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家鵬 米曉宇 李守培
“氣”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同步而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被視為世間萬物的物質基礎,甚至上升到“氣本論”的高度,貫通中國傳統文化各領域,也成為傳統武術技術的支撐與理論的淵藪。它與傳統武術的“內勁”互為依托,奠定了中國武術玄奧的技術景觀、幽深的文化蘊含。
勁兒,必須以“氣”為基礎。(1)徐才:《武術學概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年,第175頁。傳統武術內勁的生成與外顯,根本上是在“氣”的作用下完成的。從“氣”的視角研究傳統武術的內勁,當可握其樞要,真正深入到傳統武術技術與文化的核心,揭示出“氣”與內勁間的內在關聯與作用機制,為進一步向人們闡述看似“玄之又玄”的深層武術文化奠定基礎。但已有研究對此或鮮有涉及,或偶有簡論,始終罕見系統梳理,與氣功、中醫等領域對“氣”的豐富研究形成鮮明對比。本文以傳統哲學及現代科學理論為依托,以對“氣”與“內勁”觀念形成與發展的梳理為鋪墊,從“氣”的視角出發,系統展開對傳統武術內勁修習與境界進階的深度闡釋,并主要運用量子場論,對“場”“氣”、內勁間的可能關聯與互證展開辯證思考。
“氣”字由來已久。在甲骨文中“氣”多見于占卜的卜辭,在金文中“氣”與“乞”通,都有云氣、迄至、終訖等義。(2)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0頁。《說文解字》釋“氣”字為“氣,云氣也,象形”(3)(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頁。,將天地間聚散的氤氳之氣以“云氣”釋之。伴隨人們認知程度不斷提高,“氣”的涵義滲透至傳統文化各個領域。李存山將“氣”概括為“一氣涵五理”,即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倫理。(4)李存山:《氣論對于中國哲學的重要意義》,《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其中水氣、風氣、呼吸之氣等,是可使人直接感知的屬物理之“氣”。
哲學之“氣”,指世界萬物之本源或元素的“氣”。先秦時期,莊子承繼老子“沖氣”合和生萬物的思想,提出陰陽二氣是形成萬物的物質基礎,認為“通天下一氣耳”;同時期,《管子》將“氣”分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之“氣”。秦漢時期,王充反對董仲舒“天主宰”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宇宙萬物生成發展的本源,建構以“元氣”為最高范疇的元氣自然論。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以“有”“無”論氣,使“氣”的玄虛程度日益增加,但也拓展了“氣”學說的范疇。隋唐時期,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互相融攝、批判中共同發展,“氣”和太虛、太極結合論述,為宋明理學“氣”文化奠定基礎。宋明時期,張載建立“太虛即氣”的哲學體系,視“氣”為形成萬物的本源。至清代,戴震將“氣”思想集大成,中國哲學的“氣”范疇在傳統框架內發展至頂點。
“氣”還具有生理之“氣”的意義。中醫和道教將“氣”分為先、后天精氣,視“氣”為與生理健康聯系緊密的精微能量物質。《黃帝內經》提出“營氣”“衛氣”等數十種與人體生理相關的氣,將“氣”與生理變化相結合。“為與自然之氣區分開,道教以‘炁’為人身之氣,真氣”(5)路永照:《道教氣論學說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13年,第38頁。,主張通過練“炁”(由后天以達先天)以達到健康、長壽、成仙等目的。可見,無論是中醫還是道教均從“氣”的角度對人體生理機能做出闡述,肯定“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在傳統文化中,心與“氣”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曹劌論戰中有:“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6)李索:《左傳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588頁。“勇氣”即是人的一種心理之氣。現實也證明,“氣”與人的心相關性極強,如泄氣、喪氣等。因此,心理之“氣”指像勇氣、志氣、神氣等受心支配而發生變化的“氣”。
