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超,申秀英
(衡陽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學術界也越來越關注作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關鍵領域的垃圾分類,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方面,垃圾分類研究主要聚焦國外垃圾分類經驗借鑒[1]、國內垃圾分類現狀[2-3]與對策[4]、垃圾分類的資源化處理等問題[5];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教育的現狀[6-8]、案例解讀[9]以及對教學模式的探索[10-14]等方面;在實踐方面,上海已經率先在垃圾分類工作上取得了實際進展,推動了全國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熱潮,各地區各部門紛紛響應。但是,高校對垃圾分類的關注度還不夠高,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院校)基于環境教育的垃圾分類研究幾乎還沒有涉及。高師院校肩負著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重任,更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從各個方面入手,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這項工作。本文從學生社團的角度入手,對高師院校關于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現狀進行剖析,以期構建一個切實可行的高師院校學生社團環境教育途徑,為實現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議。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民需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滿足溫飽、追求經濟等物質方面的需求向生態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過渡。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肯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明確將其體現在國家現代化戰略新目標中,將“美麗”納入了21世紀中葉的目標,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了憲法。而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關鍵領域、重要抓手,國家對垃圾分類也作出了更明確的指示。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向社會發布《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并于2017年正式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為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確定了基礎性框架,為各省、市等層級的垃圾分類工作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教育部門也開始重視垃圾分類,將垃圾分類管理及相關知識融入教育工作。 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在學校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教育工作,到2020年底,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要達到100%[15]。在國內政策的大力推動下,上海最先開展了垃圾分類工作,并在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社會反響熱烈。其他城市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但至今并未全面普及。因此,如何讓垃圾分類知識快速有效的普及,進而帶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實踐,成為現階段的關鍵問題。
高師院校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在此推行環境教育,不僅可以推動師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提升師生個人文明素養,而且學生在畢業后大部分將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又把環保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學生,從而起到由點到面的擴散效果。長此以往,環保理念就會得到有效推廣,環保意識也會日漸普及,進而實現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共建綠色城市。
高校人口相對集聚,容易產生大量垃圾。高校師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包括教室、辦公室、食堂、宿舍和快遞點,其中快遞點是近年來因淘寶、京東等線上交易的普遍流行而在校園內形成的第五個師生活動的新場所。不同的活動場所產生的垃圾也不盡相同。教室、辦公室產生的垃圾主要為辦公廢紙、廢棄桌椅、廢棄文具等,食堂產生的垃圾主要為一次性碗筷、飯盒以及廚余垃圾等,宿舍產生的垃圾主要為各種包裝袋、破舊衣物、使用完的生活用品等,快遞點產生的垃圾主要為快遞包裝盒、包裝袋、填充物等。垃圾種類眾多,但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目前校園內的垃圾桶設置暫未更新,僅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未將垃圾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同時,學生垃圾分類意識還不夠強,掌握的垃圾分類知識不夠全面,在垃圾桶僅為兩類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垃圾歸類錯誤的現象。再者,高校垃圾分類的制度還未完善,僅停留在保持校園環境干凈整潔的層面,而對垃圾是否分類的行為未進行干預,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暫未形成。
對比日本、英國等其他環境教育開展較好的國家,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還未形成一套系統的教學體系。有的高校開設了一些有關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課程,但大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選修的學生有限。在教學中,因垃圾分類知識缺乏系統性,學生的接受程度不高。不少高校設立環保類的學生社團,在課堂之外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活動等。學生社團主要通過布置相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手冊、懸掛橫幅、廣播垃圾分類音頻、舉辦變廢為寶主題活動、支持垃圾分類簽名留言等多種形式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垃圾分類。但是,目前學生社團開展的關于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在內容上較為“碎片化”,缺乏系統的呈現,著重于基礎的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實踐教育和環境情感教育較為缺乏。現有的教育與實際生活結合不緊密,未對具體的垃圾分類問題和垃圾分類場所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教育,缺乏大眾參與度,遠遠達不到垃圾分類全方位覆蓋的要求。