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義軍 蔣 磊
(哈爾濱商業大學 經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的發展。新一輪東北振興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發布于2016 年4 月,文件表明東北地區產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致使其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東北地區產業結構仍需優化調整。
產業結構優化能帶來經濟快速增長,而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產業結構高度和合理化,因此在研究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時,對于東北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測度是必要的,這將幫助我們了解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狀況,了解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發調節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的產生的影響,明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方向,對于化解東北產業的結構性矛盾具有指導意義。
指標分析法是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測度的主流方法之一。指標的選取多種多樣,其中包含需求彈性收入指標、產業規模指標、生產率上升率、比較利稅率、市場占有率[1];產業結構偏離度[2];行業結構變動指數、高加工度指數、霍夫曼指數、高技術產業發展指數、工業結構相似指數、所有制結構多元化指數和企業規模差異指數[3];脫鉤因子和生態建設與東北產業結構的相關系數[4];產業結構熵、泰爾指數和偏移風險模型[5];產業結構相似系數[6]。
目前對東北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測度方法不系統不全面,往往局限于高度化和合理化中的一面或者局限于單一指標,而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包含多項內容,這就導致了測度結果和分析結論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依據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四個特征和合理化所包含的四項內容,基于多個維度對東北三省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進行全面測度并系統分析,其結果將能為東北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定量參考。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的發展,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演進;二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三是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演進;四是從低加工產業向高加工產業演進[7]。依據這一概念,基于產業結構高度指數、霍夫曼比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指數三種指標,對東北三省產業結構高度化進行綜合測度,這三種指標分別反映了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四種特征。
1.東北三省三次產業結構高度化測度
參考周昌林,魏建良(2007)[8]構建的指標,該指標基于勞動生產率來計算產業結構高度,可以直接反映第一產業是否向第三產業演進,并間接反映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否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演進,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一般總是低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公式如下:
(1)式中,H 代表產業結構高度,H 值越大說明產業結構高度越高;代表產業;k 代表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p 代表產業產值;l 代表從業人員數。Pi/li 代表勞動生產率,為了避免低勞動生產率產業的變化不被高勞動生產率產業所掩蓋,對其開方進行修正代表產業水平,其值越大說明產業水平越高。代表i產業對產業結構高度H 的貢獻值,將其轉換為百分比變為i產業對產業結構高度H 的貢獻率,并RCi 表示。
將產業按三次產業進行劃分,東北三省三次產業結構高度測度結果如圖1 所示:
一是東北三省產業比例總體上順著第一、二、三產業方向演進,產業比例的演進符合區域定位。二是東北三省三次產業水平逐年穩步提高,產業結構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演進。三是對黑龍江產業結構高度起決定性作用的產業由第二產業轉變為第三產業,遼寧則是由第三產業轉變為二、三產業共同起決定性作用,吉林則是一直保持第二產業的決定性作用。四是黑龍江產業結構高度和增長速度明顯均低于遼寧和吉林,較低的產業結構高度相對地拉低了黑龍江的經濟增長速度,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1990—2017 年東北三省三次產業結構高度
2.東北三省工業結構高度化測度
霍夫曼比例是一個很好的衡量工業化階段演進的高度化程度指標,可以反映工業是否從低加工向高加工演進,公式如下:

依據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呈現高度化演進時,霍夫曼比例(H)呈下降趨勢,并按霍夫曼比例值的大小將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表1 霍夫曼比例階段值
由于我國統計資料缺乏消費資料和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分組,學術界通常采用輕重工業產值或增加值代替,本文用輕重工業產值進行替代。圖2 顯示:
一是東北三省H 值均小于1,表明東北三省工業結構高度達到了霍夫曼第四階段,即重工業規模超過了輕工業。
二是東北三省霍夫曼比例呈現不同變化趨勢。2007-2016 年間,黑龍江霍夫曼比例年均增長0.057,遼寧年均下降-0.003,吉林年均增長0.025,表明黑龍江和吉林輕工業比例逐年增長,而遼寧輕工業比例逐年下降。

圖2 2007—2016 年東北三省霍夫曼比例值
3.東北三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的測度
發展“新字號”是習主席對東北振興提出的要求,新型產業的發展是東北地區擺脫資源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興產業的發展,可以反映產業是否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演進。因此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指數,公式如下:

由于目前缺乏按《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進行分類的數據,文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的是按《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進行劃分的七大類: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使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作為分子進行測算,表2 顯示:
2009-2013 年間,東北三省戰略新興產業比例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吉林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明顯高于黑龍江和遼寧。

表2 東北三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增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協調能力指的是各產業的互補性,具有互補性的產業才能形成聚合,從而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發揮產業結構效應,加速經濟增長,產業協調能力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素質的協調,即產業間是否存在勞動生產率的強烈反差;二是產業關聯的協調,即產業間是否存在投入與產出的聯系;三是產業地位的協調,即產業間的主次地位是否與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四是產業供給與需求的協調,即需求正常變動時,供給能否通過自身結構調整適應新的需求[7]。本文基于這一概念,從產業結構偏離度、產業關聯度和產業供給與需求適應度三個維度,對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進行系統全面考察,這三個維度分別反映了產業協調能力的四個方面。
1.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偏離度測度
引用干春暉教授的方法[9],用泰爾指數代表產業結構偏離度,該指數基于各產業勞動生產率間的偏差計算產業結構偏離度,并考慮了產業的相對重要性,保留了結構偏離度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含義,可以有效反映了產業素質間的協調,計算公式如下:

TL 值表示產業結構偏離度,Y 表示產值,L 表示就業人數,i 表示產業。TL 值越接近0,則產業結構偏離度越低,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越高。
將產業按三次產業劃分,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偏離度測度結果如圖3 顯示:
黑龍江產業結構偏離度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呈倒U型趨勢發展,而遼寧和吉林產業結構偏離度總體表現為上升趨勢。以2003 年為節點,黑龍江產業結構偏離度由0.075 上升到0.398 后下降到0.084。1990-2017 年,遼寧產業結構偏離度由0.084 逐步上升到0.167,吉林則由0.078 逐步上升到0.262。

圖3 1990—2017 年東北三省產業結構偏離度
2.東北三省產業關聯度測度及產業重要度排序
產業關聯可分為向前關聯和向后關聯[10],向前關聯指的是供給部門與需求部門的供給關系,向后關聯指的是需求部門與供給部門的需求關系。Rasmussen 定義了前后關聯指數,分別稱之為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劉起運教授對兩者加以修正使它們更具有經濟意義和分析價值[11],其中感應度系數被改名為誘導系數,影響力系數和誘導系數可以反映產業地位和產業關聯的協調,相關計算公式可見[10][11]。
首先對東北三省42 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和誘導系數進行測算,並進一步依據計算結果,將同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誘導系數相乘,其含義可以理解為該產業的影響力和易受拉動性的綜合水平,所得數值本文稱之為產業重要度(IM),若IM >1,則表明該產業影響力和易受拉動性的綜合水平較強,是能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東北三省產業重要度的排序如下表3 所示:

表3 東北三省重要產業的重要度排序
3.產業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度的測算
構建了產業供給需求相適應度系數,該系數可以大致反映產業供給與需求間的協調性,公式如下:

依據國家統計局對統計指標的解釋,產業總產值的計算基礎是產量與單價的乘積,而產業銷售產值的計算基礎時銷量與單價的乘積,因此產業總產值可以大致衡量產業供給,產業銷售產值可以大致衡量市場需求,當統計年鑒缺乏產業銷售產值分類時,可以使用主營業務收入替代,主營業務收入不包括向本企業內非工業生產部門提供的工業性勞務收入,因此其值小于產業銷售產值,會造成供給被略微夸大現象,但不影響對變化趨勢的判斷。若DS 越接近0,則表明產業供給與需求大致相當,DS 的正(負)值,表明供給過剩(不足),DS的數值大致代表供給量多(少)于需求的百分比。
重點對東北三省工業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度進行測算,由于黑龍江缺少規模以上工業數據,采用中大型工業企業數據代替,遼寧缺失工業銷售產值分類,采用主營業務收入代替。如表4 所示:

表4 2012-2017 東北三省工業供給需求相適應度系數(%)
依據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四個特征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包含的四項內容,基于產業結構高度指數、霍夫曼比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指數對東北三省產業結構高度化進行了測度,基于產業結構偏離度、產業關聯度和產業供給與需求適應度三個維度東北產業結構合理化進行測度,結果發現:
一是1990-2017 年間,東北三省產業比例總體上順著第一、二、三產業方向演進,產業比例的演進符合區域定位;三次產業水平逐年穩步提高,產業結構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演進;對黑龍江產業結構高度起決定性作用的產業由第二產業轉變為第三產業,遼寧則是由第三產業轉變為二、三產業共同起決定性作用,吉林則是一直保持第二產業的決定性作用。
二是2007-2016 年間,東北三省重工業規模超過了輕工業,且黑龍江和吉林重工業比例在逐年減少,而遼寧重工業比例在逐年增加。
三是2009-2013 年間,東北三省戰略新興產業比例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吉林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明顯高于黑龍江和遼寧。
四是1990-2017 年間,黑龍江和吉林整體產業結構偏離度表現為先增加后降低,而遼寧產業結構偏離度總體表現為上升趨勢。
五是2012 年,在東北三省重要產業方面:黑龍江重要產業中有2 個采礦業,7 個制造業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遼寧重要產業中有1 個采礦業,8 個制造業和水的生產與供應業;吉林重要產業中有1 個采礦業,有7個制造業和水、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三省產業結構仍以資源加工為主。
六是2012-2017 年間,在采礦業的供給與需求上,由于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和開采難度隨深度增加,東北三省均呈現出供給下降趨勢,黑龍江尚未出現供給不足,遼寧已出現嚴重供給不足,吉林一定程度上供給過剩;在制造業的供給與需求上,黑龍江和遼寧均呈現出供給不足趨勢,而吉林呈現出供給過剩趨勢;在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生產和供應業的供給與需求上,黑龍江整體上供給與需求基本相適應,遼寧整體上小幅度供給過剩,吉林一定程度上供給過剩。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建議:大力發展東北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東北振興政策顯著提升了東北產業結構的高度和合理性,因此應該堅定產業政策的推進并不斷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優化東北產業結構,破除產業結構老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