有研究認為“倫理”包含人與人、身與心、天與人三方面的內容(7)李守培、郭玉成:《中國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文化形成》,《體育科學》2017年第4期。。二程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8)(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30頁。,氣與性結合而論,使“氣”被賦予倫理意義,可謂之人人倫理之氣;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9)王金芳編著:《孟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46頁。,孟子以養氣而正心,可謂之身心倫理之氣;《左傳》記載天生“六氣”“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10)李索:《左傳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588頁。,故好惡喜怒哀樂之氣可謂之天人倫理之氣。
綜上所述,“氣”在傳統文化中遍及眾多范疇,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傳統武術在之后發展中不斷融攝“氣”文化來完善自身,為傳統武術文化縱向和橫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武術文化與“氣”文化均為中國特色文化,雖其發展脈絡不同,二者早已有交融,如《呂氏春秋》載:“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民氣郁閼,故作舞以宣導之”。(11)(漢)高誘注,(清)畢沅校正:《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2頁。至春秋戰國時期,武術與“氣”結合而論才有明確記載。如《莊子·說劍》載有“天子之劍……開以陰陽,持以春夏,形以秋冬”(12)(戰國)莊子著,王先謙集解:《莊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9頁。,以陰、陽論劍,而莊子曰:“陰陽者,氣之大也”(13)(戰國)莊子著,王先謙集解:《莊子》,第275頁。,意為劍之運用要與“陰陽”二氣相協調;亦或者是越女論劍的“布形侯氣,與神俱往……呼吸往來,不及法禁”“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14)(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117頁。等。由此可見,傳統武術“氣”的思想于原始社會已經萌芽,至春秋時期方在傳世文獻中有明確記載。
武術與氣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較為具體的記載。(15)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8頁。如成于明代的《易筋經》,清代之后的《太極拳論》等,均是武術與氣功融合的代表性著作。但加快武術與氣功融合的是當時為數眾多的宗教和秘密結社。清朝廷為防止起義,嚴禁開宗立派,而對武術的習練較為寬容,故諸如清水教和天理教等教派均以教習武術為由立教,教中設文武場,文場靜坐練氣、武場教習拳棒,但在具體實踐中互相交融,致使習拳又練“氣”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加快了武術與氣功融合。可見,宗教和秘密結社的出現促進了武術與氣功融合,加之練“氣”深層次修身養性、強身健體作用的日益突出,使“氣”思想在傳統武術中得以快速發展。
“氣”重要作用的顯現,使“氣”在“傳統武術理論中占據極其重要地位,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和體現”。(16)《中國武術百科全書》編撰委員會:《中國武術百科全書》,北京: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第14頁。萇乃周以“中氣”論拳,拳譜載:“俗學不諳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入元竅,必不能也”,(17)徐震:《萇氏武技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7頁。突顯出“氣”在其拳學體系中的本源地位;八卦拳有:“丹田之氣,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氣是天地之根,陰陽之母……”,(18)孫祿堂著,孫劍云編:《孫祿堂武學錄》,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年,第135頁。同樣視“氣”為根本。可見,傳統武術雖各家拳術皆有不同,但其共同本源基礎是“氣”。因此,在傳統武術中,“氣”不僅是習武者固本養身、強化技擊的精微能量物質,也是傳統武術共有的“信息”基礎,故曰,武術是“氣”的演化體現,“氣”是傳統武術的本根。