同時,教育過程中也極少涉及相關法律知識、生態價值、公眾社會責任等方面,使大學生難以在心理上對垃圾分類產生情感認同,無法發揮高師院校在環境教育上的獨特優勢,難以形成點、線、面全方位輻射機制。因此,建立完善的關于垃圾分類的學生社團環境教育體系是高師院校成功推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條件。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組織、自管理的團體。作為環境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者”,它不是進行傳統的理論知識教育,而是通過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當然學生社團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活動堆積,而是一種系統性教育,也是一個長期作用的過程,不僅僅要使“被教育者”(高校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更要強調垃圾分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環境情感培養與責任樹立,這是一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關系。“盧卡斯模式”[16]認為環境教育包括“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同理,學生社團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也應該是這樣一個系統的教育。本文依據“盧卡斯模式”將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知識的教育、實踐的教育與情感責任的養成教育,這三個階段共同構成高師院校學生社團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體系(圖1)。

圖1 基于垃圾分類的高師院校學生社團環境教育體系
在針對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體系中,知識的教育是最為基礎的部分,是該體系建立的基石。在形式上,首先,必須將垃圾分類知識進行歸納,由淺及深、由表及里,分多次進行有層次的教育,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讓高師院校學生逐步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其次,需對整個環境教育做出長期規劃,避免散亂教育。在作用對象上,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教育主要針對的是剛剛接觸環境教育的學生。一開始就要對其進行系統的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培養其對垃圾分類的責任心,促使其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實踐。在組織上,高校學生社團可通過派發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手冊,組織觀看環境教育影片,開展主題講座、討論會、知識問答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對垃圾分類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同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
實踐的教育是該教育體系的中堅部分。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更高級的知識教育。垃圾分類光靠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垃圾分類實踐教育的主要受眾是已經受過系統垃圾分類知識培訓的學生,在掌握了垃圾分類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參與學校日常垃圾分類工作,在實踐中查漏補缺,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不同地方采取的實現形式也不一樣,在高師院校內,我們的實踐教育應該與校園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正如前文提到的,高校垃圾主要產生場所有五類,分別為教室、辦公室、食堂、宿舍和快遞點,那么學生社團在組織實踐活動時就應該針對不同場所進行分類教育。例如,在參與食堂垃圾分類實踐教育時,可以與后勤處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聯系,針對廚余垃圾、可回收塑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分別進行垃圾回收設施的規劃;同時,引導學生在就餐后對產生的垃圾進行正確歸類,對不正確歸類的行為加以糾正,規范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其他場所進行的垃圾分類實踐教育也是如此。實踐教育的目的是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讓學生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現實生活,讓垃圾分類成為個人的生活習慣。
情感責任的養成是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必要途徑。情感責任的養成教育建立在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基礎之上。只有對垃圾分類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并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學生才能增強責任意識,才能進一步對垃圾分類工作產生情感認同,真正地從內心認可這項工作,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這是一個轉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也是環境教育的關鍵。學生社團要準備更豐富的活動來進行養成教育。例如,學生社團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校外活動,讓學生不僅參與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積極參加社會垃圾分類工作,還要讓學生多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培養其對自然的情感,增強其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把垃圾分類當成一種習慣,并自覺地向身邊人科普垃圾分類知識,同時,用實際行動約束身邊人的垃圾分類行為。
高師院校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培養的師范生畢業后大多數將走向中小學教師崗位,這是一個肩負著中小學生教育重責的崗位,也是一個能充分擴大垃圾分類環保教育影響的崗位。高師院校學生社團對在校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實踐教育和情感責任養成教育,培養其垃圾分類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基于此,受過環境教育的師范生在實習或者走向中小學教師崗位時,可以通過言傳身教最大程度地影響中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培養其垃圾分類意識與能力,擴大關于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影響范圍。而后,中小學生又會通過自身的言行進一步影響其家人、親戚、朋友,且這些對象又會將知識和情感輻射給更多的人,從而形成一個點、線、面的全面輻射教育路徑(如圖2)。在這樣一層一層的教育輻射之下,環境教育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最終達到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效果。

圖2 基于垃圾分類的環境教育點、線、面全面輻射路徑