來的非必要經濟損失。
2.加大企業技術研發投入
雖然在2020 年北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所選擇的行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比最大,高達37.39%,但是結合北京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決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繼續加大北京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不僅可以推動北京企業的產業調整和升級,也利于調整其對沿線國家及地區直接投資產業選擇分布不均問題。企業對技術研發層面加大投入,在激勵和推動北京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方面有重要意義,有益于增強其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優勢產業加強投資
北京企業應保證企業自身發展規模的擴大,同時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優勢產業的重點投資力度。為了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經驗和管理經驗,進而轉化為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加大對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產業和前瞻性高新技術產業的學習型投資是實現該目標的有效途徑[10];利用發展中國家的低人力成本,建立當地子公司完成低附加值的生產過程,這樣能為高級產業發展留出足夠空間,合理利用當地國家資源優勢反哺國內對應劣勢行業。
[注釋]
①該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http://femhzs.mofcom.gov.cn/fecpmvc/pages/fem/CorpJWList.html。
②該數據根據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的境外投資企業(機構)備案結果公開名錄進行整理,將登記機關和地址不在北京地區的企業進行剔除。http://femhzs.mofcom.gov.cn/fecpmvc/pages/fem/CorpJWList.html。
③該數據來自《北京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http://tjj.beiji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