內功顧名思義是練內的功法,最早現于先秦時期,是養生與氣功的基本練功手段。明清時期,傳統武術走上內外兼修的道路,武術內功才演化而出。最早提及“內功”并與內勁結合而論的是王南溪所注的《內功四經》,對練“氣”、練勁、煉神、練身進行論述。(2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武術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第90頁。內修實際就是練“氣”,李經梧說:“太極內功是太極拳與氣功結合修煉而保健延年、增強技擊、產生鼓蕩氣能力的一種功法”,(23)李經梧、張天戈:《太極內功》,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第2頁。而這種“鼓蕩氣能力”即是內勁。與內功的緊密結合而展現的效用,使內勁在傳統武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如王宗岳以“著熟、懂勁、神明”代表太極拳的階段,并提出“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氣遍身軀不稍滯”等練法。可見,隨著傳統武術走上內外兼修的道路,習武者由外逐漸過渡至內,武術內功愈發被重視,同時內勁也隨之在傳統武術中突顯,成為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
內勁的重要作用在傳統武術中被廣泛認可,使其逐漸成為傳統武術的核心。孫祿堂融匯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創立以“內勁”為核心的“三拳合一”武術理論體系,指出“內勁是一切拳術共同的基礎,也是全部武學修為的核心”。(24)童旭東:《孫氏武學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第261頁。孫祿堂不僅視內勁為傳統武術的核心,且概括其為“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也,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中拳之內勁也”,(25)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20頁。以“氣”的思想比擬內勁,視內勁為拳術基礎、武學核心。同時,“習武者武術勁力的訓練是明心見性的過程,不同勁力的表達則是個體性自我意識的顯現”,(26)李守培、郭玉成:《中國傳統武術身心倫理的文化形成》,《體育科學》2017年第4期。故內勁不單指高超的技擊能力,更表現為習武者身、心、性的整體變化,是煉人、煉拳的關鍵因素。
“氣”文化認為,世間萬物由“氣”化而成,故人體運動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勁運用是“氣”運動變化的過程,內勁形成以“氣”為基礎。孫祿堂說:“拳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于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27)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290頁。即內勁是將人散亂在外之神氣通過行功走架等練習回縮丹田,與身體本源之“氣”融合,以后天滋養先天,日積月累得以形成。由此可見,內勁形成基礎,除卻必不可少的呼吸之氣外,還包括維持生命的后天水谷精微之氣,即生理之“氣”,以及構成世間萬物的先天本源之“氣”,即哲學之“氣”。
1.氣機初動的“懵懂”之勁
二程說:“論學便要明理”,(28)(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第125頁。于習武者而言,首要做到格技之理。“懵懂”之勁是習武之初的式正招熟,即以規正的拳架熟識自身,繼而觸動體內“氣”機。站樁和走架是習練武術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步驟,也是規正姿勢、生“氣”生勁的重要方法。《萇氏武技書》云:“初學莫言煉氣,先將身法步眼比清”,(29)徐震:《萇氏武技書》,第64頁。即習武之初莫要急于去練“氣”,而是要在反復練習中規正拳架,以明拳理、“格”身之用。費孝通說:“‘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30)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頁。通過站樁和走架培養的就是這種“親密感覺”,如形意拳家許占鰲說:“三害之病不可有,九要之規矩要真切,三體式要多站……形式要和順,不如此,不能開手開步”。(31)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319頁。有了這種感覺才能逐步引動體內“氣”機,產生內勁。因此,習武者須以“格物致知”為基準,做到知己身、明拳理、正拳架,之后在反復習練過程中即可觸動“氣”機,覺察若有若無之勁感。
2.“氣”力相隨的協調之勁
傳統武術“三害”首條便是“努氣”,即氣息不順之時仍強行運氣發力。若氣息不順,不僅加劇身心疲憊,且技藝難精進,可見“氣”之養練于習武的重要性。王薌齋說:“習拳者得其理,然后方可與言氣力”,(32)李榮玉:《走進王薌齋》,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210頁。習武之初均要求自然呼吸,當習武者基本得其理時,可逐漸使動作與呼吸相呼應。當二者相協之后,氣力便可逐漸相合。言氣力相合必言心與意,心、意于內三合中處支配地位。心之所發便是意,充分認識自我,便可心與意合,故要使氣力相合,須做到意與氣合。走架是觸氣生勁的手段,也是協調意、氣的重要辦法。太極拳有“能呼吸,然后能靈活”,(33)(清)王宗岳等著,沈壽點校考譯:《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年,第95頁。呼吸與動作相協調,練功走架才可周流無滯、舒展順遂,若是各為其主,最終只能導致軀緊力拘、阻塞“氣”行。由此可見,“氣”在傳統武術中是建構在心、意與軀體之間的一座“橋梁”,只有充分認識這座“橋梁”,才能真正做到氣力相隨,達成內外合一的小成內勁。
1.“氣”運周身的純熟之勁
習練武術非恒久不能出功,之后便要使內勁由微漸著,純熟運用。內氣充盈程度與內勁精進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萇氏武技書》云:“學拳先以用功為主,一身血氣周流,方能混元一氣”,(34)徐震:《萇氏武技書》,第67頁。指出“氣”的充盈需要用功,在不斷走架行氣的工夫中漸至“氣”運周身的程度。練習時要著重于意念控制“氣”,避免身體四肢等生理因素對于運動的影響,如太極拳中所說“舉一身之言……總要聯絡不斷,以意使氣,以氣運勁,非身子亂挪,手足亂換也……著著留心,愈練愈精,工彌久技彌尚矣”。(35)(清)王宗岳等:《太極拳譜》,第76頁。內“氣”充盈使內勁不斷提升,同時在長期練習過程中勁路愈加清晰、運用愈發嫻熟,至太極拳宗師武禹襄所言:“以運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36)(清)王宗岳等:《太極拳譜》,第41頁。可見,純熟之勁是在不斷“練悟”過程中,達到內“氣”周流全身、勁路愈發靈活的“循環無端,變化無窮”的水平。
2.“氣”動勁達的通達之勁
傳統武術攻防技術歷來追求簡單直接,做到這一切既需純熟,更需通達。行“氣”的流暢度決定內勁催發是否通達,如少林拳歌訣有“心動氣傾頃刻間,勁力完全來之氣”,(37)栗勝夫:《少林拳珍決秘要》,第68頁。即說明提升運“氣”流暢程度就要強化意控制“氣”的水平。這就要求習武者練拳時,勿以意控制身體發勁,要“忘卻自我”,以“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38)(清)王宗岳等:《太極拳譜》,第41頁。由意行氣而控制四肢軀體,做到意動氣至、氣至勁達,達到形意拳“起似伏龍登天,落入霹雷擊地”(39)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291頁。、萇家拳及太極拳“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處女,奮之如猛虎”(40)徐震:《萇氏武技書》,第58頁。一般的純熟、通達。由此可見,意、“氣”高度協調統一可使內“氣”在體內周流無滯,而意、氣、形高度協調統一可使內勁在運用時通達順暢,故無論拳之練用,均要在意不在形,長此以往,便可隨時做到意動“氣”至、“氣”動勁達。
1.變化“氣”質的圓融之勁
內勁進一步精進,重點是煉“性”。二程說:“若夫學而知之,氣無清濁,皆可至于善而復性之本”,(41)(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第339頁。傳統武術中內勁的修習便是“復性之本”之法。形意拳家耿誠信自述其習武經歷,自“幼年練拳……往往與故人不和”,至“自練明勁四五年……回思昔年所做之事,甚覺后悔”,到“習練暗勁五六年……心中之技術還有一點兒吝嗇之心”,再到“遷于化勁,自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于道者,無不憐憫而欲教之”,最后“方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道理,所以能變化人之氣質,而入于道也”,(42)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316頁。習武者在潤物無聲中變化自身“氣”質,挖掘出深層真實的“性”,逐步回歸自我。同時,于傳統武術不只局限在表面認知,對人、技、理、自然等之間的關系獲得更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使內“氣”由著而精,內勁運用得心應手。由此可見,習武者在追求武道過程中,不斷去濁取清、變化“氣”質,復性之本,從而使內“氣”愈發精純,運行愈加順暢,內勁運用也更加圓融無滯。
2.一“氣”流行的自然之勁
傳統武術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追求使得習武者“主動周察天地萬物之理,積極感會天地萬物之性,盡力融攝天地萬物之神,接近、趨向甚至與宇宙本體相合一”。(43)李守培、郭玉成:《中國傳統武術天人倫理的歷史形成研究》,《體育科學》2016年第12期。天地萬物皆是“氣”的表現,當人格萬物之理、感萬物之性、融萬物之神后,便可知天地間乃一“氣”之流行。故形意拳有“是故心意誠于中,而萬物形于外,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44)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17頁。八卦拳有“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45)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134頁。是故,便可做到人與“道”合、明心見性,從而渾然與天地一物,明悟一招一式皆是“氣”之變化。而后,動作的虛實、開合之轉換,皆可做到自然而然,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46)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291頁。此時,心中雖空無一物,但對所行所做之事清晰明了,一舉一動皆合乎道之變化,正如形意拳經云:“混元一氣吾道成”,(47)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306頁。此之謂大化流行,純任自然。
五、現代科學視域下傳統武術“氣”與內勁的辯證思考
劉艷麗等從“氣”的含義、“氣”的實質及國外對于“氣”的研究三個方面分析過去60年的研究,指出有望通過“場”揭開“氣”的實質。(48)劉艷麗、王秀秀、韓金祥:《中醫“氣”學說研究60年》,《遼寧中醫雜志》2014年第11期。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視“氣”為線粒體、脂聯素等,但最終聚焦在量子場論,認為在“場”中可尋得“氣”的答案。
上世紀40年代章乃器的《科學的內功拳》,否定了丹田“氣”,將“氣”釋為意,所發之勁為呼吸、意與力的相協調;(49)章乃器:《科學的內功拳》,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童旭東認為形意拳內勁與生理學內穩態機制相吻合,將其釋為人體負反饋調節機制;(50)童旭東:《孫氏武學研究》,第287頁。李忠京通過分析經絡系統的作用,提出經絡系統傳遞能量信息的性質是太極拳內勁形成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51)李忠京:《太極拳內勁在人體中的蓄能、供能和節能特征》,《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總之,內勁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通過目前“氣”與場的相關研究,試圖通過“氣”闡釋內勁的本質。
王明輝提出經絡之氣是一種電磁場,且具有收發信息的能力。(52)王明輝、王風雷:《發掘中醫氣學理論 創新人類生命科學》,《中醫藥學刊》2005年第5期。劉月蕾通過對比元氣學說與現代場理論,提出“氣”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轉換與場理論中粒子與場的相互轉換類似,“氣”的運動變化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與場的變化是由粒子間相互作用(交換粒子)而導致相類似。(53)劉月蕾:《元氣學說與現代場理論》,《中國氣功科學》2000年第7期。譚暑生通過比較元氣論與現代物理學,提出“氣”與場同為連續物質世界的本源,太虛與場的真空態是發生一切的基礎。(54)譚暑生:《元氣論和現代物理學》,《求索》1991年第1期。韓金祥通過深入對比“氣”論與場論,將二者相通處歸結為物質性、功能性、轉化性、中介性、恒動性等幾大性質。(55)韓金祥:《論中醫理論與量子理論科學哲學觀的可通約性》,《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本文以功能性、轉化性、中介性為主,可助我們探討內勁的本質。
1.場的功能性與“認識自我”之氣的小成內勁
功能性指場和“氣”均能傳遞能量和信息。場的功能性表現為原子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激素與受體相結合,激素是承載信息的分子,而分子中原子間的作用力就是場的表現。人的生理活動均為分子或原子間的變化,即場的表現。小成內勁是內“氣”初生時內外合一之勁,“內外合一”即全面認識自我。外三合可使動作協調、發力正確,而這離不開心、意、氣的作用,功能性便于此處體現。據協同學理論,人體有639塊肌肉,如果同時向一個方向收縮,將能發出驚人的25噸力量。(56)謝煥章:《氣功的科學基礎》,第342頁。當然,人體肌肉不可能同時同向收縮,但可嘗試動員更多肌肉去參與。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全面了解自身,知道有用肌分布在什么位置。反復站樁和走架是習練武術的必要基礎。在嚴格要求下反復練習,“格”身之用,以在練習中使相應肌肉產生記憶,充分熟識自身,練就規正的拳架。這種“記憶”就是信息,“氣”即是傳遞信息的載體。二是支配肌肉能力。人的生理活動均是通過信息的傳達而實現的,內勁的催發亦具有信息基礎而非無故而發。心、意、氣即是信息形成、傳遞的基礎。當心、意、氣協調一致時,心發布信息,意“命令”、主導氣傳遞信息,作用于肌肉進而支配肌肉。可見,達至小成內勁時,記憶信息的形成,使心、意、氣在體內形成了一個類似場的機制,“氣”即是連接內外的橋梁,內部形成信息,控制“氣”傳達,調動長期訓練而形成記憶的肌肉群體,內外相協,催發內勁。“氣”在其中承擔的作用與場論具有共通之處。
2.場的轉化性與“忘卻自我”之氣的中成內勁
轉化性指場的質能和動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即波和粒子之間的轉化,而“氣”的有形和無形之間也可相互轉化。物理學有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會憑空產生或消失,而是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如粒子與波之間的轉換。中國哲學的“氣”范疇認為“氣”具有有形與無形兩種存在形態,且二者間可以相互轉化,如世間有形之物為無形之氣所化,消亡則會化為無形之氣,亦或者有形之五谷食糧,會在體內轉化為精氣滋補人之形體或本源等。“氣”兩種形態的轉化與場中波與粒子的轉化極為相似,故內“氣”周流無滯的純熟通達之勁便可能是在小成內勁作用機制上增加“氣”兩種形態轉化結果的表達。
任何物質均由原子和分子構成,原子軌道上的電子在不同軌道之間躍遷或者原子、分子的振動或轉動狀態改變都會產生電磁波,(57)王深法:《氣功現象的物理意義》,《中國氣功科學》1994年第4期。同時伴隨能量的釋放或吸收。大量證據已證明,所有活的人體組織都帶有電荷,簡單的肢體動作就能產生電荷,并且把這些電荷放入一個三維空間會引起一個以光速行進的電磁場,(58)(美)琳內·麥克塔格特:《念力的秘密》,梁永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第23頁。故人體磁場真實存在,且可釋放能量。“氣”運周身是達到中成內勁的一個標志。如上述所言,則當人體運用內勁時,周流于體內的“氣”便如電子躍遷形成場,生成了類似“場”的“氣場”,隨著勁的催發而控制“氣”的運轉釋放出能量,支配形體完成技擊。電子運動形成場而釋放能量過程極快,若要精準達至中層內勁的層次,尤要注重練習過程中意的引導作用,不斷熟悉氣的運轉過程,進而在催發內勁時才能愈發純熟。同時在此過程中,意控制“氣”流暢度的不斷提升,則會達到通達的積極效果,加速氣的運轉,實現能量瞬間釋放,即意動“氣”至、“氣”動勁達。可見,“氣”兩種形態之間的轉化與場中粒子、波的轉化相似,而能量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勁的精進相呼應,二者理論上存在極高的相似度。
3.場的中介性與“回歸自我”之氣的大成內勁
中介性是指場和“氣”均可傳遞信息,且多個電磁場或多個氣場可相互疊加,萬物皆可以通過場(氣)連成一個整體。宇宙萬物都有電磁場,場與場之間可相互疊加、相互作用。相關研究也證明“人體可通過場與地球或某些物體間相互作用”。(59)謝煥章:《氣功的科學基礎》,第300頁。“氣”充塞于天地之間,萬物皆由“氣”所化,天地之間乃一“氣”之流行,通過“氣”可使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產生聯系,大成內勁達到的就是這種境界,而其關鍵就在于“自然”。要自然就要視萬物為己出,回歸自我本性,如張載《西銘》中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60)(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2頁。因此,基于場與場可疊加的性質,可知人、萬物與天地的氣場是疊加的,處于天地大氣場的習武者,便可借助大氣場感應萬物的小氣場,而“氣”便是傳遞感應信息的載體,即傳統武術大成內勁的“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61)孫祿堂:《孫祿堂武學錄》,第311頁。基于場與場之間可相互作用的性質,則人體氣場與其他萬物氣場、天地氣場均可相互作用,以此感知世間事物的變化,體認天地萬物之理,融攝天地萬物之性,以回歸自我本性,渾然與天地一物。繼而可根據感應到的變化做出應對,即自然而然、“感而遂通”。可見,場的中介性理論與“回歸自我”之氣大成內勁有共通之處。
隨著現代科學視野不斷開闊,傳統武術中“氣”和內勁的神秘面紗正逐步揭開,“氣”論與多數場理論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已可互證。關于內勁的科學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內勁形成及發力機制,結合生理學、協同學等做出相對科學的解釋。但內勁是習武者為提高技擊能力所創,故對技擊的科學解釋才是打破外界質疑的有效方法。本文雖以“氣”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在一定程度對技擊做出了些許解釋,但于深層作用機制仍有較多疑點,如中介性“氣”場之間交換的物質,是什么物質?粒子?能量?或其他?都是我們目前有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內勁是武術走上內外兼修的道路后逐漸成形的概念,故其目的不僅限于技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修心養性、塑造理想人格,而關于此方面研究少之又少。為什么隨著內勁的提升,人的“氣”質會隨之而變化呢?發生這種變化的機制應該怎樣解釋?這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武術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內傾特質,內外兼修,著力打通天、人、身、心的區隔,發展出養“氣”練“氣”的修習方法,并形成“內勁”的獨特修習方式。但伴隨時代的變遷,“氣”與內勁越來越被人們視為一種玄奧的存在,極少有研究對其展開深入探討,也就淹沒了武術技術與文化部分深層內涵的獨特魅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為契機,本文從內勁修習的不同階段出發,深入探討“氣”與內勁的關系,并從現代科學視域下對傳統武術“氣”與內勁作辯證思考,以期推動傳統武術文化的深入解讀和現代闡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